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5首诗词,诉尽范仲淹的忧乐天下与悲悯苍生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10-29 14:04:41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范仲淹出生于徐州,他的父亲是一个禄位不高的小吏。不幸的是在范仲淹两岁时,父亲病逝于徐州。

父亲死后,母亲改嫁朱家,仲淹随继父改姓,取名朱说。继父朱翰文也是一个小吏。

少年时代的范仲淹随继父寄读于各地,他的读书生活是非常艰苦,但是严格自律,节俭得近乎苛刻,一箪食、一瓢饮,却从不减其志,反而磨砺出更为坚毅的人格光辉。

范仲淹23岁时,因劝其弟不得浪费不节,其弟不乐,抢白其曰:“我自用朱家钱,关你什么事?”

范仲淹惊疑之下才探明自己的身世,他“公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毅然离开朱家赴应天府书院读书。

在应天府书院读书五年,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夜或昏怠,以水洗面,往往馈粥不充,日昃始食。

青少年时期的苦学使范仲淹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自立,树立了人生的理想——自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这篇传之千古不朽的名文《岳阳楼记》。

这句名言启迪了人生的智慧,激发了人生的勤勉,奠定了人生的哲理,几乎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的座右铭。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

有的人为君主而做官,所作所为一味讨君主喜欢而自为乐;有的人为社稷而做官,一心为安社稷、济苍生而乐。

范仲淹就是一个为国为民而忧乐之官。他从政时无论官小官大之时都是为民请命、为民谋事、为民办事,深得民心。

【1】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康定元年(1040)三月,西夏赵元昊称帝,举兵进攻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宋王朝与西夏开始交兵,时年51岁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与韩琦分管陕甘军政大事,抵御西夏侵略,整整坚守了4年。

秋色渐起,边塞的景色与江南的景色完全是两个版本,南归的大雁纷纷飞去了衡阳,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大雁经过这个鬼地方都不愿多作停留,何况是人呢?

每当城头号角吹动,四面里就随之响起塞上特有的边声,让人听了顿生悲凉之感。

群山环抱中,一缕长烟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在夕阳映照下,城门紧闭。

范仲淹守边数年,看到这样苍茫而壮阔的塞上景象,不禁百感交集。

举起一杯浊酒,思念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未靖,戍边的人们终究有家难回。

夜来寒霜覆盖了大地,远处传来悠扬而哀伤的羌笛声,一声,一声,声声传入彻夜未眠的人儿心中,万般难受。

作为一军主帅,他深知将士们在漫漫长夜里常常因为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

此时深叹征战无功,无论将军还是士兵,他们的头上已生出了白发,眼中都含着辛酸的泪水。

范仲淹在西北边境与韩琦戮力同心,并肩战斗,爱抚士卒,号令严明,国威大震,边事安宁。当时军中有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西夏人称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许多人都知道范仲淹是个文人,很少人知道他是一个边疆的主帅,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

最后,西夏同意议和,宋夏边界有了长达五十年的和平,都归功于这位“小范老子”

有人诗云赞范仲淹:“塞垣草木识威名”。因此, 南宋的刘宰赞他为“北宋第一人”。

【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他是将领,但是同时也是男人,有国,有家,有父母,有妻儿的血肉汉子。

作为上级领导的他常怀恻隐之心,如此有大情大爱的男人,怎能不深得下属的爱戴呢。

时值秋季,举目眺望,只见一天碧云,满地黄叶,苍茫的秋色一直绵延到远方的水波之上,与空的烟波连成一片明翠。

夕阳映照着远山,一江寒水远流天边,余晖残照之下,隔岸更有一望无际的芳草地。这丽的秋景、壮阔的风物,最易触动漂泊游子的乡思。

范仲淹远离家园,睹景生情,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总是令他黯然神伤。唯有夜夜流连于梦境,才能一时忘却离愁。

可是好梦不常有,孤夜难眠的时候,只能倚楼望月、借酒浇愁。但词人却发出了“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感叹,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会让人觉得更难以承受。

这首词上阕写秋景,下阕抒发秋思,情景交融,层层渲染,表达了词人去国怀乡的羁旅愁思。

“碧云”“黄叶”“秋波”“寒烟”“斜阳”“芳草”,所有的风景都渗透着悲伤的情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述:“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近及远,词人目光所及,尽是一片苍凉肃杀的秋色,毫无温情可言。随着日暮的降临,愁思愈显浓重。所有的思乡情愫在这一刻全然迸发,斜阳犹可见,可故乡的芳草却远在斜阳外。

那通往家乡的道路铺满芳草,而词人却只能在沙场遥望故乡的方向,两相对比,怎能不让人感叹芳草无情?

秋意浓,秋思更深。下阕“黯乡魂,追旅思”,直接道出词人的惆怅。

奈何长夜漫漫,却辗转难眠,除非梦回故乡,才能让他一夜好眠。“明月”一轮高悬夜空,纵使“千里共婵娟”,却始终难以摆脱心头的忧伤,只会越发思念故乡的亲人。

此时,若还独倚高楼,形单影只,更显孤单寂寞。“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本欲借酒消愁,不想“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最后化作缕缕“相思泪”。

字字珠玑,如泣如诉,无不饱含词人的思乡情切,动人心扉。

【3】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一个寒冷凄清的秋夜,词人难以入眠,他向窗外望去,只见秋叶纷纷,飘落在散发着花叶清香的石阶上。

深夜越是寂静,越是让人觉得寒声之碎。远空皓月澄澈,他卷起珍珠垂帘,望见星光淡淡的天空中,银河流泻仿佛垂到了人间。

淹留在外,睹景思人,词人不禁回想从前,每年此日的夜晚,月光都如同素绢一样皎洁,可是他所思念的友人却已经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断,他想借醉消愁也不可行,因为一杯酒还未饮下,先已化作了两行相思泪。

词人把目光转向了屋内:一盏残灯忽明忽灭,枕头随意斜放在床头,屋里情景这般黯淡,却更让他倍增伤感。

他尝尽了孤枕难眠的滋味,可是算来这份思念之情却没有办法回避,因为即使舒展眉头强颜欢笑,那因思念而生的哀愁,却还是会久久萦绕在心上。

人漂泊久了,自然会心生愁绪,很多人愁绪上头就是借酒销愁,而范仲淹却是一改常态,酒未饮,泪先流。

比之于借酒浇愁,未饮泪先流更是让人觉得愁情难言,弥漫满怀。

此情此景,唯有陪伴可治愈此愁。然身边只余孤灯一盏,时明时暗,飘忽不定。窗外月华流转,如同白昼,屋内残灯孤盏,对影成双,对比之下,词人的哀伤与愁苦愈发浓烈。

心中有愁,免不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此刻词人挑灯倚枕泪眼蒙眬,比起卧床难眠,更是凸显心中千头万绪难以言表:一句“谙尽孤眠滋味”更是将满满的愁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时,军中的号角吹响,周围的号角声也随之而起。

他突然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身负使命,必须保卫国土,抵御外敌,怎么能沉溺在儿女情长中!他心中的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就像塞北的秋天一样,高远、苍凉、明净。

【4】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他们都有爱食舻鱼的美味,但是你看看吧,渔民的一叶舟,出没在风波里却多么艰辛!

一首小诗,说了这特产,鲈鱼虽味美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引起众人的同感共鸣。

宋代诗人徐照有诗《分题得渔村晚照》这个主题表达的思想感情跟范诗有艺曲同工之妙。

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

由于范仲淹沉毅刚正、疾恶如仇,敢子直谏,所以他的一生在官场上多遭挫折,忧多乐少。

宋朝大诗人梅圣俞在挽范仲淹诗中叹其:“文章与功业,有志不能成。尝以跻大位,终然屈大名。”

所以老百姓是深深地崇敬爱戴着范仲淹的,范仲淹对此既感激又不惑,他写诗寄乡亲们说:

【5】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寄乡人》

这首诗词描绘了长白山寒冷的环境,以及诗人在乡间登上高山,回望自己曾经的功名荣耀。诗人感叹百花盛开的春天,以及雨水随着车马的行进而降落在麦田上。

他听到了迎接他的鼓吹声,看到了烟霞指引着他回到故乡的旧庐。最后,诗人告诫乡人不要嫉妒他,而是教育自己的子孙读书学诗。

范仲淹留下的词作仅数篇,却为后世词人指明了方向——真正伟大的作品,必然出自伟大的心灵。

这样的心灵不会仅仅囿于男欢女爱,不会只沉醉于旖旎的花间,还应该扩展视野,看到百姓苍生。

范仲淹还写过一篇《严先生祠堂记》,文章结尾写道: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也是范仲淹自己的人生注脚:高山云雾缭绕,江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比山更高,比水更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