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闭店,西安的实体书店怎么了?

叮铛评汽车 2024-11-07 12:53:01

曾几何时,被称为“城市港湾”的实体书店,是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厚度的标准之一。不论是装修精美、定位不同的网红书店,还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独立书店,都点缀在城市的角落中,成为不少人的精神净土。

但随着时代情绪的逐渐演化,实体书店这一业态似乎也逐渐被“抛弃”,越来越多的闭店消息传出,让不少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逐渐看清了实体书店略显尴尬的生存现状。

接连闭店,西安实体书店开始败退?

虽然已经闭店近一个月,但位于锦业路迈科中心的西安茑屋书店,依旧有不少人前去打卡拍照,并在社交媒体发帖戏称“西安茑屋书店遗址”。

作为茑屋在全国范围内的第三家门店,西安茑屋书店从2021年落地之后,就因其“全球最美书店”的标签,吸引来全城的关注目光,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霸榜各类西安旅游推荐榜单,以及社交媒体上的“打卡出片必选项”。

西安茑屋书店

多元的艺文空间、极具美学的设计和艺术品陈列,都成为这家书有别于其他普通书店的独特调性,在不失前卫潮流气息的同时,也让文艺质感渗透到书店内的方方面面,用其独特的选品逻辑和空间布置,为不少人构建了一场关于生活的美梦。

但曾经想在中国市场开设1100家门店的茑屋书店,其在日本的成功经验似乎并不适合中国市场,整体业务也开始了收缩和调整,而西安茑屋书店则是其在中国区关闭的第一家门店。

与此同时,位于北郊明光路和凤城六路交汇处的钟书阁·西安店也发出了闭店公告,这个在2018年就落地西安的书店,曾因其别具匠心的店面装修而被网友称为“西安最美书店”,但却依旧难逃闭店的命运。

钟书阁及茑屋书店闭店通知

当然,不止于网红连锁书店,体量更小、抗风险能力更差的独立书店,更是近些年闭店潮的重灾区。比如在今年五一假期前,位于小寨商圈的长安一页书店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闭店公告,另有不少独立书店店主也称自己正在“夹缝中求生”。

将时间轴再向前推,在2021年位于大兴善寺附近的万邦关中大书房再次发布闭店调整公告,这个从小寨百隆广场搬至大兴善寺隔壁的万邦书店,也在一代西安人的惋惜声中,与城市暂别。

实体书店,怎么就成了时代弃子

如此看来,似乎西安的实体书店们,或多或少都在面临着经营的困境,但这也是全国实体书店行业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

已闭店的万邦关中大书房

在这个公认注意力缺失的年代,书店这一业态关于阅读的社会功能正在被大幅削减,现在存活的书店,更多的现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理想中靠卖书生存的逻辑,落地到现实中却只能通过文创周边、咖啡饮品来增加营收。

他们运营逻辑是,用出圈店面装修以及空间布置,放大书店空间的打卡拍照分享属性,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裂变吸引更多消费者走进书店,再以生活方式提案者的身份营造消费窗口,最终将书籍、文创以及饮品等店内产品进行销售。

已经让步到这种模式的书店,虽然在商业逻辑上并不存在什么大型bug,但消费行为的后置却拉长了回报周期,并加重了前期经营成本、运营能力的投入。

已闭店的钟书阁·西安店

更为关键的是,消费群体是否会为书店方营造的生活方式买单,这一命题本就要挂上问号。

比如刚刚闭店的西安茑屋书店,其在日本市场的经验就是为前来书店的消费者提供一整套的生活方式解决办法,所以在茑屋书店的商品陈列中,可以发现餐厨用具常常摆放在料理图书附近,而针织工艺品也与家装图书相隔不远。

但反馈在市场层面的效果,却是很难再通过这种营造来撬动消费者钱包,在西安茑屋书店开业后不久,社交平台中就有不少吐槽产品定价高的帖子,直言“割韭菜”。

闭店前西安茑屋书店部分陈列

这背后的原因,是在消费态度愈发谨慎的当下,追求性价比和品质的消费者,对于略显虚无缥缈的生活方式早已祛魅,而部分书店所营造的小资精神生活,也不再被消费群体认可。

所以我们看到,不仅是在西安,全国绝大多数实体书店都在为经营情况担忧,曾经为了生存而让步挤压图书空间,如今却发现这种商业逻辑也并不平稳。

书香之城,需要的不仅是实体书店

如果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看待实体书店,谁也不可以否认其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以及书店背后蕴含的文化贡献。但与时代消费情绪的愈发疏远,却也成为实体书店生存问题之中的最本质矛盾。

西安方所中举办的“出壳:西安老城根艺术场”论坛

曾经的网红书店,是城市商业空间、艺术空间的香饽饽,无论是商圈还是文化街区,都希望引进知名书店品牌作流量担当,比如成都太古里以及西安老城根G park引入的方所书店,再比如茑屋书店之于上海上生新所和前滩太古里……

甚至连城市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也在有意借网红书店的流量带动,来升级自身文化属性,比如西安自前些年提出要建立书香之城以来,雁塔、高新等区域就制定提出了相应政策,对实体书店也有了扶持奖励办法。

省图新馆俯拍

但网红书店的快速发展期,是乘上了打卡分享、种草经济的红利期,咖啡店+书店+文创店+艺术沙龙空间的“大杂烩”模式,正是和精神需求探索期的消费者所契合的,那么当下消费群体更希望获得专属体验的情绪,则很难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得到满足。

市场层面的变化,往往倒逼着城市建设的方向。如今市场对于文化内容的消费,正在趋向多元且复合,但对于深度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样巨大,能否用“千人千面”的模式为更多消费者提供服务,让“书香之城”的内核得到多角度的外扩,也是城市文艺空间所需要正视的问题。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