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讲一个典型的“理想者之死”的悲剧。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官员东窗事发,贪污数字之大令人愤慨。观者不由感叹:贪腐真可恶,眼下打击贪腐真的是太及时太必要了!苏联就曾有一位这样典型的年轻干部,他名叫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得到高层青睐并得到提拔时,谢瓦尔德纳泽年仅18岁,除了富有才智、年少老成、工作时精力充沛等特点外,他还有一个十分吸引人招牌——痛恨贪腐。
1961年,年仅33岁的谢瓦尔德纳泽被任命为格鲁吉亚姆茨赫塔区的一把手。格鲁吉亚是苏联政治重镇,领袖斯大林的故乡,这番任命颇具深意,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高层的视野,步入了升迁的“快车道”。不过,毕竟是年轻气盛,谢瓦尔德纳泽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的这潭水有多深,许多做法非常“得罪人”。
从资料来看,谢瓦尔德纳泽有着超乎常人的精力与毅力。他每天至少要工作15小时,也就是说,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他时间他基本都用来办公;谢瓦尔德纳泽对下属要求极为严格,容错率基本为零,即便是工作之余的闲聊,他觉得对方的观点有悖于正确的原则,都会毫不留情面地当场驳斥,估计言辞可能还很激进难听。闲聊尚且如此,更不用谈工作中那些玩忽职守的行为了。
大伙儿都在衙门里当差,不少人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结果还得被一个30来岁的小毛孩子说教,这事儿搁谁头上不生气?总而言之,抬头不见低头见,大伙儿平日里对谢瓦尔德纳泽表面上十分敬重,背地里却另有非议。
4年后,谢瓦尔德纳泽转入内务系统,成为格鲁吉亚内务部门的领导。这段时期,他不必埋头于各种各样复杂的政事,而是把大多精力都放在了打击贪腐渎职行为上。短短数年时间里,他就亲手将至少100名各级官员送进了监狱,其中甚至包括曾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上司。例如在1972年,谢瓦尔德纳泽揪住一些细枝末节的“贪腐证据”不放,把事情闹得很大,最终逼迫不少当地政府要员辞职,其中就包括亲手提拔他的顶头上司;连著名人权主义领袖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都被他关进了监狱里。
谢瓦尔德纳泽自认为铁面无私,想要以身作则地打造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但他或许有些矫枉过正的做法使得周边同僚人人自危,在后者眼中,这不跟独裁没啥区别嘛。时间久了,人们对其敬而远之。
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得罪许多人,但无奈上头有人罩着,谢瓦尔德纳泽的仕途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晋升得更快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经在权力核心中有了立足之地。
1985年4月,同样年轻的新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任,这位野心勃勃的领导人希望用一番尖锐的改革重新打造更“道德”的社会。他深知旧体制对苏联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急需一批干才来为他充当马前卒以摧枯拉朽,因此,谢瓦尔德纳泽被任命为苏联外交部长。虽然后者并不以外交才华著称,但从苏联的政治传统来看,外交部门在苏联政坛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外长一职也向来由最高领导人的心腹任命。戈氏将谢瓦尔德纳泽摆在这个位置上,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彰显自己“大变革”的决心。
我们不难想象,雄心勃勃但实质比较软弱的戈尔巴乔夫本想利用手段强硬的谢瓦尔德纳泽去铲除那些死硬的“顽固分子”,从而为自己的改革铺平道路。然而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后者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为何突然“变质”了。
此前的谢瓦尔德纳泽令人望而生畏,主要是他在反腐方面有些太过坚决,任何一点模糊之处都会被他当成“污点”揪住不放,闹得鱼死网破。此时的他依旧让人不敢靠近,但他给人的感觉变了——谢瓦尔德纳泽不再单纯,他让人捉摸不透,很少阐明自己的立场与主张,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包在一团迷雾里,变得深不可测。相比之下,“反腐”更像是他的人设,成了“为存在而存在”的一道标签。
对此,我们可以举个例子。80年代中后期,东欧剧变使得整个红色阵营摇摇欲坠,国力孱弱的苏联无力维系局面,于是,一部分人提出了一种主张,即放任那些闹事的东欧国家改旗易帜,任由它们选择自己的道路。这套主张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中的一部分,其支持者在当时的苏联高层被定义为“少数派”。在传统的爱国主义者眼里,这样的做法跟分裂苏维埃联盟无异,自然是要拼命反对的。就在两派人争执不下时,我们的谢瓦尔德纳泽同志入场了。
此前的他一直以强硬的“爱国者”立场示人,不料此番一开口就语出惊人——他居然高调宣布支持“新思维”,甚至还提出要鼓励东欧国家瞎胡闹。对此,苏联政坛哗然,抨击他为“卖国贼”、“叛徒”;谢瓦尔德纳泽对此毫不在意,很快便作出了反击:在不久后的高层会议上,当谈及此事,人们对谢瓦尔德纳泽的观点发表质疑时,后者夸张地大喊:“独裁者(指要求采取积极手段控制局势的人)又回来了!”
我们不知道谢瓦尔德纳泽究竟是为了感激戈尔巴乔夫的提拔而公然转变立场,还是本着自己认为正义的原则,或是有着其他什么考虑,但毋庸置疑的是,东欧局势的彻底失控客观上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而在苏联解体的这轮狂潮中,谢瓦尔德纳泽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1995年11月,格鲁吉亚正式确立总统制,作为昔日苏联政坛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谢瓦尔德纳泽几乎是“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头两个总统任期。不料,有人开始对他提出质疑,声称他用见不得光的手段操纵了大选。尤其是在第二个任期开始时,质疑声更是此起彼伏,然而,谢瓦尔德纳泽的权位却稳如泰山。此时,人们猛然发现:这位昔日的理想者已经摇身变成了弄权者,其亲信遍布国家各个角落,几乎所有要害部门均由他掌握。为了利益,谢瓦尔德纳泽甚至甘心为大奸大恶之徒提供保护,就连他最痛恨的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现象在眼下滋生蔓延,他也只管装作没看见。
极其讽刺的是,事情闹到这一步,谢瓦尔德纳泽居然还在大卖“清廉”的人设。他依旧衣食从简,在生活上拒绝铺张,看上去与往日无异。
好在这样的弄权者并没有得到善终。在第二个任期还没结束时,格鲁吉亚局势已经出现了失控的态势。谢瓦尔德纳泽曾试图开启国家紧急状态,要求军方出面控场。不料此时的他早已众叛亲离,军人们都拒绝配合。最终,无力维持局面的他只得黯然辞职。得知此时,格鲁吉亚人民纷纷走上街头高呼庆祝,城市万人空巷好似过年,这一天被称为“玫瑰革命”。
那么,究竟是什么令“屠龙者变成恶龙”呢?笔者认为,谢瓦尔德纳泽身处苏联这个历史大漩涡的中心,他目睹了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理想的国家变得老气沉沉腐朽不堪;他曾痛恨贪腐,认为这些罪恶能够被消灭,但在目睹了基层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少数特权阶层窃取,而后者无论如何都无法约束后,谢瓦尔德纳泽终于对自己的理想、秉持的一切都产生了动摇甚至是怀疑。
当戈尔巴乔夫的懦弱无能导致变革失败后,谢瓦尔德纳泽也终于放弃了任何期待。或许他终于明白了为何昔日的同僚如此贪恋权力——有些时候,理想是会骗人的;而尤其对一名政客来说,只有攥在手里的权势和利益才是实打实的。就跟苏联解体后沉迷于烂醉中的百姓一样,当苏维埃大厦崩塌后,谢瓦尔德纳泽失去了信仰,同时也失去了信念。
当年被委以重任时,风头无两的谢瓦尔德纳泽狠批苏联的弊端,声称当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居然要依靠许多“不留情的、不良的现象”。他大肆抨击贪污腐败、滥用公共财产和私有主义倾向横行等现象,声称苏联失去了“道德”,因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击行动。不料这位理想主义者最终不但变成了自己所痛恨的样子,反而更甚。审视这样的历史不由令人感叹:或许在许多时候,并非是人在决定或是改变某种制度,而是制度在选择怎样的人。
一个演技精湛的演员。
都是钱财主义
从他的银狐绰号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中国的俗话说的好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