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蒙怎么换人了?""咋不是王亚彬演了?"2010年,《乡村爱情3》开播的第一天,弹幕里都是观众的疑问和惊讶。
这个被赵本山一手捧红的新人,在剧中演活了质朴可爱的农村姑娘"王小蒙",却在事业正当红时选择离开。
说起这事,就不得不提她和赵本山的相识。那时的王亚彬,刚在《军中红舞鞋》里崭露头角,赵本山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灵气十足的姑娘,给了她在《马大帅3》里的第一个角色。没想到这一试镜,直接为日后的"王小蒙"选角埋下伏笔。
《乡村爱情》播出后,王亚彬饰演的"王小蒙"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那时候大家都说,这个天津姑娘把农村女孩的憨厚纯真演得太到位了。
为了这个角色,她可是下了大功夫,不仅专门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还提前两个月住进村子里体验生活。这种敬业精神,连赵本山都频频点赞。
但就在观众期待她继续演绎"王小蒙"的时候,她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 退出《乡村爱情》系列。
一时间,网上传言四起:有说她和赵本山闹翻了的,有说是片酬谈不拢的,甚至还有人说她是被潜规则了。
面对这些传言,赵本山出面解释说:"亚彬是个有理想的姑娘,她想追求自己的舞蹈梦想。虽然演戏也不错,但跳舞才是她的最爱。
"这番话,算是给当时沸沸扬扬的争议画上了句号。
不过说实话,在那个明星光环比什么都耀眼的年代,王亚彬这个选择着实让圈内外都摸不着头脑。
但谁又能想到,这个在很多人眼里"不够聪明"的选择,却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她用行动证明:有时候,放弃所谓的"明智选择",反而能换来更广阔的天地。
这一走,就是13年。但她的故事,却远没有结束。
"第一个获得奥利弗奖的中国人",这头衔,谁能想到会落在那个从乡村剧里消失的"王小蒙"身上?2016年,当王亚彬为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创作新剧时,她用实力证明了当初那个"任性"的选择有多么正确。
从放弃《乡村爱情》到登上世界舞台,这条路一点都不好走。2009年,王亚彬自己掏腰包成立工作室,开启了《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演出。
要说这事儿,真是又苦又甜的双重滋味。第一季演出的时候,票房收入连成本都覆盖不了,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钱亏了可以再赚,但梦想错过了就没法重来。"这是王亚彬常说的一句话。从第一季到第七季,整整六年时间,她带着团队像打游击一样,在各大剧场间奔波演出。
那会儿,很多人都说她傻,好好的明星不当,非要跟个没准儿的买卖过不去。
但她就是这么倔,一门心思要把中国舞蹈推向世界。《青衣》这部作品,就是她的野心之作。为了这部戏,她跑遍了能请教的昆曲、京剧大师,就为了能把东方艺术的精髓融入现代舞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作品最终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让观众看到了中西方艺术碰撞出的火花。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向她抛出橄榄枝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这可是该团历史上第一次邀请中国编舞。
王亚彬顶着巨大压力,用自己独特的东方美学视角,为芭蕾舞团带来了全新的演绎。
结果,这部作品一举拿下了被誉为舞蹈界奥斯卡的"奥利弗奖"。当时的颁奖词是这么写的:"她将东方的优雅与西方的力量完美融合,开创了芭蕾艺术的新可能。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乡村剧里憨态可掬的"王小蒙",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舞蹈界的一面旗帜?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她非但没有因为放弃演艺事业而后悔,反而在舞蹈的世界里找到了更大的舞台。
如今的王亚彬,早已不是那个需要在演艺圈和舞蹈之间纠结的年轻姑娘了。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人:梦想这东西,不在于它有多么光鲜亮丽,而在于你愿意为它付出多少。
有时候,放下眼前的荣耀,反而能够得到更辽阔的天地。
说起王亚彬的演艺圈经历,还得从2003年那个春晚说起。那一年,19岁的她领舞《狮舞东方》,台上光芒四射的样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在台下寻找人才的张艺谋导演。
要说这事儿还挺有意思。当时《十面埋伏》正在筹备,章子怡已经定了女主角,但张艺谋觉得还缺个能把舞蹈动作跳到极致的替身。
王亚彬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电影圈。那会儿,她在剧组默默付出,给章子怡那段著名的"仙人指路"垫底,却没人知道这个舞姿曼妙的姑娘是谁。
但这次经历,却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2005年,她接到了人生第一部电视剧《军中红舞鞋》。说真的,那时候的她,压根儿没想过要当演员,更没想到这一演,就和赵本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本山第一次见她,就觉得这姑娘挺特别。明明是学舞蹈的,却有种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于是就给了她《马大帅3》里的一个小角色,没成想这一试水,直接让王亚彬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
但你要问王亚彬那会儿是怎么想的,她其实挺纠结的。一边是从小学到大的舞蹈,一边是突然闯入的演艺事业。
可王亚彬不这么想。她说:"舞蹈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生命里,是我和这个世界最好的沟通方式。"这话听着文艺,但说的是真心话。
即便在拍戏最忙的时候,她也没有放弃对舞蹈的追求。
这段双面人生的经历,让王亚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在她心里,演戏或许能带来名气和财富,但舞蹈才是让她灵魂安定的归处。
说实话,要聊王亚彬的舞蹈故事,得从她6岁那年说起。那时候,在天津的芭蕾舞班里,有个皮肤白皙的小姑娘,每天都在那儿认真练功。
她爸妈原本只是想让她强身健体,谁知道这一学,就让孩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这孩子是块跳舞的料。"老师这么跟她父母说。9岁那年,小亚彬就背着小书包,一个人来到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但这个倔强的小姑娘,就是靠着这股劲儿一路走了下去。13岁时,她就在全国舞蹈比赛中拿下了"优秀表演奖"。
要知道,在那个年纪能获得这个奖,那可不是靠天赋就能做到的,得加上无数个汗如雨下的日日夜夜。
后来的事,更有意思了。当她接到"王小蒙"这个角色时,别人都在说她运气好,可谁知道她为了这个角色下了多少苦功?专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就为了系统学习表演;提前两个月住进农村,就为了体验生活。
有趣的是,她对待演戏的态度,和她跳舞时一模一样——认真到极致。那会儿在村子里,她跟村民们一起干农活,学说东北话,就连走路的姿势都要模仿当地人。
村里人都说:"这姑娘可真是个实在人。
其实说白了,王亚彬骨子里就是个较真的人。无论是9岁就离家求学,还是13岁就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抑或是为了演好一个角色而拼命钻研,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做专注和坚持。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个为了梦想不怕吃苦的小女孩,和后来放弃"王小蒙"转身回归舞蹈的决定,其实都是出自同一个源头——对梦想近乎偏执的追求。
2009年,当王亚彬决定开工作室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那会儿她在《乡村爱情》里可是真红,粉丝喊她"最美王小蒙",各种代言和通告都找上门了。
可就在这当口,她却选择转身离开。
"我要做自己的舞蹈",这是她当时的回答。说实话,这话听着有点任性,但她是真的说到做到。从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天起,她就在琢磨着怎么把中国传统艺术融入现代舞。
《青衣》这部作品就是个例子。为了这部戏,她把能请教的昆曲、京剧大师都请教了个遍。最后,这台戏真就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你说这事儿多有意思,当年在《十面埋伏》里给别人当替身的姑娘,如今成了独当一面的编舞家。
如今的王亚彬,39岁了,但在舞台上依然活力四射。她的作品里既有东方的婉约,又有西方的力量。这种风格,让她成了中国当代舞蹈界的一面旗帜。
说起来也是巧了,当年从农村女主角转型,反而让她在国际舞台上找到了更大的舞台。
回头看看这13年,从村口的"王小蒙"到国际舞台的编舞家,王亚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最难的,不是走快,而是走对。
那些当初觉得她"不够聪明"的人,现在大概明白了——梦想这东西,从来就不是用名气和收入来衡量的。
有人说她错过了大好的上升期,但她却收获了更广阔的天地;有人说她放弃了明星的光环,但她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有时候,放下眼前的诱惑,反而能让你走得更远。
总有人问她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她总是笑着说:"舞蹈就是我的生命。"这话听着简单,却道出了一个追梦人最真实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