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骑自行车的人都老了,那个年代,挑水磨面,肉有肉味,都开心

雾隐森林密语 2024-12-15 10:24:57

掏裆骑车

小时候“掏裆骑车”,会这种骑法的人大部分都是后60后70后,80后就不多见了。

那个年代没有坤式自行车,也没有儿童自行车,小孩学骑自行车,只能从成人自行车学起:掏裆骑,跨大梁,上座骑三阶段。

这样骑一般都是登半圈,能蹬整圈的寥寥无。

切红薯

当时地瓜干是主粮,切红薯不洗,直接放在刨子上切,洗了之后容易腐烂。

红薯地切片晾晒,还要抢收以防下雨霉变。

晾干之后,吃的时候还得泡一泡。

小麦面馍是过年过节才能吃的,都交公粮供非农业户口的人吃,农民常年吃杂粮红薯和红薯干。

小磨香油

当时副业已经放开,会磨油的村民利用生产队的磨、锅、灶磨香油,甚至用生产队的驴拉磨。

磨完油后,用铁桶装好,捆扎在在自行车后架左边,右边则挎着大篓子,拿上计量工具,油葫芦,油提子,还有秆秤,车搭子里放着枣木梆子,进村就敲。

还可以用芝麻换香油,两斤芝麻换一斤油。当年的芝麻香油确实香。

香油要省着吃,用筷子蘸香油,滴上一二滴就会滿屋香,现在的香油倒半瓶,吃着都没香油味了。

钜锅盆

钜锅钜碗钜大缸,钜个小盆不漏汤。

那时候盆碗坏了也不扔,钜一下继续用。

油渣

那时政府鼓励养猪,家家户户养猪,过年杀猪就会攒一盆猪油。

炸过的油渣又脆又香嘎嘣脆。

油渣不浪费包饺子做馅,大白菜油渣饺子特好吃。吃饭的时候放入一勺猪油炒菜,饭菜很香。

妇女都显老

那时奶奶爱穿藏蓝色偏襟衣,妈妈们裹着绿头巾。

好像从记事起父母就没年轻过,以前的人吃的不好,穿的不好,又没有化妆品用,没有有染发剂,没有抗皱霜。

人过五十岁都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看上去像七十岁。

供销合作社

那时候货真价实,没有欺榨。

供销社里很多物资是散装的,白糖,红糖,醋,酱油,柴油,进门就各种味。

算账用算盘结帐,牛皮纸包装,纸绳包扎。

那时有钱人不多,人都没钱,能拿工资的和村里医生和各种手艺人强点。

后来还有走街串巷做小生意的,没听说哪个人能做大生意。

八几年有几十块的工资幸福大,饭馆三两好友小聚,花个几块,工资不高,月月有剩余,你说怪不怪。

苞米秸窝棚

四十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后,每到秋天,这种窝棚很多。

人们驾驭着牛拉的犁,把一陇陇花生犁出地面,拍掉花生根上的土,先这样在地里晒着。

那时穷,就怕偷,所以晚上需要看护的。于是,玉米秸秆就派上了大用场,现成的秸秆一捆捆的,不一会就可以搭出这样一个窝棚。

地面也铺上一层,再铺上被褥,小孩们都想在里面体验一把,可到了晚上,就伴着秋虫的鸣叫沉沉睡去,别说花生了,就是贼把自己偷走,都不带醒的。

土房子

当年发誓逃离的地方,竟成了回不去的梦想。

那时村里的路都是土路,门前还有果树开花,石磨摆放,虽是士墙瓦房,但泥土建的房子冬暖夏凉。

这样的房子才合适人住,利于养生,房里空气好,接大地气。

窗户纸糊

那时的窗户是纸糊的,一戳就破。

这种纸是桐油纸,在纸上面刷一层桐油。桐油纸可以防水防风。

就如古代的油纸伞,就是用桐油纸做的,所以即使是纸糊的窗户,也不用担心被雨水淋湿。

自制衣物

那时物资匮乏,衣服都妈妈给亲手做,孩子多的,还要点着煤油灯熬夜赶制,后来有了缝纫机才做的快了一点。

鞋也是要纳鞋底,一个鞋底要纳上好几天。

磨面、打水

那时磨面需要去磨面机房去磨,打水需要到井里去挑。

小孩的快乐

小孩给块糖就高兴半天。

玩的游戏也很简单,四个人腿搭一起蹦蹦跳,开心的不得了。

家里的轮胎也被当做玩具,坐上面转。

生产队牛马场

七十年代,生产队里有养牛场,养马场,养猪场,六畜牲兴旺发达。

很多公社都实现了机械化。

村里有青年篮球队,还有文艺宣传队,过年过节都非常热闹。

出行

60、70年代交通也不发达,如果出远门,没有班车坐,不论什么时间,站在路边,见来车一招手,汽车就停了下来。

司机就很是礼貌问你,同志,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吗?告诉司机,我想坐你的车到什么地方去。

连个谢谢都不用说,更不用问要多少钱,那时讲人情味,没有人提钱,讲的是为人民服务。

精神面貌

那个时候的人精神上富足,生活有干劲,人人有信仰,有希望,官兵一致,干群关系也很融洽。

那个年代虽然贫穷,但人们觉得幸福开心,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人帮人帮。

那时,人有人味,肉有肉味,包了饺子都给邻居送一碗,家里盖房子,红白事,都是邻居帮忙干活。

那时的人虽说物质生活上没有现在的人条件好,但是心情好,活的快乐。

现在的人吃香喝辣,生活条件好,但是还觉得过的不快乐,得抑郁症的,自杀的,以前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