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赵大地的腹地,保定这座古城静静氤氲着深厚的历史气息,隐匿于街巷中的大慈阁,恰似一位低调而深邃的长者,见证了无数的沧桑变迁,往昔它是城中焦点,引得古人纷至沓来,打卡留念,如今却在岁月的幽谧角落,亟待更多探寻的目光。
翻开明代《弘治保定郡志》,保定的历史脉络如一幅古卷徐徐铺展,自秦始皇划定三十六郡起,它便扎根于上谷郡这片沃土,岁月悠悠,沉淀出独有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上谷八景”这一众璀璨景致。而位列榜首的“市阁凌霄”,主角正是始建于 1227 年的大慈阁,遥想当年,它拔地而起,通高 31 米,以巍峨之姿俯瞰全城,无论市井百姓穿梭于熙攘长街,还是文人墨客踱步在幽深小巷,抬眼间,大慈阁那挺拔的轮廓总是撞入眼帘,成为城市最醒目的注脚,是保定城当之无愧的“视觉名片”。
初建之际,大慈阁肩负军事瞭望重任,城垣之上,士兵于此登高望远,目及四方,守护一城安宁,砖石瓦砾间满是戒备森严的冷峻气息。时光流转,清顺治年后,钟鼓楼与天王殿相继添建,它逐步完成功能蜕变,转身成为佛门净地“真觉禅寺”,在晨钟暮鼓的交替里,香火袅袅升腾,诵经声悠悠飘散,融入百姓生活日常,慰藉着尘世人心。
如今踏入这片古朴寺院,中轴线恰似历史的指引,山门开启,迎接着四方访客,天王殿庄严肃穆,四大天王威严肃立,似在守护这方净土。继续北行,大慈阁主体赫然而立,高坐于 5.4 米石基之上,22 级台阶仿若时空的纽带,拾级而上,似能触碰到往昔岁月的余温。阁身三层,歇山灰瓦顶沉稳大气,面阔与进深比例恰到好处,尽显古朴典雅韵味。步入首层,一尊木质金身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夺目而来,慈悲面容、千臂舒展,周身散发着古韵佛光,东西两侧清末的十八罗汉壁画及经变故事图,虽历经风雨侵蚀、岁月摩挲,保存略显斑驳,却恰似一本本古老画册,用褪色的笔触勾勒着曾经的佛国盛景与匠人心血。
大慈阁前,东西两侧钟楼、鼓楼对峙而立,十字歇山顶精巧别致,通高 10.9 米的双层架构,藏着往昔报时的悠悠回响,晨钟破晓、暮鼓催昏,曾是古城生活最质朴的“时间刻度”。四座石碑静静伫立旁侧,恰似四位忠实史官,镌刻下 1647 年、1648 年、1846 年、1942 年那些修缮的片段,从清初的大兴土木到民国的维护整饬,每一道刻痕、每一处字迹,都是历代人对这份古迹珍视的见证。
只是遗憾,如今通往大慈阁二、三层的楼梯被时光“封锁”,那上层内部结构宛如藏在深闺的秘宝,不得一窥究竟,让人心生怅惘。在文旅蓬勃发展的当下,平遥古城以明清街巷热闹于世,正定古城凭众多古迹闪耀华北,保定大慈阁却略显落寞,知晓者局限于本地居民与少数历史发烧友。实则它有太多可挖掘之处,可重现古代军事瞭望场景,演绎功能转变故事,开发佛文化深度体验,借古碑拓展书法、碑刻研学,用文创盘活古迹魅力,让大慈阁走出保定街巷,再次成为旅人趋之若鹜的打卡胜地,续写“市阁凌霄”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