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苏联为何放弃核武轰炸中国?多年后,叛逃的高层说出原因

柏拉图得诉说 2024-12-17 18:45: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69年,中国与苏联在珍宝岛发生了激烈的军事冲突。这场战斗让自视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始料未及,竟在交锋中吃了亏,顿时怒火中烧。

在冲突后的一段时间里,苏联高层内部开始弥漫一种极端的声音:对中国实施大规模核打击,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这种危险的想法一度在苏联决策圈中占据上风。

然而,最终苏联并没有选择走上这条疯狂的道路,危机得以平息。

但对于苏联为何最终放弃对中国的核打击,当时无人知晓。

多年后,一名叛逃的苏联高官才揭开了当年的秘密。

苏联“变脸”

中苏关系在早期曾有过一段友好且密切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相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考量,中苏两国在 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为中国的建设提供了诸多助力,比如派出大量工程师援助中国工业发展,助力中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基础,

在国际事务中,双方也曾相互支持,携手应对西方国家带来的压力,像在朝鲜战争期间,中苏就共同站在朝鲜一方,对抗美军及联合国军队。

然而,这一友好局面自赫鲁晓夫上台后便开始发生变化。

赫鲁晓夫提出了 “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存、和平竞争和和平过渡。

试图让中国跟从苏联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步伐,甚至提出了一些侵犯中国主权的要求。

例如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苏联想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还提议组建联合舰队,

其背后的实质是想利用中国的沿海区域,将其变为美苏争霸的前沿阵地,这遭到了中国的坚决拒绝。

毕竟在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中国有着坚定的立场,不会轻易让步。

此后,双方的矛盾逐渐累积,苏联在 1960 年更是单方撕毁对华相关援助协议,撤走所有技术专家,还要求中国偿还债务。

这无疑给当时正面临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带来了沉重打击。但即便如此,中国依旧勒紧裤腰带偿还了苏联债务,不受其威胁。

而也就是从1960年开始,苏联在中苏边境,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集结军队,还宣称这是“保护边境安全”的需要,但事实上却是在向中国传达一种压力。

特别是在1963年和1964年,苏联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线频繁进行大规模军演,进一步激化了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对中国而言,苏联军队的集结不仅意味着军事威胁,也象征着苏联对中国主权的挑衅。

而这件事的起因始于16世纪沙俄的侵略行为。

当时,沙俄为了扩张势力,采取一系列侵略性的手段,逐步侵占了大量中国的领土,尤其是外东北(今天的外满洲)和外西伯利亚地区。

通过《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沙俄强迫清政府割让了广阔的领土。

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时,曾公开谴责沙俄的侵略行为,并承诺要归还其所侵占的中国领土。然而,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并未履行这一承诺。

斯大林等继任者并没有按照列宁的誓言归还被占领的领土,反而通过外交手段进一步加强了这些领土的控制权,

尤其是在与中国的边界问题上,苏联不仅未予以解决,反而将其视为不容讨论的主权问题。

尽管列宁的承诺没有得到落实,但这一历史的承诺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对苏态度。

中国始终坚信,苏联没有兑现列宁的承诺,甚至在后来两国交往中,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中苏关系的一个核心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战乱刚刚结束,边境问题一度被搁置。

然而,随着中国内政逐步稳定,特别是1959年之后,苏联提出的边界问题和领土要求再次浮现。

在这一时期,中国虽然未能立即解决边界争议,但在外交层面已经逐步意识到,苏联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主张是无法妥协的。

然而,由于当时中苏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依然维持,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并未得到重视。

直到1960年代,随着两国关系的逐渐恶化,边界问题才成为不可忽视的焦点。

中苏边境争端爆发

1964年,苏联不顾中国的立场,单方面开始划定中苏边界。

苏联基于模糊的历史地图,按照自己有利的方式对边界进行重新划定,甚至包括一些原本属于中国的岛屿。

中国政府坚定表示,苏联在边界问题上的单方面行动无法得到承认。

根据国际法和历史实际,边界应该通过双方的协商和妥协来确定,而非一方的强制要求。

中国坚持要求按照传统的国际边界标准来划分,而苏联的要求则显然不符合这一准则。

与此同时,边境的军事局势也在逐步升温,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对峙进入了一个更加紧张的阶段。

1960年代中期,苏联频繁在中苏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特别是1967年,苏联军队多次进行大规模军事调动,制造边境局势的紧张。

每一次军演都带有强烈的威胁性质,苏联企图通过军事压力来迫使中国妥协。

然而,中国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防御准备。

1969年3月,珍宝岛成为中苏边境冲突的爆发点。

3月2日,苏联军队突然越过边界,攻击珍宝岛,这导致了中苏双方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此后,在珍宝岛周边区域又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战斗。双方的军事冲突迅速升级,成为当时最严重的边境争端。

战斗虽然没有蔓延至全面战争,但却极大地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

在珍宝岛冲突的过程中,苏联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舆论攻势,试图在国际社会中塑造中国是“战争挑衅者”的形象。

苏联利用其国内外的宣传机器,大肆渲染中国“越境侵犯”和“单方面发动战争”的言论。

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苏联在莫斯科煽动了大规模的反华游行。

1969年3月,在珍宝岛冲突发生后不久,苏联政府组织了超过10万名民众在中国驻苏大使馆门前集会游行。

这次示威活动的规模空前,参与者高喊反华口号,并以极端方式谴责中国,甚至攻击中国使馆设施。

与此同时,苏联还在国际媒体上散布针对中国的虚假信息,将珍宝岛冲突的责任完全推给中国政府。

然而,由于苏联在军事冲突中的主动进攻行为,国际社会对其舆论攻势多持怀疑态度,部分国家开始对苏联的扩张主义感到不安。

尽管苏联自认为军事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在珍宝岛的实际战斗中,其表现却远不如预期。

苏联原计划通过快速打击控制珍宝岛,并借此在边境争端中施加更大压力。

然而,在实际交战中,苏联军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交火中,其装甲部队和步兵均受创较重。

据后来披露的数据,苏联在战斗中损失了数十辆装甲车辆和多名高级军官,原本自恃可以轻松取胜的苏联军队因此颜面尽失。

珍宝岛冲突之后,苏联不仅没有缓和紧张局势,反而进一步扩大军事挑衅的范围。

从乌苏里江到黑龙江流域,苏联不断强化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并首次将威胁延伸至新疆等西部地区。

在这些地区,苏联频繁派遣军机进行侦察飞行,并多次越过中方实际控制线试探性地挑衅。

此外,苏联军队还在新疆边境地区加大了军演规模,企图通过多点施压进一步威胁中国政府,还有意将边界冲突从局部范围升级为全面对抗的企图。

而随着边境冲突的持续发酵,苏联内部的强硬派开始提出更为激进的军事手段,其中包括对中国实施核打击。

中国全面备战应对

面对苏联可能发动核战争的威胁,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全面的备战行动。

1969年,中国政府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要求全国人民为可能到来的核战争做好准备。

工业企业迅速转型为军工生产,并向偏远地区疏散。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和重要档案也被转移到内地,以减少在核打击中的潜在损失。

此外,中国政府加大了地下防御工事的建设力度,包括在重要城市修建地下指挥中心和防空洞。

中国首都北京作为苏联核打击计划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迅速进入了战备状态。

机场跑道被设置障碍物,以防敌方空降部队,主要政府机关的值班人员也配备了武器。

与此同时,城市内的居民开始接受核战争防护培训,学校和社区组织了多次疏散演练,力求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减少伤亡。

各地政府积极动员人民群众修建防空洞,甚至在一些大城市的地铁和地下通道中也部署了核防护设施。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多次强调,全国必须为应对一场可能的核战争做好准备。

他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即使核战争爆发,中国也有能力通过持久战坚持下去。

然而就在中国准备就绪时,苏联又突然松口与我国和谈,这场核威胁大战也就此突然结束。

直到当年,以叛逃到美国的苏联高层舍甫琴科所透露的内容中我们才得知背后的真相。

背后真相

舍甫琴科,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踏入苏联政坛后从事外交工作,1973年晋升为联合国副秘书长。

然而,正是在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期间,舍甫琴科做出了背叛苏联的决定。他投靠美国,将大量苏联机密情报泄露给了美方。

1978年,时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的舍甫琴科叛逃美国后,在回忆录中披露了苏联高层讨论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秘密计划。

根据舍甫琴科的描述,苏联确实曾认真研究过这一方案,但最终因多方面的原因放弃了实施。

他的回忆录提到,苏联高层在讨论过程中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强硬打击,另一派则对核打击的后果表示担忧。

以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为首的强硬派,主张放开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限制,要用几百万吨当量的核武器直接进攻中国的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

妄图通过这种大规模的毁灭性打击,一劳永逸地摧毁中国的反抗能力,甚至还提出了 “外科手术式的核攻击” 方案,

也就是利用有限的核武器精准地攻击中国的核实验基地、主要城市等关键场所。

然而,苏联内部并非都赞同这样疯狂且冒险的做法。第一副总参谋长尼古拉?奥加尔科夫就是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指出,凭借苏联现有的核武器,很难通过一两颗原子弹就彻底摧毁中国这样一个大国。

苏联一旦实施核打击,极有可能被国际社会视作过度扩张的霸权主义行为,进而导致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恶化。

届时,许多原本保持中立的国家也会重新审视苏联,甚至有可能转向美国寻求庇护,这对于处在冷战巅峰期、需要维持国际关系稳定的苏联而言,无疑是最不想看到的。

苏联内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他们想到去探探美国的口风,于是将核打击中国的意愿透露给了美国。

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其态度和立场在这场危机中起到关键作用。

原本尼克松在早期更倾向于联合苏联去遏制中国,毕竟美国也不希望看到第三个超级大国崛起。

所以最开始是考虑默许苏联对中国进行核攻击,试图以此来消灭他们眼中来自中国的 “核威胁”。

毕竟自从中国核弹引爆成功后,也是一下子跻身于拥核国家的行列,但他们更懂苏联的小心思。

这一时期,中美关系逐渐出现缓和迹象。美国不仅停止了对华间谍活动,还逐步解除对中国的贸易封锁。

与此同时,美国在外交场合多次向中苏双方传达反对核战争的立场,促使苏联放弃了其冒险计划。

美国的这些做法让苏联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境地,原本寄希望于美国能保持中立甚至支持的想法破灭了。

再加上苏联内部本就存在对核打击计划的诸多反对声音,多方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使得苏联不得不重新慎重考虑对中国实施核打击这一疯狂的想法。

1969 年苏联最终放弃对中国实施核武轰炸这一疯狂计划。

尽管部分俄罗斯学者对舍甫琴科的回忆录表示怀疑,认为苏联高层可能并未真正制定全面核打击计划。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中苏关系确实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而且当时的中国确实是在积极进行各种防御准备。

不过说回来,中国在那个时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核反击能力,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续又成功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

这意味着苏联如果对中国发动核攻击,中国是有能力进行反击的,苏联也不得不考虑对自身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不敢轻易冒险。

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核武器这东西,我们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刘志青:珍宝岛背后,一场被化解的“中苏大战”

詹欣:美国对华核战略与一九六九年中苏边界冲突

王松瑜、徐烟:中国曾遭受五次核威胁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