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士峨不怕牺牲的钢铁战士

化学圈李先生 2024-07-13 06:14:11

英烈小档案

曾士峨(1904—1931),湖南益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特务连连长,1928年率部参加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1930年起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员、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9月,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率领敢死队冲向敌阵,壮烈牺牲,年仅27岁。

黄洋界上炮声隆

1928年7月,红四军主力远征湘南,井冈山只留下少量部队,兵力空虚。湘军一个团趁我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攻击。当时国民党军队企图一举攻下井冈山北面最险要哨口黄洋界,进而攻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雄峰耸立,陡不可攀,由红三十一团第一连和第三连驻守。得到敌人进犯的消息,三连连长曾士峨赶往黄洋界哨口观察地形,同其他同志及地方武装领导人一起,组织红军和群众加修工事,坚壁清野。

8月30日,湘军三个团沿着通往黄洋界的小道,以散兵战斗队形向山上推进。受地形的限制,敌人兵力只能以鱼贯阵队形一个一个地往上爬,士兵与士兵之间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无法开枪。所以敌人虽然有一个师的兵力,但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有一个营的兵力。

红军利用有利地形,等待时机出击。当时由于缺少枪支弹药,每个红军战士只有三五发子弹。为了节省弹药,红军战士在敌人距离远时不开枪,等到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内时,听到命令后,全连战士猛烈射击。同时,赤卫队将提前砍断了藤条的树锯制而成的滚木,和准备好的石头一起砸下来。敌军来不及还击,纷纷倒下。

敌人屡攻不下,便调来迫击炮,向红军阵地猛烈轰击,然而山势陡峭,再猛的火力也无济于事。红军斗志昂扬,越战越勇,黄洋界上处处红旗飘动,一片喊杀声,敌军死伤惨重,无心恋战,沮丧地溃退下去。

下午四点左右,正当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战士把一门缴获的迫击炮运到了前线。迫击炮只有3发炮弹,头两发炮弹因引线受潮没有爆炸,第三发呼啸着落在敌人指挥所的阵地上。顷刻间,敌军阵脚大乱。

是时,战士们立起一面面红旗,齐放鞭炮。敌人听到鞭炮声,误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吓得不敢再战。湘军部队师参谋长见势不妙,趁着傍晚云雾弥漫,带着残兵按原路仓皇逃窜。前来会合包抄的赣军不敢贸然进攻,也赶紧后撤。这次战斗,红军伤敌200多人。

不久,毛泽东率红军大部队返回井冈山,听闻黄洋界保卫战以少胜多的消息,高兴不已,盛赞此战“保存了整个根据地”,并写下了满怀激情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保卫战不仅充分展现了曾士峨等红军将士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战术思想,也为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此役是红军井冈山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

通令学习第一人

1931年9月,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在江西兴国附近打响,这是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中最惨烈的一场对峙战,对战双方为国民党军蔡廷锴所部六十师、六十一师两个师与曾士峨率领的红四军红十一师。

当时,红军总部根据所获情报,估计敌六十师、六十一师主力离开高兴圩往兴国去了,骡马队、伙食担子也过去了,只剩下一个团在后面打掩护。红十一师迅速穿插过去,但尚未消灭这个团,敌人的大部队就已返回接应。敌人这两个师装备精良,多是冲锋枪和机枪。而红十一师配备的大多是一些老式步枪,还有的战士只能使用梭镖做冲锋武器,这给红军部队带来了极大压力。

阵地上,密集的枪炮声、军号声和喊杀声震天撼地。双方为抢占高地,拉锯式地反复争夺,战况极其惨烈。曾士峨率领红十一师官兵用梭镖、大刀和石头跟敌人拼杀,他告诉将士们:“我们是工农红军,是钢铸的‘钢军’,一定要把‘铁军’吃掉!”战至黄昏,红十一师的子弹打光了,人员伤亡过半。曾士峨已经组织了两批敢死队冲锋,多次击退蜂拥而上的敌人。好不容易有喘息时间,敌人又一次发起进攻,向红四军指挥所方向袭来,情况十分危急。曾士峨立即组织敢死队,把手榴弹、刺刀集中起来,以党团员和排以上干部为骨干冲锋。他站在敢死队的最前面发出号召,鼓舞将士们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说着便带领敢死队冲了上去。在进攻中,他不幸被敌人的冲锋枪射中,壮烈牺牲。红十一师英勇地阻击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为主力部队撤离赢得了宝贵时间。

年仅27岁的红军师长曾士峨牺牲了,许多战士都放声大哭起来。毛泽东听到曾士峨牺牲的噩耗后说:“曾士峨同志的牺牲是英勇的。他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牺牲的。他亲自带部队冲锋,改变了战况。”在总结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的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叫全体同志起立,向曾士峨致哀,并指示红军总政治部发出通令,号召全军向曾士峨学习。曾士峨是红军总政治部发通令号召向个人学习的第一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