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最担心什么

闲说宇俊星 2023-11-21 18:34:02
皇帝不信任平叛将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尽管开战半年就丢掉了长安,但是毕竟实力雄厚而且唐军没有丢掉山西和南方,这意味唐军既有地缘优势又有钱粮支撑。叛军集中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的东部,这里都是一马平川不利于防守的。按照正常思路叛军肯定会被解决掉。但是我们看到即使唐军收复了长安,洛阳打过了黄河把战争压缩到河北地区依然没有解决叛军。

这种优势局面下唐军在邺城惨败。

唐军收复长安后马上又拿下洛阳,全军过河直逼河北

最高领导肃宗最离谱的操作来了,唐肃宗让他信任的太监鱼朝恩,做“观军容宣慰处置使”。9路大军一个拍板的都没有,之前收复两京,肃宗还让自己大儿子做天下兵马大元帅遥领全军,郭子仪负责指挥。好的成功经验不采用,如今却让让一个太监做各路大军的中间传话人。这个太监还和各路将军不熟悉,想想都有点离谱。结果表明唐军后面互相扯皮没有配合,太监鱼朝恩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军容鼎盛的唐军被翻盘

20万唐军,9路部队居然没有设立总指挥。肃宗可能以为20万打7万,史思明的5万多部队他也不担心。唐军士气占优、还有海量攻城器械怎么输,平推过去就赢了。

就这样唐军居然在邺城被打的惨败。但是仔细看邺城的战斗,其实唐军好多支部队阵容齐整是全须全尾的退回来的。比如李光弼的部队就没受损失。史思明当时也不敢追击,因为会战时杀伤的唐军并不多他怕唐军是诱敌深入,他是等了大半年以后,平定了叛军内部的派系再南下的。

安史之乱平叛过程

为啥这仗打到最后打成了这么个稀碎的样子。这么多堪称精锐的部队受了一点损失开始有自保的思想,最后不顾大局全撤退了。

为什么唐朝已经占据了主动,把叛军压缩在平原地区,还是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结束战争?

一段太监监军制衡边将的往事,安西军的高仙芝和夫蒙灵察的矛盾

太监监军这不是肃宗首创的,唐玄宗时太监边令诚就曾经和安西军的高仙芝一同翻越雪山峡谷,远征小勃律。

小勃律国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

唐军翻越帕米尔高原,完成了经典的高原山地战

远征小勃律国回程时,高仙芝越过了上级夫蒙灵察直接写了捷报发往长安。这下子把夫蒙灵察惹毛了,羌族出身的大将夫蒙灵察也是一个嘴炮王者。用充满地域和民族歧视的语言炮轰高仙芝。

大将夫蒙灵察,高仙芝的伯乐

“吃狗肠的高丽奴!吃狗屎的高丽奴!你当于阗使,是谁为你上奏,才让你得到这个官职的?”

高仙芝回答说:“是中丞大人您。”

......

夫蒙灵察说:“这些官职既然都是我为你上奏,才让你得到的,你怎么不等我安排就随便向朝廷上奏捷书!依据你所犯的罪,应当处斩”

看来那个时候,东北边民就爱吃狗肉。(高仙芝是高句丽遗民)

不过陪同高仙芝大军的太监边令诚帮打了哈哈,事后他还撰写报告指出高仙芝此战打的着实漂亮。最后玄宗把夫蒙灵察内调,而高仙芝升官为安西都护。

边令诚最后在安史之乱时监斩了他的老同事高仙芝、封常清

其实这个时候也就看的出来,皇帝最相信的是安插在军中的太监。高仙芝想不到多年后这个给自己仗义执言的太监最后要了他的命。

反噬

安史之乱的猝然爆发,让李家天子突然发现手握军政大权的节度使原来这么不可信。谁晓得现在的哥舒翰、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会不会是下一个安禄山。

756年时负责潼关防线的哥舒翰马上受到了皇帝和宰相“热烈”的关注。

戍守潼关时哥舒翰和宰相杨国忠的矛盾到了明眼人都知道要爆发的阶段。结果才有朝廷上下催着老将军出关,最后被叛将崔乾佑在灵宝一锅端。

叛军以少胜多拿下潼关

玄宗李隆基这几十年的高层斗争,多任宰相,节度使都没有善终,这份名单有韦坚、皇甫惟明、王忠嗣、胡人阿不思等,还有死后被开棺戮尸的权相李林甫。曾经边军将领榜样的王忠嗣也是盛年而亡。这一系列事件的发酵到了平叛时成了平叛大将过不去的心结。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安全落地。

从某个角度说武将集团也没有办法完全相信李家天子。即使是郭子仪、李光弼,担心的也不是叛军,而是皇帝派一个太监来把自己的职权拿掉或是直接杀死。毕竟这个血淋淋的先例是近在眼前的。

高仙芝、封常清阵前被斩

叛乱的第二个月,安西唐军前两任领导高仙芝、封常清在潼关阵前被斩,监斩的就是高仙芝当年远征小勃律的同事太监边令诚。

这两人在洛阳和陕州的战斗表现的确不好,被杀掉勉强说得过去。但是不少唐军将领为国尽忠,最后也是下场凄凉。

武将程千里在山西抵御叛军,不幸被俘后来在洛阳被严庄杀害。因为第一时间没有以身殉国,唐肃宗干脆没有给与烈士待遇。这种连死人的待遇都要剥夺的主子让一干在前线拼命的将军会怎么想。

唐军大部队的两任领导郭子仪、李光弼的担心是对的,因为唐肃宗确实留着后手。

唐肃宗灵武登基,朔方军马上西撤表忠

756年7月唐肃宗灵武登基后,郭子仪第一时间从河北将朔方军主力撤出赶往灵武,表示对新皇帝效忠。肃宗当时授予了朔方军两位领导郭子仪、李光弼宰相的职位。但是转头就对心腹李泌说:“现在两位功高难赏,以后平定了叛乱怎么处置了”。看看这叛乱平息八字还没一撇呢,皇帝就想着磨刀杀功臣了。

邺城唐军惨败后,史思明收拢叛军再次南下,洛阳陷落,这一次叛军还攻下淮西地区。长时间的战争让北方各地进一步军阀化,这场平叛战役进入垃圾时间。

君臣不信任的深刻影响

君臣不信任影响的不单单是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高级将领。很多中级将领也深受其害。安史之乱后期,叛乱结束前2年。远离战火的扬州发生了大规模兵乱。

唐朝的淮西地区将领刘展带领部队突然起事,把朝廷的赋税重地搅的天翻地覆。

按照资治通鉴里面的说法,上元元年(760年),江淮都统李峘、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与史刘展不合,假意请皇帝任命刘展为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企图诱骗他前来就职时杀害。

大概就是刘展性格比较暴烈和上司处不来,但是刘展有兵他们不敢硬来,只能让皇帝下诏给刘展升官,在路上截杀刘展。不料消息泄露,刘展大怒,自宋州率精兵七千直扑广陵,江淮震动。

刘展兵变波及范围

刘展在江南大杀四方的时候,老上级实在是搞不定。于是请肃宗从北面派精锐南下平叛,肃宗这时候考虑再让一支边军深入江南,如果站稳了可不好处理,一直按着不答应。地方官员被揍的受不了,自己请山东附近的平卢军将领田神功来帮忙平叛。

平卢军原来在东北的营州,今天辽宁朝阳一带。安史之乱后一直在叛军身后抵抗叛军,实在是坚持多年坚持不下去了,最后由朝廷接应转移到了山东。这支部队接到了可以在淮南任取金银钱财条件,于是马上出动南下,根本没鸟皇帝。

第二年761年平卢军南下,北方的部队果然能打,刘展之乱很快被平定,但是田神功出兵是有代价的,他纵兵劫掠了扬州城,之后没有做停留返回了山东。

这件事荒唐之处在于臣子之间闹矛盾需要借助中央的命令搞暗杀,而且这种下三滥的事唐肃宗居然答应了。

升官的命令下达后,刘展接命不是大喜,而是直接哭了。他一看这个命令,就知道自己完了,这是要借刀杀我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猜忌已经到了这种程度。

本来平安的江南区域也被洗劫一空

在刘展把江南搞的一塌糊涂,皇帝和始作俑者都不知道怎么收摊的时候,皇帝还是想着制衡不想让北面的部队下来。

最后平卢军自己出动把事平了,肃宗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怎么追究?这个时候哪个军头是皇帝能随便一纸调令搞死的,哪个军头敢随便信皇帝的命令。(后来荆襄地区的一把手来瑱信了唐代宗,被搞死了。于是连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拥兵自保了)。

平卢军洗劫扬州

好在平卢军拿了钱就回山东了,没有割据富庶的江南,要不肃宗得气的提前病死。

这还没完,安史之乱后功臣宿将的命运对不起他们曾经的努力。

仆固怀恩送回纥人回草原路上被诬告谋反,最后真的反了。

荆襄地区一把手来瑱被骗到长安,不久后被赐死。

李光弼到死都不在奉诏入京,最后死在徐州。

郭子仪被下放去给皇帝守灵,直到吐蕃入侵和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党项部落入侵关中才被重新启用。

安史之乱时,唐军将领肯定在无数个日夜思念百年前的太宗皇帝

任何一个朝代,当社会失去互信的时候,想再轻松的回到正轨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政治最高层之间全是这种使小心眼下绊子的心态,让之后的君臣关系一直很拧巴再也回不到过去。为啥到了晚唐很多皇帝和臣子怀念唐太宗时期,不单单是那时候太宗君臣开创了海内宾服的业绩,更是怀念那个时期上下一心的朝堂氛围。

1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