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烈妇——动乱年代的一位智勇双全、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杰出妇女

祺祥阅览生活 2024-12-16 22:44:40

今天来说说唐德宗时期的一位智勇双全、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杰出妇女、巾帼英雄——杨烈妇。

此话题须先从唐玄宗李隆基说起。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712——756年),在其统治前期的开元年间(713——741年),他励精图治,任用贤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极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而在其统治后期的天宝年间(742——755年),他志得意满,纵情声色,政治极端腐败,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瓦解,边防节度使安禄山等人的军力超过了中央政府,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势,终于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755年——至763年),唐朝国力由盛转衰,人民因此也受了无数苦楚。

“安史之乱”使中国北方人民蒙受了一次浩劫,士兵和平民大量死亡。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全国人口为6291万,到唐肃宗上元元年,全国人口锐减至1699万,由此可见安史之乱造成的人民伤亡之惨重。此外,城市被摧毁,大量人口被迫流离失所,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

安史之乱后,唐朝即陷于藩镇割据的局面,许多军阀割据一方,大者跨地十余州,小者兼地三四州,不听唐朝中央号令,实际上等于独立王国。

唐王朝后期政治动荡不安,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唐德宗李适(kuò,779——805年在位)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裁抑藩镇之权,藩镇和唐朝中央割据和反割据的斗争更加剧烈,藩镇叛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宁节度使——军阀李希烈与其他军阀相勾结,发动叛乱,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

当年十二月,李希烈发兵攻陷了汴州(今河南开封),随后他又打算出兵掠夺陈州(今河南淮阳一带,在汴州南)。李希烈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奔袭项城县(今河南项城,在陈州南),并打算掠取项城县的财物,俘虏捆绑该县青壮年男女,到陈州会师。

就在这时,一位智勇双全、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杰出妇女、巾帼英雄——杨烈妇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忠于国家,才识过人,勇于担当,力劝丈夫坚守县城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李希烈叛军即将大兵压境,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危险,项城县令李侃方寸大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向朝廷求援吧,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当时朝廷也自顾不暇。逃跑吧,自己作为一县之令,朝廷命官,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此时,他的妻子杨氏好像看穿了他的心思,激励他说: “您是一县之尊,老百姓的父母官,叛贼来了您应当领头坚守县城;虽然项城县是个小县,力量不足,但为国家和本县百姓守城,即使战死了,也是为忠于职守而死,死也死得光荣!如果您跑了,那么谁来守城呢?叛贼来了,全县老百姓又该怎么办呢?”

李侃苦笑着说:“夫人哪,你讲的道理我不是不懂,但我手上既没有兵又没有钱,你让我拿什么来守城呢?用我这双空拳吗?”

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夺去,粮仓里的储藏的就成了叛贼的积聚,库房的财物成了叛贼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不如打开公库和粮仓,分发给百姓用来守城。这就等于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优厚的奖赏来使令不怕牺牲的勇士。如果这样做,我看一定能成功的!”

李侃认为夫人说得很对,于是他派人鸣锣击鼓通知全城的官吏、差役和老百姓到县衙的庭院集合,动员他们一起来坚守县城。

二、设身处地,智劝全城吏民为保卫国家和宗族利益尽心尽力坚守城池

当县衙庭院内外站满了乌泱泱的全城民众时,李县令就开始动员大家留下来坚守县城,但民众中有不少人都认为力量不足,无法对抗叛军守住县城,不如逃到深山险境中去躲避。任凭李县令如何劝说,都无法说服那些人。李县令显得有些慌乱,一时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他只好走进闺室对杨氏说:“夫人,现在是生死存亡关头,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好请你出面对大家说几句话吧。”

杨氏也顾不得官员女眷平日不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的规矩,她稍稍整理衣发,带着一个丫鬟,大胆地走出闺室,来到庭院,面对众人,起初她略显羞涩,继而又显出巾帼女子少有的沉稳、勇敢与大方。面对众人,她镇定自若,眼眸里流露出巾帼英雄方具有的勇敢刚毅神色。她顿开喉嗓慷慨激昂地说:“乡亲们!妾身乃李县令家眷,县令和妾身今天惊扰大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了,李希烈贼兵所到之处,祸害百姓,不分良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血债累累,其罪恶行径罄竹难书!贼兵即将袭扰本县,我们面临的危险,人人皆知。我听说有少数人主张逃走,但我们离开家园,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况且,年老病弱者怎么办?你们的房屋家园和祖先的坟茔谁来看守?难道大家忍心让叛军杀害弱者,烧掉你们的房屋家园,挖开你们祖先的坟茔盗取墓中陪葬品吗?说心里话,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但任期满了就可以离职而去,不像各位都是本地人。你们的家和祖坟都在这里,怎么忍心抛弃呢?大家应该共同出力,死守这个县城,保卫自己的家园,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反正我们夫妻是要坚守县城的,死我们也要死在这里!”

众人被她的话感动了,都流着眼泪答应留下来坚守城池。

三、义激夫君,指挥若定,箭毙敌帅,震慑敌胆,最终守住了项县城

在群情激愤“誓死守卫县城和家园”的口号声中,杨氏代表李县令大声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一千钱;凡是用刀箭兵器之类击杀敌人的,奖赏一万钱。”于是众人踊跃报名,从中选拔身强力壮的,得到了几百名勇士,李县令带领他们登上城墙。杨氏亲自动手煮饭给他们吃,尽量做到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

此时,叛贼李希烈派来的数千贼兵已经将小小的项县城围了个密不透风。

为了让围城贼兵知难而退,杨氏又出主意,让夫君——李侃县令站在城上对敌人大声喊话:“各位将士都曾是大唐的士兵,深受国恩,为什么要背叛朝廷,充当叛贼,蒙受千古骂名呢?我们全项城的父老乡亲,坚守大义而决不从贼,我们决心用全力死守县城不怕牺牲。你们想攻进城内,恐怕不是那么容易。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你们不计代价,拼死得到我们这座小县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像这样白白地送死,对于你们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贼兵们听了都放肆地嘎嘎地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轻蔑和不屑。

有几个贼兵一边笑,一边张弓搭箭瞄准李侃乱射。突然,有一支流矢射中了李侃的左手臂,顿时鲜血喷涌,殷红的血流满了他的衣裤,李侃感到一阵剧痛,让人稍微包扎后就回到家里想疗伤休息。

夫人杨氏见到带着满衣裤血迹受伤的丈夫,虽然很心疼,但还是硬着心肠责备他说:

“普通人受伤可以回家休息,您却不行,因为您是全县百姓的主心骨啊!夫君您想一想,您不在城上领头坚守,那么谁能固守阵地昵?!请夫君咬紧牙关,赶快回去指挥守城。即使死在城上,也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啊!”听了夫人的一席话,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守城勇士们见县令带伤守城,士气大振。

项城是小县城,既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也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头目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翻过城墙而攻下项城。

情况万分危急,也是天佑项城,正在此时,守城勇士们张开普通的弓弩一起向贼兵一阵猛射,其中有一支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了贼帅的咽喉,贼帅落马而死。(事后项城人才知道,被射死的贼兵统帅是叛贼之首李希烈的女婿)

数千叛贼见头目已死,方知项城勇士的厉害,一声呐喊,逃了个精光。

此次保卫项城之战,除了李县令外,全城的人没有其他任何伤亡,项城县保卫战取得了完全胜利。

州里的刺史把李侃守城的功劳上报给了朝廷,皇上亲自下诏升李侃为绛州的太平县(今山西襄汾一带)的县令。

唐朝把全国的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项城是上县,太平是紧县(冲要的县),因此从项城调任太平是升迁。

十几年后,唐朝著名文学家李翱(772——841,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山南东道节度使)满怀敬仰之情,搜集材料,撰写了《杨烈妇传》(杨氏当时还健在),对李侃夫人杨氏进行褒扬。

在文中,李翱充满钦佩之情地赞扬道:

“ 妇女的品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辈分低的幼儿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有贤德的妇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行列,明白攻守、勇敢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难以做到的。自从有战事兴起,朝廷褒宠表扬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存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钱财像平常一样,戴头盔,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人,不知道有几个。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这样的妇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杨氏合乎这句话了。”

传文最后将杨氏的勇忠智义同文臣武将“弃城而走”的行为对照起来阐发主旨,不仅使杨氏形象更为突出,对现实的批判也更为深刻。

李翱在传记的结尾公正地评论说:“大凡世人的观点,都是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难道后代真的没有贤人吗?(如果)真的出现了贤人,和古人是没有分别的。像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多少人比她们强?我担心她们的事迹消失不能流传,所以都记叙下来,打算告诉史官。”

北宋欧阳修等人在撰写《新唐书·烈女传》时也记录了杨烈妇的英雄事迹,与李翱的《杨烈妇传》大抵相同,笔者推测,应当是以李翱传文为依据。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