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论精神止痛剂

听双聊情感 2024-02-21 11:46:46
论精神止痛剂

01

名叫“品格教育父母教练”的询问:熊老师,安慰与麻醉的区别是什么?人生不完美,需要安慰,但是自我麻醉久了就成瘾了,咋办?

我的理解:安慰是对挫败感的鸡汤,麻醉是对挫败感的杜冷丁。鸡汤对负情绪是一种安抚,杜冷丁对负情绪是一种隔离。而对自我麻醉的成瘾,则是一种惯用麻醉所起的规避伤痛与挫败的依赖性。

就此话题想展开谈论:人生的不完美对应的是各种麻醉。

02

人生为什么不完美?这似乎是一个明知故问的千古难题。

人生的不完美,繁复到没法用统计学计量,它们大到生离死别,小到丢失钱财或面子。

为消解人生难题给人的不完美焦虑,人类发明了许多寻欢的观念、途径:今朝有酒尽须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接受不完美才叫完美;人生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等等。

在应对不完美途中的自娱自乐,说轻点是自我安慰,说重点就是自我麻醉。

03

“人生为何不完美”应反过来问:人生为何有缺陷?这才是一个明知故问的千古谜题。

人生的缺陷,大到天灾人祸,小到不被喜欢,不大不小的缺陷如贫穷、失业、伤残、被欺辱、暗算、被背叛....无以穷尽。

凡有未完成的心愿、未了的情结,都是人生的缺陷。

人的一生,就这样在缺陷中挣扎,又在挣扎中丧失。

而且,就这样在不完美中,追求着总也实现不了的完美。

04

不完美,带给了人许多痛苦。于是人不得不使用安慰剂、麻醉剂止痛。

若问,安慰和麻醉的区别是什么?

细想想,它们真有很多区别。除了文章开头已讲到的,还有些重要区别:药力不一,安慰充其量是对痛苦的创可贴,麻醉却是痛苦的速效丸;效果不等,安慰起到痛苦的缓解,麻醉起到痛苦的屏蔽。

05

更严重的区别是,愈后不同。安慰的效果虽小,但没不良后果,麻醉的效果虽立竿见影,但屏蔽不等于灭掉,痛苦的元素还在,只是被冷冻着。如果一直使用麻醉,或许一直都没痛苦,但也一直都不会有快乐体验,因为感觉器官冻僵了。

麻醉的愈后,还存在痛苦的复发、对麻醉的深度依赖。

安慰和麻醉有共同目的:治疗不完美或缺陷之痛。

所以说,安慰与麻醉都归属精神止痛剂类。

06

人的依赖性是与生俱来。就生理病痛,任何止痛药人都可能产生对它的依赖,哪怕是睡眠药。心理病也一样,任何精神止痛剂,人也会对它产生依赖,哪怕是唠叨、抱怨。

精神止痛剂可分为三类:

(1)生活类。如香烟、烈酒、美食、游戏、摇头丸、春药等等,久之,人们会被它蕴藏的感性刺激所麻醉。

(2)抽象类。如思考、研究、写作、垂钓、购物、沉迷各类运动或艺术,等等,人会被其中蕴含的存在感所陶醉。

(3)人格类。如认真执着、拖沓任性、偏执、冲动、敏感多疑、轻躁狂...等等,人会被自己的无意识欲望所麻醉。

如此看,人类有多少种缺陷之苦,就有多少类止痛剂。只不过有些是利于身心发育,有些会损害身心。

07

安慰与麻醉是俗称的精神止痛剂,换成专业词语叫:人格面具,心理防御。

上面的(3)人格类,又分不同层级的人格面具:

健康层面的,起保护或修复人心底痛苦的作用,如:妥协、理性、合理化、理想、升华等。

双刃层面的,如:隐忍,内省,投射性认同( 心理学术语,如讨好、权力型投射),富于牺牲或拯救精神,等。

病理层面的,如:偏执依赖、施虐自虐、反社会人格、各种成瘾,如工作狂、购物狂、窥视癖、恋物癖等。

08

若问人是什么?那就是,缺陷与张张人格面具共存。

一生中有人感觉过得好,有人感觉过得遭,有人感觉平淡无奇。

遭好的区别在于,你的人格面具中,健康层与病理层的多寡。

我们须承认:人这一辈子,富饶的精神止痛剂,足够安抚你一生的不完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