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声音,你不必听,有些伤痛,你只能自愈

情感长廊 2025-01-22 12:41:08

“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这句话,是我朋友小北给我发来的。那天凌晨两点,他在微信上发来长长的一段消息,每一句话都藏着疲惫,每一个字都沾满了失望。他跟我说,他快撑不下去了。工作上毫无成就感,感情里患得患失,家人不理解,朋友慢慢疏远。他问我:“为什么我觉得活着这么累?为什么所有人都在说,我应该这样,我不该那样?他们说得那么轻松,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你累不累?你痛不痛?”

我看着他的消息,没急着回复。窗外的风掠过,夜的深沉像一幅巨大的幕布,把世间所有的苦闷和孤独都遮掩在它看不见的阴影里。我忽然明白,他的问题,不是想让我回答,而是压得他喘不过气——而他需要的,并非解答,而是真正的安静。

小时候,我们常常以为,世界是公平的。付出了努力,就应该得到回报;哭过了,就会有人哄;受了委屈,只要诉说,总有人会为你撑腰。可长大后你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没人会为了你的苦难而驻足太久。你的泪水、你的不安、你的委屈,再多再深,如果不学会自己消化,最后只能变成一团乱麻,困住的,是你自己。

记得有一次,在地铁上见到一个女孩。她十指紧扣,低头坐在角落里,肩膀一下一下颤动,偶尔抬起头吸了吸鼻子,又用手背擦去眼角涌出的泪水。这一幕刺得我心里发酸,可整列车厢没有一个人上前开口问她一句:你怎么了?是呀,大家要么埋头看手机,要么盯着窗外发呆,偶尔有个短暂的目光投向她,也只是一闪而过。

生活就是这么现实。在别人的世界里,你的悲伤最多不过是一个插曲,甚至连波澜都溅不起。有人说,“每个人的耳朵里,都塞着自己生活的耳机。”既然如此,当你想开口时,不如先问问自己: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

小北身上有一个刺痛我的故事。他高三那年,是家里的“希望之光”。所有人都认为他会考个好学校,后来他却在考试前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住院期间,他父母轮番在耳边说,你一定得考好,不能丢脸;同学却在背后议论,他这种状态,八成废了;就连那段时间陪伴他的发小,也时不时提醒他,考砸了也没什么,反正平凡才是人生常态。

考试成绩出来的那天,他坐在家楼下的长椅上,捧着手机,哭得像个孩子。他一点也不难过自己没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而是觉得,所有这些声音,成为了摧毁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那以后我才明白,很多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我们增加无穷无尽的压力。他们施加的这些观点、建议、批评,未必真想伤害你,但却常常毫无分寸。久而久之,他们无心的刺,扎进你的骨血,成为你最痛的伤疤。

所以,小北后来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法:关掉手机,不去参加聚会,屏蔽一切和外界接触的机会。他宁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生活,也不愿再听到任何和他有关的议论。那段时间,他说,他终于听到了从未听过的一种声音:心底传出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在意别人的评价,就越容易迷失自我;越是害怕外界的指指点点,就越容易喘不过气。

记得曾听过一个心理学的小实验。一群志愿者站在舞台上,被告知台下的观众将全程注视他们。实验开始后,小组成员大脑反复提醒自己“站好”、“别走神”、“别出糗”,整个人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连最简单的自我介绍都说得磕磕巴巴。最后实验员揭开真相:事实上,观众席里根本没有人在关注他们,所有人都在低头划手机。

最让人感到窒息的声音,其实是自己脑海里的声音。总觉得自己必须迎合每个人,总觉得别人对你的一言一语都是判断,总觉得只有达到外界的期待,才能安心地生活。当你陷入这种死循环,就再也听不到内心真正的呼唤了。

所以,我们更需要屏蔽外界的不必要的声音,去感受内心真正的需求。

有一部纪录片里讲到过一位草原上的老牧民。他的儿子毕业后曾选择离开牧场,到大城市打拼。后来生活不如意,又回到草原,父子两个围在火炉边交谈。儿子问他父亲:“你难道从来没有羡慕过城里人吗?他们有热水器、有汽车、有光鲜的衣服。”

听到这话,老牧民只是笑了笑。他拨弄了一下炉火,说:“羡慕有用吗?山是山,水是水,草原是草原。如果我羡慕他们,我就要丢掉对草原习惯的声音;可丢了草原,我耳朵里除了风,就再也什么也听不到了。”

是什么让这样一个老人在寒风中依然平静?是因为他早已学会了捂住耳朵,不为那些熙熙攘攘的声音所扰。他明白,自己只属于内心的旷野。

你会发现,许多优秀且强大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从不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无论面对多少风雨,他们都能始终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村上春树曾说过:“暴风雨既然来了,你唯一要做的,不是站在原地抱头痛哭,而是穿过它。而穿过风雨的路上,你只能依赖自己。”

每一次自我治愈,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和解。你放下的不仅是旁人的评价,也有对世俗世界太高的期待。治愈的过程很苦,那些破碎的地方也许永远不会愈合得无迹可寻,但你能感受到,有阳光透过裂缝照进来,这是你花尽力气为自己争取的余生的暖意。

结尾

别总想着能从外界找到答案和救赎。放下一些过多的执念,关掉那些不必要的声音,世界不会变得更安静,但你的心,会安静下来。

哲学家卡夫卡说得好:“路的尽头,不是虚无,而是新生。”学会捂住耳朵,学会安抚自己的情绪,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其实从来只有自己。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