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王树声向杨炬示爱被拒,傅连暲撮合,杨炬:你知道他多过分吗

谈八卦沸羊羊 2025-01-09 11:33:25

43年王树声向杨炬示爱被拒,傅连暲撮合,杨炬:你知道他多过分吗?

延安的夜晚总是格外宁静,1943年的一个傍晚,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的办公室里却传出了一阵不寻常的对话。面对这位德高望重的院长的"月老"之举,杨炬那句"你知道他多过分吗"的话语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

谁也没想到,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将军王树声,在感情世界里竟如此"笨拙"。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素来反对医护人员"外嫁"的傅连暲,为何会破天荒地为王树声说媒?而杨炬口中的"过分",究竟指的是什么?

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动人的故事?

一、延安相遇

1942年的延安,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然而,在这片黄土地上,革命圣地的文化生活却格外丰富多彩。中央党校每月都会举办联谊晚会,这成了当时延安青年们最期待的文化活动之一。

那是9月的一个周末晚上,党校礼堂里灯火通明。王树声刚从前线回到延安学习,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晚会。按照惯例,晚会总是以诗歌朗诵开场。当杨炬站在台上朗诵闻一多的《一句话》时,整个礼堂都安静了下来。

"这位同志是谁?"王树声悄悄问身边的战友。

"杨炬同志,在中央门诊部当医生。"战友笑着回答。

从那天起,王树声成了晚会的常客。每次他都坐在礼堂的第三排右侧,这个位置正好能看清台上表演的人。战友们都觉得奇怪,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怎么突然对文艺活动如此热衷。

杨炬在延安医疗系统里可是个有名的人物。她不仅医术精湛,更是气质出众。那个年代的延安,女同志们大多穿着朴素的灰布衣裳,而杨炬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衣着虽然简单,却总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在中央门诊部,同事们都亲切地叫她"一枝花"。这个称呼不仅因为她的容貌姣好,更因为她总是像一朵向日葵般朝气蓬勃。每天清晨,她都是第一个到达诊所,常常忙到深夜才离开。

延安的联谊晚会节目丰富多彩,有时是诗歌朗诵,有时是歌舞表演,偶尔还会有话剧演出。杨炬经常参与演出,她那充满感染力的声音总能让观众们为之动容。

王树声虽然每次都准时到场,却从不参与表演。他就静静地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上,目光总是不自觉地追随着杨炬的身影。有时候,当杨炬和其他同志交谈时,他会远远地看着,脸上露出欣赏的神情。

1942年的深秋,延安迎来了一场难得的秋雨。那天的晚会如期举行,杨炬穿着一件藏青色的布衣,站在台上朗诵革命诗歌。雨点打在礼堂的窗户上,伴随着她清亮的声音,整个礼堂仿佛笼罩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

"今天的朗诵真是太精彩了!"散场后,有人这样称赞道。

王树声依然坐在他的位置上,直到礼堂里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他才慢慢起身离开。从那天起,他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医院附近,似乎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往门诊部跑。

战友们都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但谁也没有点破。毕竟,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感情故事总能给枯燥的革命生活增添一抹暖意。

二、突如其来的示爱

1943年初的一个下午,中央门诊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王树声推开诊室的门,看到杨炬正在为一位老大娘包扎伤口。

"同志,请您稍等一会。"杨炬头也不抬地说道。

王树声坐在诊室的长凳上,手指不停地敲打着膝盖。直到最后一位病人离开,诊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哪里不舒服?"杨炬拿起病历本问道。

"脚后跟裂了个口子。"王树声说着,却没有任何要脱鞋检查的意思。

"那让我看看伤口吧。"杨炬拿起医用剪刀。

王树声却突然换了话题:"杨医生,你是哪里人?"

"陕西人。"杨炬答道。

"我听说你很爱读书?"

"嗯,有空就看看。"

"你...你参加联谊晚会的节目我都看过。"王树声的声音突然变得有些不自然。

杨炬抬起头,发现眼前这位威名赫赫的将军脸颊泛红,目光炯炯地盯着自己。

"杨医生,我对你印象很好!"王树声突然站起身,声音提高了八度。

这突如其来的表白让诊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杨炬手中的剪刀"咔嗒"一声掉在了桌上,她慌忙转身跑进了隔壁的换药室。

这件事很快在医院里传开了。护士长老张回忆说:"那天下午,我正好路过诊室,看见杨炬脸色通红地躲在换药室里,隔了好一会才出来。"

第二天早上,杨炬照常上班,却发现诊室外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是唐明春的妻子连军。

"杨医生,我来看看你。"连军笑着说。

"连军同志,你不是前天才体检过吗?"杨炬疑惑地问。

连军神秘地笑着说:"我今天不是来看病的。你知道吗?有个同志,他特别优秀,为人正直,对工作认真负责..."

杨炬马上明白了来意:"连军同志,你是来说媒的吧?"

"是啊,这个同志..."

"不用说了,如果是王树声同志,我..."杨炬摆摆手。

"你先别急着拒绝,"连军继续说,"他确实是个好同志,在战场上..."

"连军同志,"杨炬打断道,"我最讨厌媒婆!"

连军悻悻地走了,但这并不是结束。接下来的日子里,陆续有其他战友来到门诊部,或是送水果,或是送药品,话题总会不经意地转到王树声身上。

有一次,一位老战士专门跑来看病,一边让杨炬包扎伤口,一边说起了王树声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说到动情处,老战士的眼圈都红了:"要不是首长及时赶到,我这条命就..."

杨炬一言不发地继续包扎,但从她微皱的眉头可以看出,这些接二连三的"说客"让她颇感困扰。

然而,真正让杨炬始料未及的是,就连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都亲自出面了。这位平日里一向反对医护人员"外嫁"的院长,竟然也站在了王树声这一边。这让杨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位将军的为人。

三、战友们的接力说媒

得知王树声在诊所"示爱"失败的消息后,他的老战友唐明春拍着桌子大笑:"老王啊老王,你打仗的本事倒是一流,怎么谈恋爱却这么莽撞!"

唐明春的妻子连军听说这事,立刻表示要帮忙:"我和杨炬同志很熟,让我去说说。"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连军特意等到门诊部没有病人的时候才去找杨炬。她带着自家腌制的咸菜,说是要请杨炬尝尝。

"杨医生,我跟你说个人。"连军一边包咸菜一边说,"这个同志啊,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立过大功,对同志们特别关心..."

"连军同志,"杨炬笑着打断道,"你说的是王树声同志吧?"

连军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

"这段时间来说媒的人太多了。"杨炬摇摇头,"我最讨厌媒婆!"

连军没想到第一次说媒就碰了壁。回去后,她对唐明春说:"看来得换个法子。"

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接力说媒"就这样展开了。

老战士李大爷装作腰疼来看病,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讲述王树声在战场上救护伤员的故事;护士长张嫂子借送药的机会,说起王树声每次来医院看望伤员时的点点滴滴;就连食堂的王大娘也专门给杨炬送来热腾腾的包子,顺便提起王树声对基层战士的关怀。

一天下午,一位年轻的战士急匆匆跑来找杨炬:"杨医生,我们连长发烧了,请你去看看。"

杨炬拿着医药箱跟着去了,到了地方才发现,连长早已康复,却专门安排了一场座谈会,请战士们讲述王树声的故事。

"首长平时很少发脾气,"一位老班长说,"唯独看到有人欺负老百姓,他就特别生气。有一次,一个干部仗势欺人,首长当场就把他撤了职。"

"去年冬天,首长知道我们连缺被子,愣是把自己的被子给了我们,自己盖着军大衣过冬。"另一位战士补充道。

这些事情传到王树声耳朵里,他又好气又好笑:"你们这些老伙计,怎么净说这些啊!"

唐明春说:"老王,你自己莽撞,我们只好帮你圆场。"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也加入了"说媒"的队伍——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这位在延安医疗系统德高望重的领导,一向反对医务人员"外嫁"。他常说:"我们医院的同志,要以革命工作为重。"

可这一次,傅连暲破天荒地把杨炬叫到了办公室。

"小杨啊,"傅连暲和蔼地说,"我知道最近有不少同志给你说媒。对王树声同志,你是怎么看的?"

"院长,"杨炬叹了口气,"你知道他有多过分吗?第一次见面就..."

"我了解王树声同志,"傅连暲说,"他是个直来直去的人。也许方式不当,但他的为人,我是信得过的。"

这番话让杨炬陷入了沉思。如果连一向严格的傅院长都这么说,或许真的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莽撞"的将军?

四、感情的深层阻碍

尽管战友们的说媒工作如火如荼,但杨炬始终保持着距离。一天,她在食堂遇到了连军,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连军同志,你知道我和王树声同志的年龄差多少吗?他都快四十岁了,而我才二十出头。"

"年龄不是问题,"连军笑着说,"你没听说过'郎才女貌'吗?"

"不仅是年龄,"杨炬摇摇头,"我们的文化程度差距也很大。"

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王树声出身于农民家庭,年少时只读过几年私塾。虽然在部队里刻苦学习,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但他的文化水平确实有限。而杨炬却是从小就接受过良好教育,不仅医术精湛,还精通文学。

有一次,在党校的学习会上,王树声被安排做读书报告。他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地讲述着自己对《论持久战》的理解。台下的杨炬听得很认真,却发现他在引用一些理论观点时总是有些生硬。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傅连暲耳朵里。他找来杨炬说:"你知道王树声同志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吗?就是因为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不够。一个将军能这样虚心学习,不是很难得吗?"

除了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距,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杨炬。王树声身上那种军人特有的粗犷作风,与她所习惯的知识分子气质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一次医院的座谈会上,王树声来做报告。他说起打仗的经历时,总是激情澎湃,时不时还带着几句山东方言。杨炬坐在下面,看着他那充满豪气的表情和粗犷的动作,不禁摇头叹息。

护士长张嫂子看出了杨炬的想法:"小杨啊,军人嘛,就是这个样子。你看他对待伤员多细心,对待同志多关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天傍晚,杨炬值完班往宿舍走,远远看见王树声正在和几个战士聊天。他一边说话一边大笑,声音在延安的夜空中回荡。杨炬听见他用浓重的山东口音说:"同志们,咱们打仗就得有这股子劲儿!"

这时,一个老大娘推着小车经过,车轮陷在了泥里。王树声二话不说,立即过去帮忙。杨炬站在远处,看着这位身材高大的将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推着老人的小车。

后来,杨炬在日记中写道:"也许,军人的粗犷外表下,藏着的是一颗最朴实的心。"但她依然没有表态,这让所有帮忙说媒的人都犯了难。

唐明春对王树声说:"老王啊,你得改改你那些大老粗的毛病。你看人家杨医生,说话文质彬彬的,你整天大嗓门,能不把人吓跑吗?"

王树声挠挠头:"我这人就这样,装斯文反倒不自在。要是连这点真性情都要改,那还是我吗?"

五、爱情的转机

转机发生在一个普通的下午。傅连暲院长刚刚结束了一场手术,走出手术室时看到杨炬正在整理药品。

"小杨,来我办公室一趟。"

在傅连暲的办公室里,杨炬第一次听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原来,在王树声刚到延安的时候,曾经因为旧伤复发住过院。那时候,傅连暲亲自为他治疗。

"你知道吗?"傅连暲说,"王树声同志身上有二十多处弹伤,每一处都是在保护战士们的时候留下的。可他从来不说,还总是笑着说'小伤小伤'。"

就在这时,一封信被送到了医院。那是王树声写给杨炬的第一封信,信中的内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杨医生:

延安的春天来了,杏花开得正好。记得你在晚会上朗诵过艾青的《春天》,我一直记得那句'把暖风吹进了穷人的家'。这让我想起了老家,想起了那些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百姓..."

信中不仅谈到了革命理想,还引用了不少诗句。字迹工整,文笔流畅,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大老粗"写的。原来,为了写这封信,王树声找战友借了好几本诗集,反复练习了好多遍。

这封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杨炬心中的疑惑。原来,在那个粗犷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如此细腻的心。

一天早上,杨炬正在值班,王树声又来了。这一次,他没有借口看病,而是规规矩矩地说:"杨医生,我能和你谈谈吗?"

他们在医院后院的杏树下坐着。王树声说起了自己的革命经历,说起了对未来的期望,说起了为什么会被杨炬吸引。

"我知道自己文化不高,"王树声说,"但我会努力学习,向你学习。"

这一次的谈话持续了很久。当夕阳西下时,杨炬终于说出了那句期待已久的话:"我愿意给这段感情一个机会。"

1943年的中秋节前夕,贺龙和徐向前找到了王树声。

"老王啊,"贺龙说,"你这婚事拖得太久了,该办就办吧!"

徐向前也说:"是啊,我们都等着喝喜酒呢!"

就这样,在两位老总的"逼迫"下,王树声和杨炬的婚礼定在了中秋节那天。婚礼很简单,既没有鞭炮,也没有花轿,只有一桌简单的饭菜。但是,整个医院和部队的同志们都来了,将这个小小的院子挤得满满当当。

傅连暲院长破例允许医务人员提前下班,让大家都能参加婚礼。他举起酒杯说:"祝愿这对新人,既能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又能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婚礼结束后,王树声对杨炬说:"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一起走。"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