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历史上权力交接时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斗争,“继任者”恨不得立马取而代之,然而在17世纪的瑞典却出现了非常儿戏的一幕:1654年6月5日,瑞典国王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宣布退位,当天,首相佩尔·布拉赫按照流程将象征着王权的饰物和各种标记一件件摘下;当只剩下王冠时,这位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的老政治家竟始终不忍下手。反倒是克里斯蒂娜自己不耐烦了,亲自把王冠摘下,硬塞给站在一旁的王位接班人,自己的表哥卡尔·古斯塔夫公爵。
见状,台下贵族和百姓都哭成了一团,对他们而言,失去的可不仅仅是一位国王,而是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财产。要知道,克里斯蒂娜退位是自愿的,彼时的她年仅28岁。在政坛上,这样的年纪甚至连“成年”都不算,她又是如何做到让国民如此惋惜的呢?
当我们一遍遍重复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的伟大事迹时,“籍籍无名”的克里斯蒂娜·古斯塔夫总被忽略,她的人生却可以用“奇迹”来形容。严格来说,我们应当把她称作“国王”,因为她的父亲,也就是瑞典历史上伟大的“北方雄狮”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就是把她当儿子来培养的。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尴尬:这位颇有作为的君王横扫北境,将王国带入强盛,却在生儿育女时靶靶打歪。本来打算生个儿子继承事业,不料前两个孩子都是女儿也就算了,居然还都夭折了。虽然第三个孩子依旧是女儿,但古斯塔夫二世毫不在意,反而非常满足。他还十分骄傲地说:小女儿一出生就捉弄了大伙儿一把,她日后一定非常聪明。没有儿子,老国王便把女儿作为王位继承人来培养。1632年11月的吕岑战役爆发前,准备出征的古斯塔夫二世特意嘱咐:倘若他没能活着回来,就让年仅6岁的克里斯蒂娜继位,不料竟一语成谶。
克里斯蒂娜上任不久,就有俄国使团来访。看着幼小的女王,使臣们恐怕心里都要嘀咕,这小丫头能做啥?殊不知,克里斯蒂娜就像是“满级号装小号屠新手村”一样的存在,对敌人而言,她的出现宛如一场梦魇。
总的来说,克里斯蒂娜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颜值高,长得漂亮。
克里斯蒂娜究竟有多美?从文献来看,她性格随和,平日里像个女汉子,从不注重打扮,每天四五点就起床,醒来后把头发随便一盘就去练习剑术和马术。虽然历经风吹日晒,克里斯蒂娜依旧美艳动人。1650年,王国为新王举办了极其盛大的加冕仪式。当天,克里斯蒂娜身穿黑色绣金天鹅绒礼服,乘坐由6匹白马牵引的马车抵达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当她露面时,人群居然爆发出一阵惊叹。由于围观群众太多,再加上车队规模太大,当克里斯蒂娜步入教堂时,车队最末尾的车辆居然还没有从目的地开动。
而在退位仪式上,克里斯蒂娜十分随意地穿了件白色绸缎长裙,这却把她衬得纯洁无瑕。有人如此描述:当时的女王就像是“圣洁的天使”,令人不敢直视。
克里斯蒂娜的第二个特点是聪明,或者坦白说,她天生就是当领袖的料。
她的聪明是肉眼可见的,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语言上的天赋。一说她精通欧洲几乎所有的主流语言,能够直接与当地人交谈。1633年3月15日,克里斯蒂娜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接见俄国使团,直接用俄语与对方交谈,在礼仪与话术上表现得非常成熟,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彼时她只有6岁;1645年,法国大使皮埃尔·赫克托·沙纽因公事觐见,在与女王交谈后不忍惊叹:“她简直就像是出生在卢浮宫里的法国人一样!”宫廷医生奥托·斯伯林曾称赞过克里斯蒂娜的意大利语水平,前者在意大利生活过4年,他表示,女王的意大利口音听起来跟当地人一模一样。
语言之外,克里斯蒂娜也堪称全才。她精通马术、剑术和射击,研究过伊斯兰教,熟读古今典籍,曾在16岁时在枢密院同首辅大臣阿克萨进行辩论,在王国首席辩才面前丝毫不落下风。聪明是令人骄傲的财富,但对于一个国家的领袖而言,仅仅聪明是不够的。事实上,虽然17世纪的瑞典是名副其实的欧洲强国,但其内部的问题非常多,非常棘手。
首先,老国王死得突然,没能安排好身后事,这给王国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新王又年幼,自然有人会打歪主意。与此同时,连年征战造就了大批勋贵,按照欧洲传统,为了让这些势力继续对王国效忠,王室不得不许以更多的封地与财富。结果,下面的小山头越来越大,王权便显得有些危险了。从数据来看,克里斯蒂娜继位10年前,瑞典大小贵族的封地大概占王国总面积的20%左右;继位后,这个数据已经膨胀到了70%。而在她继位的头十年里, 贵族数量又翻了一倍。贵族正在蚕食王权,这令王权有被架空的隐患。
不仅如此,借着王权交接的短暂间隙,“老狐狸”们迅速抢占了先机,用自己的势力填补了权力的空白。因此不难想象,克里斯蒂娜戴上王冠后,她面临的是一个强敌环伺的困境。然而,她却顺势玩起了“扮猪吃老虎”的游戏。
首先,虽然与臣下的关系相当微妙,克里斯蒂娜却不急于建立王权的绝对权威。相反,她对大贵族表现得相当顺从,从不与对方进行正面对抗。事实上,克里斯蒂娜以这种手段争取战略缓和,暗中却在快马加鞭地培养自己的政治班底。毫无疑问,女王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的成熟是令人发指的,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手来达成怎样的目标,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连父亲生前无比倚仗的、钦点的内阁首相奥克森谢纳伯爵都不幸“失宠”。
靠着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克里斯蒂娜绕过了大贵族集团,建立起自己的班底,不但将许多心腹悄悄安插在了要害位置上,更是控制了作为国家权力中枢的枢密院。不仅如此,她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王国的权力结构,用贵族制约贵族,削弱贵族的话语权。很快,“大人物”们就领教到了女王的厉害:奥克森谢纳伯爵及其支持者本意是将三十年战争进行到底,但克里斯蒂娜却抛出了寻求停战的意愿。要命的是,当权贵们为继续战争做努力时,他们骤然发现国家已经被年轻的女王牢牢攥在了手里。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克里斯蒂娜表面上看十分温和,常常将“和平”挂在嘴上,但在触及国家利益时,她却丝毫不手软。就这样,“和平”的瑞典不声不响地侵占了丹麦、挪威的大片领土,王国反而变得更大了。
在夯实了自己的权力根基后,克里斯蒂娜终于不再隐忍,她用敌人最擅长的方式打击敌人,可谓“杀人诛心”。当时如日中天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凭借海洋贸易称霸欧洲,克里斯蒂娜却偏偏在贸易上做文章。瑞典以军事强国的身份将武器贸易的蛋糕做得很大,而克里斯蒂娜始终保证瑞典在这个行业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其中丰厚的利润令荷兰人欲罢不能,为了横插一手,荷兰不得不对瑞典百依百顺。表面上看,荷兰人插手武器买卖后确实挣了不少,实际上恰恰中了瑞典人设下的套。
除此之外,克里斯蒂娜采取外交手段轻松摆平了诸如丹麦这样的宿敌。年轻的女王在性格和行事风格上跟传统的欧洲政治家截然不同,她的做法令对手倍感新颖也很是信服。在荡平了周边的政治环境后,瑞典与霸主级国家法国建立了坚固的同盟关系,不但以此巩固了自身在北欧的绝对霸权,更是深远地震慑了如西班牙、意大利这样的传统强国。甚至在克里斯蒂娜女王光环的压制下,好斗的俄国人都鲜有崛起的希望。
与此同时,克里斯蒂娜也不忘提升瑞典的软实力。她鼓励宗教信仰自由,甚至身为路德宗领袖的她还偷偷皈依了天主教;她大兴土木建立学院、修道院和图书馆,花费重金聘请各路名家移居斯德哥尔摩,旨在将瑞典首都打造成“当代雅典”。这一时期,瑞典的文化事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伙儿对克里斯蒂娜女王的功绩有目共睹,且不说瑞典人怎么鼓吹自家国王,连老对手们都不禁将其称赞为“北方的弥涅尔瓦”。在罗马神话中,弥涅尔瓦是一位刚毅坚强的女神,她主宰着战争和智慧。
不到30岁的克里斯蒂娜轻描淡写地就把瑞典王国的国力带到了极盛,达到了腓特烈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那样的高度。大臣们甘心为她效忠,百姓也庆幸自己的国王精干而开明,整个国家呈现出了空前的团结。然而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居然嫌当国王无聊,决定主动退位。于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描述的戏剧性的那一幕便上演了:纵使举国上下一片叹息,民众哭成一团,克里斯蒂娜仍旧无比淡然地亲手把王冠塞给了接班人。
克里斯蒂娜曾隐晦地表示当国王实在没啥挑战性,轻轻松松就把敌人搞得天翻地覆,掠走大片土地,打仗怎么打怎么赢,这还有啥意思?她之所以放弃王位,就是想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克里斯蒂娜曾说:“我认为女人永远都不应该管理国家。”
卸任后,克里斯蒂娜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罗马皈依天主教。虽然她一早就改变了信仰,但碍于瑞典国王兼路德宗领袖的身份,她是没办法亲自宣布的。抵达罗马当天,教皇亲自安排了6000多人夹道迎接,这排场比克里斯蒂娜加冕时还要隆重。然而有意思的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巨大。克里斯蒂娜本身是个眼界非常开阔的人,她钟爱艺术与自然科学,追求自由自在,不料在罗马接触到的那些“大人物”却多半是愚昧之辈,跟天主教义中所宣扬的恰好相反,这令她非常失望。为此,克里斯蒂娜曾忍不住偷偷对近侍吐槽,教皇所居住的奎里纳尔宫所在的马山应该改成“驴山”,这才更符合这些迂腐的老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