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在日本历史上被叫做“日清战争”。对于日本人来说,这场战争是日本的起家之战: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从清朝手里夺走了台湾岛,还讹诈了一大笔钱作为日本的起家资金。当然甲午战争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一场豪赌。
当时从国力来看,清朝是具备碾压日本的实力的:论财力,清朝是日本的N倍;论军力,清朝有数十万陆军常备军——要知道,几十万陆军常备军,即便是在2024年的当下,放在世界上都是很恐怖的数字,更别说在19世纪了,此外清朝还有亚洲最大的北洋舰队。
所以日本人对清朝动武,给人一种野狗挑衅狮子的感觉,颇为让人觉得自不量力。但是,甲午战争的结局却让人感到意外:那就是清军的溃败程度,几乎超出所有人想象。
而关于甲午战争的溃败,后世也作出很多解读,有认为是北洋水师腐败影响了战争结局,也有认为是清廷腐败和内耗导致了清军的溃败。其实个人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影响了甲午战争的结局:那就是清朝人的思维问题。
换句话说,清朝的洋务运动,本质上不过是对西学的照猫画虎而已,很多清军将领的思维并没能得到同步的更新,所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比如,关于战术细节方面,日本就做到了通过较小的成本,牵制清军大量军事资源,并为日军争取时间窗口的优势。
1、日本的战术日本是一个岛国。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韩半岛一直觊觎。甲午战争其实就是这个背景下发生的。日本想要占领韩半岛并驱逐半岛的清军,就需要把日本军经过大海运送到半岛上。日本方面又担心这个计划无法落实:因为兵力投送方面,日本也担心清朝的北洋水师会不断拦截,导致无法做到有限投放。所以理想的方法就是想办法把北洋水师“锁死”。
当时日本海军将领伊东祐亨想出了一个绝招:那就是日本的主力战舰负责封锁仁川海域一带——毕竟日本需要从日本本土用军舰运送兵力到仁川登陆,然后进入半岛参与战争。所以这需要确保仁川海域的安全。
而其他的日本军舰,则负责骚扰清朝的本土:比如天津、辽东、山东等沿海区域。因为日本人在开打以前,对清朝进行了长达持续很多年的情报搜集,所以日本军界得出一个判断,那就是清朝对于海权的意识并不强,倒是很重视陆权。
所以日本海军如果骚扰清朝沿海,清廷肯定会让北洋舰队死守京津海域一带,这就等于被日本军给锁死了。
实际上丁汝昌也确实被算计了。
日本海军由于行踪不定,所以清朝沿海发现日军军舰以后,北洋舰队接到消息,也会尽力赶赴。但是等到北洋舰队赶到以后,日本军舰又去骚扰其他地方去了。
其实日本军舰的这个战术,按理说清朝不该陌生。因为当年鸦片战争那会儿,英国人也是这么干的,这招类似海盗模式的战术。
而对于日本军舰近乎无赖的战术,清朝很被动:起初清廷让丁汝昌率领舰队去驱逐日本军舰,但是每次总扑空,北洋军舰由此陷入疲于奔命状态。而清廷对于这种情况,也产生一劳永逸的想法:那就是让丁汝昌也不用满大海到处追击日本军舰,只要守在京津海域,保证日本人不会进攻天津卫就万事大吉。
2、难得的时间窗口而丁汝昌被日本军舰牵制满大海跑的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往半岛运送士兵和武器、补给。等到伊东祐亨得知丁汝昌被清廷锁定在京津海域以后,伊东祐亨在运送战争物资的时候,连护航舰队都不配置了。理由很简单:伊东祐亨认为,丁汝昌的舰队,已经不可能出现在仁川海域了。
从这个战争细节,不难看出清军的战争理念和被动思维情况。这种理念这种思维应对甲午战争,确实很难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