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49年,人民的欢庆几乎弥漫到每一个角落,人们许多人心中,充满了光明的希望和喜悦。
可开国少将,殷希彭,却沉浸在一种深深的无奈中,所有的荣耀和掌声背后,他有一件事情,一直被他隐藏在心底——一个与亲情和革命密切相关的秘密,终于在这一天,无力再隐瞒。
从教授到战士——殷希彭的革命之路
1920年,殷希彭考入了当时极具声誉的,河北省立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学专业的学子。
毕业后,留学深造,回国后在保定担任了教授职务,可正当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时,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局骤然改变,殷希彭的生活轨迹,也随之转向了革命之路。
1938年,冀中军区卫生部长张珍找到他,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成立一支有能力的医疗队伍,为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提供支持。
殷希彭原本的医学事业,随着国家形势发生了转变,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放下手中的学术工作,毅然加入八路军,成为冀中军区卫生部的一员。
加入八路军后,殷希彭迅速投入到战地医疗工作中。
承担了重要的组织职务,还与其他医疗工作者,共同筹建了白求恩卫生学校,这所学校,为无数抗日战士,和革命志士,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
殷希彭在这段时期,提高了自己的医学水平,也开始深入接触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
家庭的痛苦——殷希彭的父亲情怀
风云变幻的年代,不知有多少次,随着战士们冲锋陷阵,却眼睁睁看着战友们倒下,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救援、重建的工作中。
背后有多少难言的痛苦与隐秘,只有他自己知道。
可对于殷希彭来说,家庭的痛苦,似乎比战斗都要沉重,作为父亲,失去亲人的痛苦,而这份痛苦,正是他无法言说的心结。
战乱的年代,许多家庭都面临着生离死别,殷希彭家也不例外。
他的两个儿子,殷子刚和殷子毅,都是革命战士,也都在年轻时为了革命献出了生命。
殷希彭的长子殷子刚,年少时便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殷子刚从小家教严格,聪明好学。
家庭的革命氛围,深深影响了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子刚年仅十几岁,便满怀壮志地投入到战斗中,与父亲殷希彭,有着深厚的感情。
每当父亲与他谈起革命的理想,殷子刚便充满激情,立下誓言,要为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
20岁那年,殷子刚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了一名政治工作者,并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革命斗争中充满激情,也在思想上日益成熟,常常向父亲请教,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份光明的未来,却在1940年戛然而止。
那年,殷子刚所在的部队,在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中,展开了生死对抗。
在一次生死存亡的战斗中,殷子刚为了掩护同志撤退,不幸被敌军击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
殷希彭得知这一噩耗时,几乎崩溃。
沉默了很久,不敢让妻子知道这个消息,只能通过坚强的外表掩盖内心的伤痛。
面对长子的牺牲,殷希彭无言以对。
作为一位革命者,早已做好了失去亲人的准备,真正失去亲生儿子时,那种心如刀割的痛楚,却让他难以承受。
接下来的日子里,殷希彭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每当夜深人静时,总会想起儿子,刚刚满面朝气的笑容,回忆儿子刚开始,承担责任时的憧憬与梦想。
如果说殷子刚的牺牲,已经让殷希彭痛不欲生,那么殷子毅的离世,便是心头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殷子毅是殷希彭的次子,比殷子刚小了六岁,从小便被殷希彭寄予厚望,继承了父亲的革命情怀。
1939年,殷子毅年仅16岁时,在父亲的鼓励下,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早期表现与殷子刚有几分相似,也是一位深受战友和领导喜爱的年轻战士,以超出年龄的成熟和理智,在部队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命运再次对殷希彭开了残酷的玩笑。
1943年,殷子毅参与了一次极为激烈的战斗,敌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殷子毅的部队奋力抵抗,在激烈的冲突中,殷子毅身受重伤,最终在战场上倒下,英勇献身。
这一消息对殷希彭而言,如同晴天霹雳。失去一个儿子,他还能忍受;失去第二个儿子,却让他难以承受。
再一次,殷希彭没有让妻子知道悲痛的消息,只是默默忍受着内心的痛苦。
四十年代的波澜——从抗战到解放战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殷希彭没有选择回归平静的家庭生活。
国家的解放事业仍在继续,自己身负重任。
这一年,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负责协调和管理大规模的后方医疗工作。
殷希彭的工作是,要帮助指挥官们,规划战地医院的布置,确保战斗人员,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对于殷希彭来说,医疗事业是他的专业领域,更是他为革命献身的另一种方式。
战争中的伤亡极为惨重,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伤员需要救治。
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殷希彭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一道,日夜奋战,建设了无数野战医院,为无数战士提供了生命保障。
在解放战争期间,殷希彭活跃在战斗的前线。
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解放战争中的医疗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作为卫生部部长,殷希彭要负责协调医疗资源,还要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迅速组织战地医疗小组,为受伤的战士提供救治。
殷希彭的经验和能力,使得他在战时,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存在。
许多战士回忆起,在战斗中受伤后,殷希彭亲自,到前线指挥抢救的情景。
无论在战争中获得多少荣誉,殷希彭始终无法忘记家庭的痛失。
在一次与同僚的谈话中,深情地说:“革命的胜利固然重要,但失去亲人的痛,是无法弥补的。”
1949年,风云激荡——无奈的隐秘
1949年,国家上下充满了喜庆的氛围,人民欢庆胜利,庆祝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站在这一切背后的殷希彭,内心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外界的喜庆声中,他越来越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国家解放,人民幸福,可自己永远无法迎回失去的两个儿子。
看着到处都是幸福,喜悦,当妻子不停的追问两个孩子怎么样了的时候,殷希彭再也按捺不住了。
“有一件事,我再也瞒不住了”,殷希彭哽咽着,忍着心中的疼痛,把两个儿子牺牲的事情,终于吐露给了妻子。
妻子悲痛,埋怨,一时间各种情绪涌上来,两个人抱在一起,只有哭声,才能表达他们的痛。
1955年,殷希彭作为开国少将,站在了新中国的起点上,却始终未能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走出来。
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儿子的死,是亲情的失落,也是对革命理想的深刻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