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类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永无止境|小包同学说电影5

包包的备忘录 2024-08-25 13:27:19

01

艾迪·莫莱先生是电影《永无止境》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潦倒颓废、丢掉了工作、缺乏灵感的三流作家。大学毕业和女友结婚没几个月,女友因为他实在是太没出息而离开了他。此后,艾迪一直生活在唐人街一个中餐馆楼上的小房间里。有一天,他终于拿到了出版商的合约,但接近交稿日期却写不出任何故事。

许久不联系的前小舅子给他一种正处在试验阶段的药物——NZT。服用一次之后,艾迪发现自己精力充沛,思维清晰,行动敏捷,甚至能在瞬间把一些平时不易留意的细节和信息重新组合和整理并得出推论,一时备受出版商青睐。借助NZT,艾迪重获灵感并进入上流社会。但在大获成功之余,艾迪也遭受了NZT致命的副作用:身体不适和失控的情绪。而此时艾迪已不能离开这种药,这使他进入了一个黑暗领域,杀手也在暗处监视他……

艾迪找到一个制药的人,对他说:“如果你给我做出类似的药,我给你200万美金。”最后,艾迪改进了NZT,使其功能加倍,毒副作用更低,而且当上了参议员,又准备竞选总统,甚至连华尔街大亨也对他束手无策。

02

比电影《化身博士》中的杰基尔先生幸运,电影《永无止境》中的艾迪先生尽管一度受到药物的伤害,但通过努力赚钱和改进药物,最终使药物成了他成功人生的帮手。在药物的作用下,杰基尔在体面绅士和猥鄙男子之间转化,没有中间角色。一个是善的代表,另一个则是恶魔的化身。两者丝毫没有交集。一开始,杰基尔将转变归结为药物的关系,可渐渐到最后,即使不服药,海德仍然会出现,且出现的时间越来越长。

这就是说,精神类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03

如何辩证地处理这个问题呢?包祖晓博士在著作“解忧四部曲”和“禅疗四部曲”中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观点。现把一些观点摘录如下:

在精神/心理科的药物治疗中,有一种叫“足量、足疗程”的说法。比方说,第一次抑郁发作需服药1年左右,第二次抑郁发作需要服药3-5年;焦虑症的服药时间是1-2年;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第一次是3-5年。许多医生往往也如此告诉病人与家属。然而,就作者临床所见,当服药治疗时间接近这个时间点了,许多病人往往开始纠结了,医生说话也没有以前那么果断与肯定了。因为,停药以后,原来被调整的神经递质不就回到原来的水平了吗?换句话说,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是:停药后不出现症状那是运气,出现症状是一般规律。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作者在临床上接诊病人时,第一次看病后往往会花时间与其探讨治疗方案,是选择药物治疗呢?心理治疗呢?还是两者结合?亦或者是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呢?

包博士的经验是:除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之外,就一般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强迫、失眠、疑病、神经衰弱等的治疗来说,往往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心理冲突解决了,行为方式改变了,症状许多时候会自然消失。

包博士经常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关系比作“游泳圈”与“学游泳”的关系。如果单纯靠药物就像带着游泳圈浮在水面,是不会自动学会游泳的,当拿掉游泳圈后,就跟没学过游泳的人的状况是一样的。心理治疗就像学游泳的过程,需要病人和医生一起努力,学会处理不良情绪、行为和心理冲突,尽管开始治疗时可能有些费劲,但疗效相对持久。

的确,目前常规的精神药物治疗模式是“对抗”症状,即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精神症状/心理痛苦,而精神症状/心理痛苦背后的意义往往被忽略。

【后记】本文由包静怡同学所作,她是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悠游于医学、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力创“全人”的健康理念,也是《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系列著作的作者之一。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