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的跟踪电视剧《上甘岭》,感受到了几个可喜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称呼。
中国人历来重视称呼,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
怎样称呼,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词的变化,实际上这个变化值得我们拍手称快,值得我们拍手叫绝。
但是,世间的事情向来是:有人认为好,就有人认为坏。
所有的爱国者们拍手称快的同时,那些1450、水军、公知们则将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污蔑、抹黑、咒骂、好像掘了他们的祖坟!
一是抹黑,极力贬低这部戏,
二是歪曲,极力减小这部戏的影响,
三是反攻,还有人叫嚷要下架这部戏。
为什么,不就是这部戏打中了他们的痛处了吗?不就是这部戏戳痛了他们的肺管子了吗?
比如,这个叫做“一梦百年叶落随风”的就吵吵嚷嚷,说编剧汪海林建议电视剧《上甘岭》里面恢复叫“同志”是对电视剧《亮剑》的否定,是企图恢复过去的革命传统并希望开倒车解决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不错!坚持全盘西化的专家学者们是极其地讨厌革命叙事的,他们为了完全溶(融?)入西方,不住口地宣传西方的普世价值,宣传西方的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宣扬西方的人文精神,宣扬西方的法治和人权,宣扬西方的月亮是圆的,西方的空气是甜的。
他们的西方崇拜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为此,不惜刻意贬低自己,贬低中国文化,贬低中华文明,以便博得西方主子的欢心,换取人家允许接轨。
但是,你说电视剧《上甘岭》叫个“同志”就是导演编剧们企图否定你们所做的一切,恐怕是抬高了吧?
你们为什么要对此畏之如虎?
为什么要把这一小小的举动扼杀在摇篮里呢?
我认为是神经过敏!
一、电影《上甘岭》里头“同志”叫声不绝于耳
1、面对坑道里的战士提出坚守坑道困难很大,有牢骚怪话时,七连指导员一声“同志们”,瞬间凝聚了人心
2、面对八连按照上级的命令主动撤进坑道,对情况不了解的七连指导员怒斥张忠发,“这阵地上有我们多少同志的鲜血啊”
二、而在电视剧《上甘岭》第5集里,我只找到了一处“同志”
是王雷扮演的秦基伟向大家发布命令的时候说的
所以说,这一声“同志”仅仅是个开始,还差得很远呢。
在战争年代,革命理想高于天,那一声“同志”,比“弟兄们”亲切了不知道多少倍。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旧军队里,所谓的“弟兄们”三个字,是企图用丝毫也不存在的血缘关系凝聚人心的工具,是嘴里叫哥哥,手里使刀子,口里喊弟弟,脚上踹心窝的。
国民党的军队里,最牛逼的兄弟要数蒋介石和李宗仁,蒋介石和张学良了吧?
1、李宗仁在自己的回忆录里面讲:
这天蒋介石找到了李宗仁问道:德邻同志,你今年多大啊?李宗仁回答:“37岁。”
“我是光绪十三年出生,比你大4岁,”后来蒋介石随即取出一份红纸写成的兰谱,递给李宗仁说:“我要和你换帖,结为异姓兄弟。”
李宗仁毫无思想准备,一边谦让一边说实在是不敢当!说完,李宗仁暗暗地揣摩着蒋介石的身份,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属实在李宗仁的意料之外。
“没事,你不要客气。换帖子拜兄弟,和我们的革命并不冲突!这样我们就亲如骨肉、同志加兄弟了”面对李宗仁这样诚恳的态度,李宗仁也默许了。在离开总司令部时,蒋介石还一再招呼:“早点给我你的兰谱。”
后来回到营地的李宗仁仔细地端详着那封拜帖。只见上面除写有生辰八字之外,还写着写着几个大字:“谊属同志,情切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蒋中正妻陈洁如。”
这下李宗仁心里犯了迷糊:“蒋介石的“兄弟”可是遍布四海啊,而且这个人是典型的坑兄弟”。想到这,李宗仁不禁陷入了沉思。几天后,蒋介石又见到了李宗仁:“怎么不见你来给我换过帖子啊?莫不是不愿与我称兄道弟?”
这一问,属实是让李宗仁觉得再推拖下去就不太合适了。当时只觉得蒋介石在跟他开玩笑,而自己也早已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了。这会儿看来蒋介石是动真格的。话说回来,推辞掉又不合适。思索良久应声答道:“是这样,我是第一次写这个,一时间不知道格式该怎么写,所以,一直没有交给你。”
蒋介石看了他一眼:“这样啊,那也无妨,你就按照我所写的格式,另拟一篇就好。”
这下,李宗仁也找不到理由继续推拖了,只得仿照蒋介石的格式写下了几句誓词,然后落款:“李宗仁妻郭德洁”
结果如何呢?中原大战期间,两兄弟还不是打的不可开交?老蒋叫李宗仁桂系新军阀?
2、蒋介石和张学良也义结金兰,结果张学良还没有离开南京,宋美龄就轻蔑地称之为“小人物”,后来张学良对大哥发动西安事变,老蒋则软禁了张学良一辈子
十月九日,因调解中原大战有功,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十一月十日,张学良携于凤至等抵达南京,蒋介石以对等之礼迎接,而非以待下属之礼。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挂着欢迎标语,何应钦等党政官员约有七百人到浦口站迎接。张学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和接待,欢迎仪式隆重热烈。
蒋介石和张学良经宋美龄提议,交换兰谱,结拜为兄弟,于风至与宋美龄为干姐妹,于风至则认宋老夫人为干妈。从那时起,南北两大政治势力结成了稳固的联盟,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进入蜜月期。
三、在那段火红的岁月里,革命理想高于天,一声“同志”异常亲切,同志们把集体荣誉看的重如泰山,“共产党员”这四个字那就是无尚的光荣,现在则差得远了
看看这段电影,七连指导员对张忠发一声,“你们犯了罪”,
又是一句“可耻啊”,说的八连的兵们一个个羞愧难当,怒不可遏
同志们纷纷站起来向张忠发要求,拼死也要夺回阵地,死在阵地上也比这个好受
师党委(电影里不是说“上级”)命令八连坚守坑道,是七连指导员挺身而出,建议成立坑道党支部,他是真正懂得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党小组就是战士们的主心骨这个道理的。
看看电视剧《上甘岭》里的胡满仓,能表现出这么高明的政治智慧吗?
党叫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不管条件多么困难,不伸手,不讲价钱,迎难而上,不计得失,这才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看看七连指导员的表现,电视剧《上甘岭》里面能把这个表现出来吗?
虽然说,电视剧《上甘岭》里面也有入党的镜头,宣誓的场景,但是没有表现出那种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勇敢担当,大义凛然,毫不退缩的精神
看看电影里党员们坚毅的眼神,举起的拳头,我感觉电视剧《上甘岭》做的还不够
不只是党员,连共青团员们也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忘我杀敌,率先垂范,这才是人民军队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源泉
你看看黄继光的电影形象-----杨德才,那时候他只是一个团员!让党员举起手的时候,他还因为自己不是党员而失望,一声“共青团员们”,他立刻精神百倍,生龙活虎。
那种使命感,神圣感,责任感,才是激发他后来的舍身堵抢眼的壮举的根源。而不是什么“一生等待,只为这一刻的光荣!”
所以,我说,一声“同志”只是回归了历史本源,符合那个时代,符合那个环境的正常举动,叫“弟兄们”才是历史虚无主义,才是抹黑时代之举,因为那不是那个时代的标准做法。
同时,我们也不用夸大这一声“同志”就要如何如何,这只是一个开头,现在讲后事(以后的革命题材的影视剧就因此一定变化)如何,还早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