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走美国367亿,转头又在中国花850亿,印度人民疑惑:花在哪了?

观史纪实体育 2024-09-16 17:36:48

最近,一组数据在互联网上掀起了波澜:印度,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世界工厂”接班人,其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再次回到了中国手中。

印度从美国赚的钱,转手就用来买中国货,这可真是个有趣的“三角关系”呢。

这其中的弯弯绕绕,折射出的却是印度制造业的尴尬处境:一边是崛起的雄心,一边是挥之不去的依赖。

印度制造,梦想有多大,现实有多难?

“自力更生”,“印度制造”,近年来,莫迪政府喊出的一系列口号,无不彰显着印度试图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野心。

从“印度制造”计划到“自力更生印度计划”,再到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印度政府频频出手,试图吸引外资、扶持本土企业,梦想着复制当年“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之路。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尽管顶着“全球最大民主国家”和“人口红利”的光环,但印度制造业的短板却如同房间里的大象,无法忽视。

首当其冲的便是产业链的薄弱。

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高达850亿美元,其中98.5%的进口产品为工业制成品,覆盖了机械、化工、电子等多个领域。

印度的很多工厂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关键零件和原材料,其中不少来自中国。

以电子产业为例,尽管印度政府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电子产品制造产值3000亿美元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并吸引了像富士康、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前来投资建厂。

但拆开一台“印度制造”的手机,你会发现,除了外壳,从芯片到屏幕,从电池到摄像头,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来自中国。

你知道吗?现在印度使用的很多电子产品零件,有将近三分之二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呢。

虽然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很多核心部件和技术都依赖中国制造。

除了产业链的缺失,技术人才的匮乏也成为了制约印度制造业腾飞的另一道枷锁。

印度人口虽然多,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多,会做技术活的人就更少了。

印度现在急缺IT和制造业的人才,缺口超过了八成,简直是人才荒!

这意味着,即使印度能够建起现代化的工厂,也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操作这些设备。

印度想做大制造业,可基础设施跟不上啊,真是头疼。

印度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电力供应跟不上、物流运输效率不高,还有土地征用不容易,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印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工厂老是停电,东西运出去也要等好久,这样还怎么跟中国比呢?

印度制造业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模式缺陷的集中体现。

印度经济一直以来都比较依赖服务业和软件外包,相比之下,对制造业的关注度就显得不足了。

再加上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分化,导致技术工人培养体系的缺失。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印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早已密不可分。

2023年,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持续升温,中国再次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惊人的1184亿美元。

去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增加了,总额达到了1018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3.24%。 不过,这同时也意味着印度在对华贸易中亏损更多,贸易逆差达到了850亿美元。

印度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深,看看这串数字就知道了,说明两国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

从电子元件到医药原料,从纺织原料到机械设备,中国制造的产品几乎渗透到了印度经济的各个角落。

印度的制造业,尤其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例如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等,都离不开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

现在,印度制造离不开中国制造的支撑。

然而,这种依赖也让印度感到不安。

中美关系最近有点紧张,印度也开始意识到,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了,不能再过度依赖某个国家了。

2021年,美国以“人权问题”为由,限制从中国进口太阳能电池板等材料,导致印度太阳能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不得不加大了从中国的进口。

这一事件,无疑为印度敲响了警钟。

印度政府正在努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自力更生印度计划”是当时最典型的行动之一。

该计划旨在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简化审批流程等方式,鼓励企业在印度本土生产,以替代进口。

印度现在也努力和更多国家做生意,想从更多地方进口商品。

印度想要在短时间内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

印度自身产业升级需要时间,完善产业链、培养技术人才、改善基础设施,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简单来说,中国和印度现在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自的经济结构也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中国在高科技制造方面很强,印度则在人工成本上更有优势。

这种互补性,决定了中印两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在经济领域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站在中印贸易关系的十字路口,我们无法忽视来自大洋彼岸的那双眼睛。

美国,这个曾经的全球化旗手,如今却在“逆全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其一手挑起的对华贸易战,更是为中印贸易关系增添了几分变数。

回顾这场始于2018年的贸易摩擦,美国政府的意图十分明确:通过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等手段,打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维护自身的经济霸权地位。

为此,美国积极拉拢印度、越南等国,试图将其打造为新的“世界工厂”,以取代中国的位置。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场贸易战非但没有削弱中国制造业的根基,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中

印之间的经贸联系。

由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不少美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生产线转移到印度等东南亚国家。

然而,这些企业在印度建厂后却发现,他们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才能维持生产。

例如,在太阳能电池板领域,尽管印度政府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并限制从中国进口相关产品,但印度企业仍然缺乏生产核心部件的能力,最终不得不依赖从中国进口。

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逐利本性的结果。

中国现在是全球制造业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效率高,成本也低。

短期内想把中国踢出全球产业链,根本不可能,而且经济损失会很大。

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好像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美国开始调整策略,不再一味强调“脱钩”,而是试图通过“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机制,加强与印度等国的经济联系,以期在新的规则体系下与中国展开竞争。

然而,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能否奏效,还有待观察。

站在历史的岔路口,中印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既面临着挑战,也孕育着机遇。

一方面,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决定了两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在贸易领域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自力更生”战略的推进,中印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会日益凸显。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中印贸易关系,对于两国而言都至关重要。

对于印度来说,想要实现“世界工厂”的梦想,就必须正视自身产业链的短板,加大对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味地强调“自力更生”,试图在短期内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既不现实,也不符合自身利益。

对于中国来说,则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自信的姿态,应对来自印度的竞争。

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帮助印度提升制造业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以借助印度的市场潜力,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中印两国更应该携手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 这不仅符合两国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中印贸易关系,如同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最终将汇聚成推动亚洲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

在这条历史的洪流中,既有竞争的波涛,也有合作的浪花。

想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大家一起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实现双赢,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信源

参考消息:美媒:印度经济变得更依赖中国进口环球网:印智库:中国超越美国再成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环球时报:印媒议论:中国再次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国,印度对华贸易赤字达850亿美元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