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乱世之英雄,坎坷中成圣贤

江湖评论嘉 2024-08-05 00:53:15

他用一生诠释了人通过意志和努力可以到达何种高度。从因六次科举落榜被乡里人嘲笑的笨木头到中兴名臣之首,晚清官场权势第一人。他的一生坎坷,但也精彩。为京官,改习气,志圣贤,建湘军,灭太平,护文化,兴洋务,救清朝。

曾国藩做京官,从考试胜出有一系列的挫折。六次科举失败足见他资质极差,还有一次被悬牌批责,被众人取笑,这对曾国藩是极大的侮辱.这并没有使他放弃,他只是觉得越笨拙就越要努力,曾国藩并不把笨拙当成自己的缺点,相反他有一种"尚拙"精神。

他知道自己虽然有着极大的进取心,却没有一颗与野心匹配的大脑。解决野心与资质之间的差距唯一途径就是超人的努力。曾国藩之前学习的笨方法使他基础打的很牢,加上自己从六次失败汲取教训,改正错误,使他后来考的都非常顺利。所以之前的种种失败并非是拦路虎,只是沉沉的积淀。而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自我教育,使他接下来碰到难事都会愈挫愈勇,绝不放弃。

曾国藩来到京城为官后,充分显现了浅陋的见闻和致命的缺点。曾国藩虽考中进士,但之前所读的都是应试教材,与在京城生活的官员的见多识广和博览群书相比,显得非常鄙陋。进入翰林后,曾国藩已觉自己完成了考取功名的目标,彻底放飞,非常悠闲。他变得心浮气躁,日日虚度,生活不规律。他还为人傲慢,自以为是,经常与人发生冲突。

他还很虚伪,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但好在曾国藩热爱读书,通过读书,他的视野不断开阔。他发现一些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并非遥不可及。人有着自我完善的欲望,这种欲望在青年时期尤其强烈。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想要重新做人,脱胎换骨,立下了做圣贤的志向。为成为圣贤,他开始写日记,不断反思,日益精进,逐渐改掉不良习气。

正是因为要做圣贤,要达到立德立言立功三境界,曾国藩想要施展抱负,经纶济世,造福于民。但他是在清朝倾颓之际,遇到的皇帝都是保守的和无能的,尤其是咸丰,只顾小节,不重大局。在官场腐败下,他不积极整顿吏治,反而重视繁文缛节。他广开言路,只为落个开明的好名声,真正实施的建议寥寥无几。曾国藩看不下去,希望自己能唤醒咸丰励精图治,于是冒着生命危险,上书直言咸丰和官场的各种不当之处,得罪咸丰和其他官员。

在他人的针对中,曾国藩结束了京官生涯。他回到湖南长沙。太平军正盛,咸丰让曾国藩出山,训练民兵,组织团练。但民兵规模小,无法抗击太平军。于是曾国藩想以团练为伪装,训练出一支军队。组建湘军不易,资金,人员,武器等都是问题,加上地方官员观望不帮助,还时不时使绊子。曾国藩还要与咸丰斡旋,咸丰多次命令出动湘军,曾国藩多次委婉拒绝。因为湘军第一次打仗必须赢,如此方可壮士气,扬军威。曾国藩购买大炮,军舰,枪支等新武器,不断操练湘军,等待时机。虽然有些波折,但大体如他所愿,湘军成为了抗击太平军的主要力量。

曾国藩为什么拼尽全力也要打败太平军?因为他一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因为太平天国起义,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起义不同。如果清朝失败,不是改朝换代这么简单,而是中国要被异国文化所统治,所有本土文化都会被太平天国消灭。太平天国反对传统文化,崇拜基督,太平军所到之处,孔庙,佛院,古迹,文物都被焚毁,读书买书卖书之人会受到严惩。

太平军信仰的是上帝教,上帝教是西方中世纪中的神权统治,这是封建产物,是西方奋斗抗争几世纪近代化的遗弃物。太平军若​赢​,怎么谈近代化,中国只会倒退几个世纪。因此,曾国藩要守卫传统文化,避免这类悲剧发生。哪怕没了性命,他也要奋力让太平天国输。他守卫的不单单是清朝,更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也许曾国藩的早年经历大家并不熟悉,熟悉的是中学课本上曾国藩与其他大臣开展洋务运动。曾国藩后期政治生涯的核心就是兴办洋务,求富自强。他设翻译馆,翻译西方大量科技书籍。他提出留学计划,朝廷同意派出青年留学。他建立江南制造局,安庆军械所,学习西方技艺,采购西方武器和设备。曾国藩的这些所作所为,对维新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他开展的洋务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于国家而言,曾国藩一生都是大清的领航人。曾国藩去世,他的门生亲友都是悲痛万分。《曾国藩传》中有段文字这样说:“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

​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毛,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其家书语录更让直到今天的普通人受益匪浅。”

这样的英雄,这样的圣贤,值得每个人尊重和敬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