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荣廷巧设“蒋干盗书”,袁世凯中招放松警惕。

马革话英雄 2023-09-20 12:01:05

——陆荣廷传奇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今天我所说的主人翁陆荣廷,系旧桂系军阀首领,一生颇为传奇。他出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2岁丧父,10岁丧母,孤苦无依,只得去伞店当学徒,后又失业,流落街头,以偷盗为生。16岁时,因长期在武鸣偷鸡摸狗,众怒难犯,无法立足,便远走龙州,混迹于赌场间,靠打杂维持生计,偶尔青黄不接时,也会重操旧业。

因一棍子打死法国传教士的恶狗,教士报官,地方官派兵追捕他。他只得逃往中越边境落草为寇,专抢法国人和安南人。中、法两国官兵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一次,法指挥官亲自出马,想剿灭他,追至一崎岖山路口,只见树干上贴着一字条:“如你不停止前进,必有杀身之祸。今吾先试一小技,射你右臂而不伤骨,予以警示。”法军官正看着字条,忽听林中一声枪响,子弹已射中了他的右臂。他大惊失色,只得仓慌逃窜。

陆荣廷

清政府实在拿陆荣廷没办法,加上正值用人之际,便想招安他。被招安后,陆荣廷屡立功勋,不断升迁,曾仼清军督带、统领、总兵等职。辛亥革命时,因他表现突出,被推选为广西副都督,不久后任都督。段祺瑞执政时,陆任两广巡阅使,至此桂系势力日益增长,渗入广东。张勋复辟时,陆被溥仪委为“一等公”、“两广总督”。陆来自社会最底层,当过小偷、盗匪,竟能成为雄霸一方的军阀头子,是时事造就英雄,还是他有何聪明过人之处?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评价他的:陆枪法如神、重义气、有领导天才,在统治广西10年间,他威震西南数省,号称南中国第一人。

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蒋干盗书的故事很精彩,而时隔多年后,陆荣廷又活灵活现地将此故事再现,不过他充当的是周公瑾的角色。

1915年12月12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倒行逆施,宣布复辟称帝,原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了滚滚如潮的护国运动。陆自此便返回武鸣宁武庄,称病不起,貌似对时局漠不关心,以掩人耳目。但私下里宁武庄内却是电话铃声日夜响个不停,陆的亲信将领来去匆匆,政客登门游说,络绎不绝。陆还派心腹到上海,邀请梁启超秘密来武鸣共商大计。这个隐居在武鸣山中的“广西王”,正雄心勃勃,想趁此风起云涌之时大干一场,有所作为。

12月25日,蔡锷将军领导的云南起义爆发,护国军兵分两路向四川、贵州挺进。来年元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陆反应迅速,立即电请讨伐贵州,以索要军饷枪械。袁世凯对陆心存疑虑,他想先一探虚实,再予定夺。

广西巡按使兼会办军务王祖同于2月下旬来到了宁武庄。此人是袁世凯心腹,头年7月,“筹安会”刚成立不到一月,袁世凯就派他到广西,他身负监视陆荣廷的秘密使命。陆对王非常尊重,亲自到庄外迎接,大事小事都与王商量。每逢宴席,陆总遵循非王到不饮的原则。王收买陆的步下,打探消息,陆充耳不闻。陆的秘书为王所收买,陆也佯装不知,睁只眼闭只眼。当“筹安会”示意各省劝进时,他主动与王联名发出拥袁称帝的电报,并亲自主持选举两名代表赴京祝贺。陆这一系列行为,取得了王的信任。在王的心目中,陆是个豪气干云的知心朋友,他对袁更是赤胆忠心。

一次陆又隆重设宴款待王,席间,王几次欲试探陆的态度,陆顾左右而言他,绝口不提讨伐贵州之事。只是频频举杯,邀王畅饮,一醉方休。王见陆只顾喝酒,不谈政事,心里七上八下,无心饮酒,遂称醉退席。王被安排在陆的书房休息,深夜,王披衣下床,昏暗的烛光下,他正悄悄翻阅陆的机密电文。忽然,他发现一份护国军总司令部的密电,电文大意是:袁倒行逆施,天怒民怨,是以兴义师、讨袁贼,为维护共和国体而战。电文敦促陆审时度势,以效贵州,宣布广西独立,与护国军挥师北上,讨伐袁贼。

袁世凯

王看后心惊胆战,颤抖着手又翻出一封陆给部下诸爱将的亲笔信:昔日吾助袁公,不及二月,宁赣乱平,孙、黄远遁。而今贵州独立,吾曾电请率部讨伐,以平内乱,然袁公优柔寡断,贻误战机。现护国军邀吾北上讨袁,然吾受袁公大德,岂能背信弃义!况袁公有北洋雄师百万,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故吾决计先静观其变,待来日定夺。汝等当严守边关要塞,勿令滇军犯境,免遭生灵涂炭。

王急忙将电文和书信揣入怀中,无法入睡,坐待五更。陆醉卧未醒,王也不辞行,便匆匆驱车离去。

王走后,陆仰面大笑道:“王兄,汝中吾计也!”

果不出陆所料,袁接到王的密报,于3月7日任命陆为贵州宣抚使,拨给步枪五千枝,银饷100万元,命陆火速出兵攻黔。陆接袁电令,立即挥师柳州,做出征黔的样子。王见状暗暗为之喝彩,并不停为陆敲边鼓,让袁及早将饷械拔到位。王此举帮了袁世凯一个大倒忙。

待饷械到手后,1916年3月15日,陆在柳州宣布广西独立,通电支持云南护国军,并加入讨袁行列。至此,各路讨袁大军进军湖南。

3月22日,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不得不宣布撤销帝制。同年6月6日,袁因尿毒症不治身亡,葬于河南安阳。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