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科研人员从太空取回月壤的第一时间,不少网友就开始追问月球上能不能种菜。
央视很贴心的给了回应:不能。
由此可见,中国人爱种粮食、爱种菜是刻在骨子里的,走到哪就种到哪。
众所周知,沙漠里不适合种粮食,但是不信命的中国人又开始在沙漠里“玩花样”。
前段时间,在广袤的新疆和田沙漠,一座座温室里种出的水稻亩产量竟然达到了1051.5公斤。
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毕竟水稻这种作物历来适合湿润温暖的南方地区,而干旱少雨、极端的温差、严重缺水的沙漠能长出来水稻已经是“匪夷所思”了。
是怎样的技术创新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让水稻在这样苛刻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水稻在沙漠中“安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水资源的难题。
众所周知,水稻喜水,而沙漠中水源匮乏,水分极易蒸发,种植条件极为苛刻。
科研团队为此研发出了一套高效的冷凝回收系统,将水分蒸发后重新收集并循环利用到土壤中。
具体来说,这项冷凝技术能够捕捉空气中的蒸发水汽,经过冷凝处理后再将这些水分返回温室内,持续为水稻提供水源。
依靠这个系统,水稻不仅在极其干旱的条件下存活,甚至还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周期。
有了水的保障,科研团队紧接着攻克的是光照问题。
沙漠中虽然阳光充足,但如何让植物利用这份天然资源是个难题。
沙漠温室采取了一种智能光照系统,在自然光的基础上,通过LED灯的补光为水稻提供适应不同生长期的光照配方。
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精准配比,在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整光照的强度和频率,尤其在开花期和灌浆期时增加红光照射,从而促进光合作用。
这些调控方式不仅加速了水稻的生长,还显著缩短了成熟周期,使得水稻从种植到成熟仅需75天,相比传统的120至150天周期缩短了将近一半。
得益于此,科研人员在沙漠中实现了水稻一年五茬的种植目标。
在这样独特的光热资源环境下,沙漠水稻还享有和田的自然地理优势:充足的日照、显著的昼夜温差以及成本低廉的土地。
沙漠地区的大量土地资源较少被人类开发,地价相对便宜,适合大规模的温室设施建设。
温室内还采取了多层垂直种植方式,利用空间的优势,在同一亩地上实现了相当于三亩的产量,创造出更高的单位面积生产效率。
由于环境控制良好,这里基本没有遭遇稻瘟病等常见病虫害,使得水稻能在无化学防治的条件下健康生长。
科研团队选用的是适合新疆环境的“新稻一号”品种,通过无土栽培技术在15天内完成育秧,水稻苗移植至立体栽培槽后,在精准控制的环境下仅需60天左右即可完成生长。
温室采用的全营养液栽培环境提供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从根际开始为水稻提供持续的肥力支撑。
营养供给的优化管理,再配合科学的氮肥使用,让水稻的生长周期大幅缩短,快速繁育技术因此成为水稻高产的支柱。
沙漠温室设施对土地、光照、温度的适应性极高,这意味着它能在新疆和田这样的地区发挥作用,还可以推广到其他气候条件相似的沙漠或干旱地区。
快速繁育技术的成功,让戈壁、阿拉伯沙漠等地实现水稻种植成为一种可行性选项,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水资源极其匮乏的沙漠,水稻的高效产出或将帮助人类在未来应对粮食短缺问题。
沙漠种稻背后反映出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不仅让水稻走进沙漠,也在全国各地的设施农业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四川天府新区建设的植物工厂采用了20层的立体栽培系统,这种超高空间利用率的种植方式让数十种作物从育苗到采收实现全自动化,不受自然气候的限制,常年产出稳定优质的蔬果。
这些植物工厂依靠“光配方”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设定特定光谱来调控作物的营养、风味和产量,彻底革新了农作物的培育方式。
设施农业还在广泛应用于乡村地区,北京平谷区的迷你植物工厂即是一例。
当地通过精准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和营养液释放,实现了小面积高效率的蔬菜种植模式,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施农业模式灵活易推广,能够帮助农村地区实现增产增收,将农业现代化推向更广阔的空间。
沙漠中成功种出水稻不仅仅是农业领域的一次创新,更象征着传统农业模式的重大转型。
水资源循环系统、快速繁育技术以及智能光照系统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飞跃,为未来可能的粮食生产模式开辟了新的路径。
沙漠种稻使人们看到了现代科技与智慧农业的巨大潜力:即便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也可以用现代科技创造出一片丰收的绿色粮仓。
未来,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进步与技术手段的日益成熟,沙漠种稻的模式将进一步推广,成为解决粮食危机的有力武器。
科技的不断创新,将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农业时代,让沙漠、荒地不再是“禁地”,而是我们下一个粮食安全的保障基地。
在曾经不可一世的沙漠上,水稻的丰收标志着智慧农业在全球粮食版图中的崛起,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希望和可能性。
参考资料:
央视网体育《沙漠里能种水稻?揭秘种菜黑科技》2024-11-9
天山网《我们的潮生活 现代“话”新疆丨绿电+科技,敢叫沙漠出水稻》202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