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腾讯网报道: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徐军教授团队成员甘晓博士和北京交通大学周雪忠教授、美国东北大学Albert-László Barabási教授,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湖北省中医院等联合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 “Network medicine framework reveals generic herb-symptom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发现中药“辨证论治”的传统治疗原则可以通过中药与疾病症状在蛋白质网络上的拓扑邻近关系解释,并通过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验证,首次探索建立了解释中药治疗系统原理的科学理论。这一工作是原创科学理论,首次从复杂网络与系统角度提出中药治疗原理的现代科学解释,并结合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进行了有效性验证。
辨证论治科学化的意义
辨证论治为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慑动观念和辩证观念的具体体现,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很多初学者会写错这个“辨”字,因为这里的辨是辨别之意义,而不是“辩证法”的辩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特点之一,它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因、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辨证论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这使得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同时,辨证论治的底层逻辑在于——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辨证论治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各个方面,这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辨证论治既有医家个人的经验积累,又有集体理论指导,体现了个人和集体的统一。此外,在“治未病”的领域可以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不仅注重治疗疾病,还强调预防疾病。通过辨识患者的体质和易感性,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计划,预防疾病的发生,体质学说不失为“辨证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
然而,辨证论治也并非是“完美”的——辨证论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力,因此主观性强。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的辨证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治疗方案的差异。辨证论治主要依赖于医生的观察和判断,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这使得治疗效果的评估不够精确,也难以进行科学验证;辨证论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于某些罕见病或复杂疾病,一些医生可能无法准确地进行辨证论治,这会影响治疗效果;由于辨证论治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因此难以推广。对于一些年轻医生或非专业医生来说,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比较困难。所以,拥抱现代科技,使辨证论治成为人人可用的科学,是时代的需要。
现代科技的融入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关系
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参考《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可知——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这里的研究用到了“网络药理学”。
网络药理学最早是由英国药理学家霍普金斯(Andrew L. Hopkins )在2007年《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提出,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利用生物信息学和网络分析方法对生物系统进行分析的新兴交叉学科。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理念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论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中药活性化合物发现、整体作用机制阐释、药物组合和方剂配伍规律解析等方面,为中药复杂体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发等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在中医药领域,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可以系统地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从整体上阐述复方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揭示“复方-多组分-多靶点-疾病”的网络关系。这种方法符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为阐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复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此外,网络药理学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网络分析技术,探索疾病与药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构建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的网络模型,可以系统地揭示疾病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网络药理学可以通过构建药物组合和方剂配伍的网络模型,系统地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规律。通过分析药物组合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属性,可以发现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和配伍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指导。
研究细节解读:从白术说起
参考专业网站“生物谷”对这篇研究的解读:举例来说,白术与食欲不振这对草药-症状组合。
在古人眼里,白术的功效来自于这些记载: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理解上述古文的含义,我们才能开具含有白术的处方,以及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的知识,才能处理好草药-症状的潜在关系。
研究者对比了接受白术治疗的食欲不振患者(病例组)和未接受白术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匹配。结果发现,白术明显改善了患者食欲不振的情况;具体来说,病例组恢复率为79.53%,对照组恢复率为72.5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根据这篇研究论文的“网络临近性”显示,白术的蛋白质靶标与食欲不振症状模块之间的z评分为-2.45,即白术在改善食欲不振方面具有潜在疗效。与上述结果对比可见:网络接近性的预测是较为准确的。中国药典中记载,白术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一味重要的中药。先前有研究表明,白术中提取出的白术内酯1能够调节胃肠功能,有效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发挥改善患者食欲的功效——这是一种证明,也是一种关联,本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首次从复杂网络与系统角度提出了中药治疗原理的现代科学解释,并纳入真实临床数据论证了该网络医学框架的有效性——也就是用真实的病例证明,使用复杂网络模型的算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有治疗价值的中草药组合,研究者依据草药靶标和症状关联搭建起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上的拓扑关系,构建了新的中药原理研究范式,或许也是对中医理论的一种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