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打孩子嘛,无非就是孩子犯错了,家长气不过就上手了,哪曾想竟然还有“千万别打 3岁前和 6 岁后的孩子”这种说法,这可真是颠覆了我的传统认知,让人直呼奇葩!但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里头大有学问。
回想以前,看到孩子调皮捣蛋、无理取闹,那股子火“噌”地一下就冒起来了,根本来不及思考,巴掌就上去了。打完之后呢,心疼得不行,满心后悔,就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现在想来,那些冲动的举动真是太不明智了。
新时代的父母确实得转变观念了,“不打不成器”那套老观念早就过时咯。努力做到不打孩子,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就像文中说的,当孩子犯错,先别急着动手,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招还挺妙。上次我家娃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我强忍着怒火跟他说:“你这样乱扔玩具,妈妈很不满意哦!”嘿,小家伙居然愣了一下,好像真的在思考自己的行为。这让我意识到,和孩子好好沟通远比动手有效得多。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这招也不错。有一回孩子贪嘴,一下子吃了好多糖,结果晚上牙疼得直哭。我就跟他说:“因为你吃了太多糖,牙齿才会疼,以后可得控制点啦。”从那以后,他吃糖果然没那么肆无忌惮了。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比我们苦口婆心劝一百遍都有用。
还有间接惩罚孩子,也挺有意思。孩子有时候小错不断,比如吃饭时总爱玩勺子。我就给他使个眼色,他立马就老实了。要是屡教不改,那就扣掉他看绘本的时间。这既能让他记住教训,又不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不过,就算真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也得保持冷静。有次孩子在商场乱跑,怎么喊都不听,我当时急得不行,一把抓住他就想打。但好在理智占了上风,我深吸一口气,先稳定住情绪,才跟他严肃地讲为什么不能乱跑。要是当时我冲动动手,估计孩子记住的只有我的怒火,而不是这件事的对错。
而且打孩子一定要让他明白为啥挨打,打完还得哄哄。有次轻轻打了孩子一下,打完我就把他抱在怀里,跟他说:“宝贝,妈妈打你是因为你做错了事,妈妈也很难过,不管怎样妈妈都爱你。”孩子听了,眼泪汪汪地点点头。那一刻我就知道,这种沟通方式是对的。
至于 3 岁前和 6 岁后的孩子不能打,真是太有道理了。3 岁前的小娃娃,懵懵懂懂的,打他根本起不到警示作用,搞不好还影响心理健康。6 岁后的孩子都懂事了,再动手只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育儿之路真是充满挑战,得不断学习新方法,才能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