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有5位国军将领被处决,他们都是谁?

花开半夏千古 2024-08-01 01:43:15

说起功德林监狱,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既得益于它的规格极高,也更是因为它关押的刑犯莫不是赫赫威名的人物,一如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沈醉等人皆是耳熟能详的人物。

不过与这些人最终被特赦的结局不同,在功德林监狱也有着因为冥顽不灵、死不悔改而被处决的国民党战犯。

他们就是陆荫楫、杨海清、邓子超、张卓和张国勋,5人在1951年被处决。

他们5人有着怎样的背景,为何会被处决?让我们一一细细说来。

陆荫楫是一位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虽然没什么战功,但资历很深,是保定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一部民国史,半部在保定,半部在黄埔。

他在黔军部队里表现出色,在军阀混战时期打过一些仗,还曾参加蒋桂战争。也靠着出身、战功以及白崇禧的看中,一路平步青云。而与白崇禧之间,两人过从甚密。

抗战打响后,他深入大别山地区和敌军作战,虽然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一直是坚定的抗日人士。桂南会战、昆仑关会战、豫鄂皖边区抗战他都直接参与指挥。

抗战胜利后,他升为陆军中将。在三大战役结束后,他依然坚定的追随蒋介石,而国军兵败后他选择隐姓埋名躲藏起来,不过最终还是被抓获。

而且因为他杀了大量的革命人士,引发了极大的民愤,最终被判处死刑。

杨海清可谓是经历复杂,他曾经投降过日伪军,还担任了日伪军骑兵团团长,但后来他多次目睹日寇屠杀同胞的举动,思想上再次发生了变化,决定脱离日伪军,加入了东北抗联。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他和战友们多次和日军激战,得到了很多抗日军民的认同。

后来前往苏联避难,组织上获准他正式入党。

1945年,杨海清带着部队跟着苏军杀回了东北,组织安排他担任合江人民自治军依兰第五支队副司令。

这本是重用,但面对全新的形势,杨海清却迅速堕落腐化,在金钱、美色的诱惑下,选择成为当地土匪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最终在特务的劝说下,反水加入了国民党军。

为了邀功,杨海清还杀害了多名干部同志当投名状,也是因此被任命为辽东绥靖副司令,获得中将军衔。

辽沈战役打响后,他试图逃脱部队的追捕,甚至以赶大车为生, 但最后还是被群众揭发,送入了功德林。罪行累累,他也在1951年被处决。

邓子超,曾经是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表现非常出色,也曾经是一名党员,但他最终没有选择和陈赓等人相同的道路,而是投奔了蒋介石。

抗战爆发后,邓子超担任了江西保安第14团团长,参与过抗日斗争,在庐山击退过日本侵略军,因此得到了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了江西省保安司令,在全国形势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他没有弃暗投明,选择继续帮助蒋介石。1949年解放军攻占赣州,他被俘虏,送到功德林接受改造。但他冥顽不灵,不仅拒绝改造,还准备组织越狱,最终在1950年被判处死刑,1951年执行。

张卓是一位特殊的将领,相比于蒋介石手下那些官官相护的贪官污吏,此人比较清廉,也比较直率。

他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在云南讲武堂和湖南讲武堂当过教官。

北伐结束后,他在中央步兵学校担任教育长,因为能文能武,而且拒绝受贿,得到了蒋介石的多次表扬。

1942年,他担任了胡宗南部队第一军军长,和日寇多次交战,在潼关之战中,他的部队在日军的猛烈火力下惨败,最终被撤职,重返步兵学校任教育长。

1948年,他重回战场,指挥国民党军和解放军交战,再次战败,被俘虏后送进功德林,但他拒绝接受改造,而且还试图劝说其他人跟着他闹事越狱,最终在1950年被判处死刑,1951年执行。

和前四位相比,张国勋可以算是国民党军里的一位猛将,他毕业于贵州讲武堂,从黔军一名小排长起步,凭着在北伐战争中的立功表现,升为独立旅参谋长。

后来该部队被国民政府收编,他直接升为团长。卢沟桥事变后,他带领部队参加了太仓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期间表现相当英勇。

站在第一线指挥作战,右眼曾经被流弹打中,但他拒绝下火线,最终导致右眼失明,成了独目将军。事后,他升为少将旅长。

长沙会战打响后,他再次立功,多次和日寇血拼,蒋介石听说了他的事迹后,升他为26集团军参谋部副主任。

进入高层后,他和毛人凤、蒋经国等国民党核心人物陆续结识,最后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人物之一。

1949年,国民党军一败涂地,蒋介石在离开大陆前,把留守大西南的任务交给了他。

虽然此人十分忠于蒋介石,也有一些能力,但当时大势已去,换谁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切,最终他战败被俘,送入功德林进行改造。

本来他可以获得特赦,但后来有人举报了他曾配合军统暗杀革命同志,由于涉及到的人较多,最终被判处死刑,1951年执行。

事实上,这五个人的功过都是可见的。而在功德林之中,比他们恶行累累的国民党将领也数不胜数,不过更多的人却也算得上是与时俱进,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心细的接受改造。

至于这五个人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显然最后是难有好下场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