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西部孔姓第一村”

时间沙漏里的记忆 2024-08-06 03:03:12

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楼房沟村,一个由孔姓人家组成的村落。

一个西部小村200多户人家,男丁都姓孔。一个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走西口”小村,居然没有一个外来户!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走进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楼房沟村,一个由孔姓人家组成的村落。

楼房沟村孔姓村民的家族谱“云子”。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个被绿树环绕、石墙包围的村落坚强地屹立在大青山脚下,这个村落的男丁都姓孔。村里的老人们说,他们是圣人后裔......

楼房沟村委会的前面,几棵白杨树挺拔隽秀,一字排开,像站岗的哨兵。72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孔平威早已等候在村委会。看到我们来了,他内敛的神情中透露出些许兴奋。寒暄过后,急切地把村里的“宝贝”请了出来。

村子里的孔氏世系族谱牌匾。 李书亭摄

两个人踩着凳子,把一个2米多宽的卷轴徐徐展开,在蓝底的类似庙宇的图画下面,写着一层层孔姓先人的名字,每个层级就是一代人,数数共有六个层级。最上面写着:长门孔昭云、次门孔昭雨、三门孔昭花。层级越往下,人数就越多,到第六层又只有一两个姓名。

这是一个画着图画的白绸,上面记载的名字是逝去的先人。老支书讲,他们管这个叫“云子”,也就是这个孔姓村子的家族谱。

大约在乾隆年间,他们的祖先云雨花三兄弟走西口来到楼房沟村,在这里开枝散叶,子孙后代已历经200多年。孔平威说,现在第六代已经有人去世,登上了“云子”。第九代人已经出生了。

记者探寻孔姓村落血脉里的文化印痕。 李书亭摄

“云子”的边缘虽然有了少许破损,祖先的名字却十分清晰。这个历时200余年的物件被村人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村里不论哪家娶媳妇,这件宝贝就要被请出来。”孔平威说,村里娶媳妇办喜事,“云子”要挂在正堂,新人在祭拜天地高堂的同时,还要面向祖先英灵昭告家中添丁进口;族里有老人去世,这个“云子”上就要写上逝者姓名。就这样,“云子”在一代一代、一户一户的孔姓人家流转,传到哪家就由哪家临时保管,成为村人至今一丝不苟共同遵循的习俗,成为全村的“传家宝”。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楼房沟村的人,不论大人小孩,不论念没念过书,随便找一个人,都能背诵这个顺口溜。对我们来说需要查阅资料才能知晓涵义的顺口溜,就是他们的生活日常。

记者上网查阅资料得知,“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揭示了孔子后人从第71代到80代的起名规矩。

凡孔子后人,每一代人的名字里,都要占一个孔圣先师流传下来的字。这些字对于孔子后人,既是认祖归宗的标识,也是区分辈分的关键。这是3000年孔姓文化传承的印痕。

以“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文化为主题内容的牌匾在村里随处可见。

比如,楼房沟村的孔姓祖先昭云、昭雨、昭花,占了一个“昭”字,是孔子后人第71代,而老支书官名孔祥敏,则占了一个“祥”字,是第75代。现在新出生的村里的第九代,起名要占个“垂”,算下来已经是孔子后人第79代了。

“你们全村人都一个姓,原来都是一家人啊!”记者感叹道。

有共同的祖先,血脉里流淌着共同的文化因子,当然是一家人了。

孔平威说,每年的元宵节,村里的年青人,不管在天涯海角都要回来,一起吃个“团圆饭”。而且,村子里还严格遵循“天下孔孟不结亲”的祖训,不会娶村子里的孔姓女子为妻,尽管早已出了五服。

求团圆是中华文化基因,团圆饭是妈妈的味道,是乡愁的滋味。当曾经的“年味”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淡去的时候,这个村还保留了祖先的执着,还原着原始的乡情,这是华夏的文脉和血脉。

全村近500口人,坐在一起吃饭的场面,那一定是“气势磅礴”,记者想象着那个“孔家宴”场景,不由得有些感动。

孔平威说:“天下孔姓是一家。”对祖先的崇拜,对血脉的认同,何尝不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认同?!

村道间,随处可见以“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文化为主题内容的牌匾。

村民孔祥友近80岁了,十分健谈。说起他的名字,还有两个有趣的故事。年轻时,他在外地出差,有一天中午在一家饭店吃饭,和饭店的老板攀谈起来。老板也姓孔,岁数比他大,但按名字一排辈分,是“德”字辈,就连忙叫他“爷爷”。不仅又给他添了两个荤菜,还免了饭费。还有一次,他在山里,想搭个便车下山。山里大部分是拉煤车,一般不让人搭车。等了许久,拦住一辆卡车,司机小伙正要发飙,却听他自我介绍姓孔。双方就盘起了辈分,原来司机小伙也姓孔,居然是“庆”字辈的,说起来是50多岁的孔祥友的爷爷辈。司机小伙不仅让他搭上了车,还绕路把他送到村口。

孔子是大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仁”的学说,强调“礼”教天下。在土默特右旗楼房沟孔姓小村里,礼和仁的传承脉络分明。

“村里人都非常讲理和礼。”村民们都说。不管是起房盖屋,还是分田划地,村民们有着一套他们自己的规矩,从没有过因利益纠纷引发激烈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偶尔相互之间有摩擦,也很快就能在长辈的协调下销匿于无形。至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更有着不可逾越的礼仪次序。孝悌尊亲、长幼有序,不是源于书本的教化,而是传承百年的共识。

百年的文化传承,已经融入了楼房沟村民的血液,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楼房沟村西不到一里地,还有一个叫上协力气的村子,这是一个杂姓村,居住着葛姓、吕姓等人家,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在百年的漫长岁月里,没有一个姓葛或姓吕的人家到东面孔姓村子落户,尽管孔姓村人从没有排外。这是为什么呢?2016年,土默特右旗合村并镇,两个村已经合并为一个行政村,但是仍然没有一个非孔姓人来定居。记者一直找不到明朗的答案。

大青山脚下静寂的孔姓村落。 李书亭摄

当见到现任楼房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葛国军,他的一番话让我们豁然开朗,他说:“楼房沟村的孔姓家族有他们独特的坚守,尽管他们很友善热情,但外姓人住在那里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正是这种传承在血脉里的精神气质,把楼房沟的孔姓村民与其他人分别开来。

据土默特右旗县志记载,日寇为防止山脚下的村民支援大青山抗日支队,1941年前后曾推行清乡并村,楼房沟村一度被日寇烧毁,孔姓村民流离失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外旅居的孔姓村民又纷纷搬回到村里,重建家园,又挂起了他们的“云子”。

楼房沟村后面的大青山上有喇嘛洞,洞里至今留有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留下的岩画。看着这些岩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远古人就选择了这里,看来这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而对于传承着孔圣先师文脉的楼房沟村民,这里不仅是故土难离,还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记者探寻孔姓村落血脉里的文化印痕。

如今,楼房沟村前的5000亩土地已开发成美岱召镇“七彩大地”景区,鲜艳夺目的郁金香争相绽放,游人如织。

山脚下,微风吹过,这个孔姓小山村更显寂寥。村子里的李子熟了,红彤彤挂满枝头,在“中国西部孔姓第一村”的招牌下,花果飘香。

供稿:土默特右旗融媒体中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