吃草根、观音土发生在民国,被今人移花接木,成了六七十年代的事

桃成柳老人 2024-06-05 10:26:41

文/柳成荫

历史上不只是前三十年的1958-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而发生饥荒,之前曾有不少饥饿的年代,都比这三年更残酷。典型的、有文字记载的当属1946年湖南衡阳、祁阳、东安等县干旱造成的饥荒,惨不忍睹。

➠➠1937年四川大饥荒

➠➠1920年山东大饥荒

➠➠1946年湖南大饥荒

➠➠1942年河南大饥荒

➠➠1950年河北大饥荒

历史上最饥饿的年代,树皮草根充饥,偷食死尸。

1946年3月3日的《湖南民报》载文:1945年,湖南衡阳、祁阳、东安等县遭遇了大旱,河流断绝,人们取水往往都要走十多公里。这场旱灾一直持续了3年,并在1946年的4—7月让湖南这场因旱灾导致的饥荒更为严重。走投无路的饥民不得不依靠采食树皮野菜充饥。湖南各地食草根、泥土、树皮以维持生命的人就有数百万。在饥饿的状态下,湖南饥民为了求生,食用的树皮草根多达39种,当这些都吃完之后,“观音土”都成为了许多饥民的奢求。更有甚者,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还发生了偷食死尸的人间悲剧。

这就是历史上的食树皮、草根、观音土和死尸的真相。

事情发生在民国时期的1945年,灾害持续了三年之久,仅1945年的9~11三个月,衡阳地区死亡人数高达9万余人,多时每天饿死人上千人,路边的河流和池塘中随处可见倒毙于野的饥民。

为什么现在人热议前三十饥饿贫穷,却闭口不提前三十年之前的民不聊生,生灵涂炭,遍地哀鸿?

移花接木,湖南1945年的灾害成了人民公社时期的故事

然而,事隔五六十年之后,这段人间悲剧摇身一变,却成了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说成人民公社时期忍饥挨饿,吃野菜树皮、观音土、稻糠麸皮,成千上万的人饿死。于是乎,作家的笔下出现了“吃煤炭”、“吃人肉”,“每天饿死上千人”虚构的描写,把六七十年代描写成民国干旱的1946年,描写得惨不忍睹。

是谁在改写历史?其目的是什么?

六七十年代有没吃过树叶树皮?吃过!现在还在吃!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吃过树皮,还真的有,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也曾在吃,那是榆树皮,又叫“榆树面”。现在,还有人在回味那个味道,平台上依旧有“榆皮面”在出售,一斤价格高达46元,比牛肉还贵,成了贵族眼里的绿色健康食品。

一斤榆皮粉卖46元,比牛肉还贵

早在人民公社刚刚成立时,华北平原一带就引进了这种榆树苗,发放到生产队种植。这种榆树的品种叫作“面榆”,是作为“粮食树”引种的,其花、叶、皮均可食用。那时,我的老宅子旁边的小河边上曾种植了十几株,直到二千年代以后,仍有村民前来“采花挦叶剥皮”,他们一直在吃树叶、树皮,他们是饿得没东西吃了吗?

其实,吃树叶、树皮并不是因为无粮可炊而食用,而是追求的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想想,三四百人的生产队,区区十几株榆树,焉能解决他们的饥饿?

野菜吃过没有?也吃过,现在人依旧在吃!

至于野菜,吃过,一直在吃,直到如今,还是在吃,吃得津津有味。

六七十年代,农药还没有全面推广,蔬菜出芽后就被虫子咬光,而一些野菜却不招惹虫子,能很好地生长,长成了人们常吃的野菜,如:野葱、牛皮菜、灰灰菜、荠菜、婆婆丁、枸杞头、钉子苋菜,等等。

那么,六七十年代有没有野菜当饱一说?当然没有。那个年代,农民全心全意扑在农田里,野草刚刚露出芽尖,就消失在农民锄头之下,过了春季,基本上无野菜可寻。你哪来野菜当饱?野菜只能用来作为开胃菜。

要想野菜充饥,除非田里不种粮食,任野菜疯长,否则当不了饱。

野菜汤

六七十年代有没有发生偷食尸体的人间悲剧?哪些人吃了观音土?

莫言先生在《读鲁迅杂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哑巴煨狗肉时用饿死的人肉掺里面,把人肉当狗肉卖。这是笔者唯一从文学作品里读到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饿得支撑不了,吃尸体的人间悲剧?让本文的读者来回答吧,来现身说法。

至于观音土,吃观音土是不是存在?从当时的官方文献里没有找到相关记载,权当确有此事。但是,没有吃过观音土的也来凑热闹,有没有这现象?当然有!

前几年,看到一篇帖子,描述的七十年代扬州闹饥荒,灾民以观音土果腹,结果有人吃进去不消化,胀死了。七十年代扬州有没有闹饥荒?历史上的扬州富得流油,七十年代什么原因而闹饥荒?无从考证,但我好奇的是,扬州哪里盛产观音土?

扬州只有观音山,没有观音土。那这位扬州网友从哪里弄的观音土来充饥的?总不会千里迢迢去取土,再背回来当食物吧?估计还没有见到观音土,早已夭折在取土的路上了。

一个人说饥饿年代观音土充饥,全国各地的网友一道起哄,都说吃了观音土,你们那出产观音土吗

这类人就是道听途说之人,人云亦云,凑热闹,故意抹黑人民公社时期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免不了闹出些许笑话。

不是整个六七十年代都以树皮树叶、观音土果腹,而是青黄不接时,以此暂渡难关,这是事实,不容置疑。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