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陆平和哈军工院长刘居英的兄弟人生(1)

五色有翼 2024-05-11 07:09:18

陆莹(主笔)、刘智(资料及图片)

(这是一对亲兄弟的传奇故事,兄弟二人先后担任新中国两所重要大学的校长和院长,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本文原名《北大学子,兄弟人生》)

在北京西郊樱桃沟的密林中坐落着“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纪念亭西有一块刻有“保卫华北"四个大字的山石,记述着抗日战争爆发前北平爱国学生呼唤全民族抗日救亡的历史。如今,这里已经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6年7月,北平学联和民先队在樱桃沟组织爱国学生抗日救亡夏令营。北平学联常委、北京大学学生、中共党员卢荻(陆平)和清华大学学生、中共党员赵德尊共同刻下“保卫华北"石刻,表达民族大众的共同心声。

1975年5月,在经历一场浩劫之后,一对亲兄弟一一原北京大学校长陆平(原名刘志贤)和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刘居英(原名刘志诚),两个一二九运动时期的北大学子来到这里。兄弟俩默默矗立石旁,陆平用手轻轻拂去石上的草屑。

40年过去了,没有想到,家里的孩子们凭着他对石刻大小、所在方位的描述,两次到樱桃沟下溪踏勘寻觅,终于在元宝石旁的草丛中把这块山石找到,孩子们除去覆盖的青苔、淤泥,让这块当年由他和清华大学地下党员赵德尊一起凿刻的“保卫华北"石刻重见天日。

1974年8月,陆平女儿陆微(右一)、陆昀(左一)、刘居英女儿刘敏(中),按照陆平回忆找到那块巨石,去除杂草、青苔,用砂石勾画出字迹“保卫华北",石刻重现。

劫后余生的陆平和刘居英兄弟并肩坐在石刻旁,听着山林里风涛阵阵,身旁的溪流淙淙,仿佛又回到他们在北大一起读书、一起追求知识和真理,一起走上一二九运动和抗日救亡道路的青葱而激情的年代。从那时起,兄弟二人在风云际会的历史波澜中,三次共同携手的人生经历也浮现在眼前。

1975年5月,平反昭雪后的陆平(右)、刘居英(左)在北京樱桃沟保卫华北石刻前合影。

北大同窗同胞兄弟

陆平原名刘志贤、刘居英原名刘志诚,兄弟俩先后出生于 1914年和1917年,老家吉林省长春市新立城。兄弟俩都是父母的宝贝疙瘩,从小一铺炕睡着,一块儿滚草甸子,下河捞鱼,上树打鸟。哥哥性格内敛沉稳些,弟弟更外向灵动些,但家族闯关东人的不向命运低头的豪迈,都注入在他们的血液里。如果世道太平,两兄弟也许会像祖辈一样耕读传家,平淡安康的过日子,然而,日本入侵中国的大事变把兄弟俩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兄弟俩都毕业于长春市自强学校。毕业照,左陆平,右刘居英。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那天起,东北老家,家家要挂日本国旗,上课要唱日本国歌,学日本语。国民党对日本入侵奉行不抵抗政策,短短4个月,东北三省128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乡亲成为亡国奴,这让兄弟俩完全无法理解。陆平常常带着弟弟居英与要好的伙伴议论时局,寻求御敌报国的路。在省立第二师范就读时,陆平因为思想激进被学校开除。然而,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有进步思想的同学、老师。辍学中,他借居在书馆,自学课程,还阅读大量进步社科书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建立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思想犹如迷雾里照进的一缕阳光,他心潮澎湃,混沌的生活有了方向。1933年2月,陆平经金景介绍加入共青团,同月转党,任中共吉林团特支宣传委员、书记,化名刘蛰。而年仅14岁的刘居英受哥哥的影响,也追随着进步、革命的思想前行,4月,刘居英也加入了共青团。从此兄弟俩走上光明而不平坦的人生路。

就在兄弟俩分别加入党、团不久,1933年5月,中共吉林党、团特支在抗日宣传活动中暴露,陆平的入团入党介绍人金景被捕后叛变,陆平被出卖,党、团组织遭到破坏,日伪宪兵直奔学校抓人。得到消息的陆平寻道逃出,先找到下线党员兼团支部书记李树馨,让他将情况迅速通知所有下线人,并销毁党的文件、信件和书籍等,而后找到弟弟刘居英,告知原委,并决计去北平,他让刘居英赶紧回家销毁党的文件、信函等,以防敌人抄家抓人。

星夜,陆平带着中学老师李绍伊、卢乃庚给的30元盘缠离开长春,辗转大连、经天津奔赴北平。他离开长春的第二天,吉林省报刊登出通缉令,张贴了他的照片,悬赏缉拿共产党刘蛰(陆平)。日伪宪兵队抓人未果,又到学校把刘居英抓走,关押在宪兵队一顿毒打,刘居英吵嚷着“我是个孩子,什么也不知道!"父母则四处求人,总算把刘居英保了出来。

在北平,陆平茫然无处安身时遇到东北老乡、曾在北大读书的共产党员王乃天,得以接上组织关系,在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河北省革命互济会担任秘书,负责管理党的机要文件,救援狱中被捕同志,建立组织,发展会员。

转年春天时节,老同学张文海以商人装扮从北平回长春,告诉刘居英,哥哥陆平已平安到达北平,并应刘的要求,于当年夏天,安排一名由北平探亲回家的女学生杨瑞仙与刘居英假扮恋人,终于逃离了日伪统治下的长春。

刘居英安抵北平。

陆平、刘居英哥俩像逃出囚笼的飞鸟,他们靠老乡接济住在北新桥大成公寓。这年7月,陆平在几个同乡的鼓励和资助下报考北京大学,那时北大的录取比例是10:1,他化名卢荻参加考试,但对录取不敢抱幻想,张榜三天了,老乡说他被高分录取,他还将信将疑,半夜去看榜单,果然被北大文学院教育系录取。

陆平兴奋地搬入北大三院。北大浓郁的学术与求知氛围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听课,享受徜徉知识海洋的感受。

北京大学读书期间的卢荻(陆平)

哥哥上了北大,弟弟刘居英托关系去了免费食宿的东北大学预科班,准备报考东北大学。陆平激励弟弟也报考北京大学,他期盼哥俩一道在这所有进步思想传统、孕育知识文化的学校学习,那会是多么欣慰快意的事啊。那时的刘居英只有初中文化,没念过高中,哥哥的鼓励激起他内心的倔强。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潜心苦读,用一年时间补习了高中三年的数理化,最终分数合格,数学满分,被北大破格录取,成为理学院化学系学生。

18岁的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刘居英

兄弟同窗,哥俩一个住北大东宅,一个住北大西宅,天天见面欢欣无比。这一年,陆平21 岁,刘居英18岁。

两兄弟在北大同学中有一定影响,不仅因为学习好,哥哥对令人焦虑的时局时有见解和主张,同学们觉得鞭辟入里。他好文学,又是《世界日报》特约记者,日常拉得一手好二胡,会吹唢呐、踢足球、唱歌、演剧,总让人感到惊喜和可亲近;弟弟的进步思想鲜明,豪爽聪慧,意志坚定,奋发好学,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让人觉得可以信赖和托付。

1935年北大新生篮球队,前排左一吴若岩,中张統持,右一刘居英,后排左一关士聪。

兄弟同窗苦读,但美好时光有限。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在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纵容下,加紧进占华北。6月签署 “何梅协定",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到长城以南,日军进一步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计划12月9日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北平的街上时有日本浪人的身影,日本军机也偶尔从北平上空掠过。学校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北平大中学校抗日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陆平、刘居英兄弟的亡国之恨被再度点燃。

北大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

一二九运动前,北大的地下党组织遭到国民党毁灭性打击,数十名党员、一批进步学者或被捕或逃亡,到1935年11月,北大接上组织关系的地下党员仅3人,团员仅4人,当年11 月3日秘密恢复了党、团支部,刘居英担任团支部书记。1935 年1 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走上街头,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陆平、刘居英奋勇投身到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中,成为运动的先锋、骨干。12月9日那天,刘居英用临时撕开的床单写上“北京大学"四个字,用竹竿挑起,带着先期汇集的百来人率先冲入游行队伍,而北大继续出动的几百人随之涌入游行队伍。

一二九运动北大示威游行队伍

一二九运动期间,已经是中共地下党员的陆平连续三届当选北大学生会执委,分管宣传,并代表北大参加北平学联担任常委,负责组织工作,成为运动的组织者,参加了从1935 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到“七七事变"前的北平爱国学生示威游行、罢课复课、南下后援、绥远前线慰问、开展时局讨论、落实团结抗战统一战线政策、反对伪学联、举办夏令营军训等活动的决策和组织工作。他也曾代表北平学联在国民党举办的汪精卫、傅作义和三万军民参加的“绥远阵亡军民追悼大会"上宣读北平学联、全国民先的祭文;参加北平学联组织的献旗团,在国民党第五届三中全会中申明北平学生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团结抗战的请求。

1937年2月,北平学联组织“献旗团"前往南京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请愿。旗帜左侧戴眼镜站立者为陆平(卢荻),第二排左侧第一人为献旗团团长、清华大学黄绍湘。

刘居英是北大学生会的纠察队队长,北平南下学生宣传团第一团的中队长,成为第一批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在1936年2月首批转党,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6年1月,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第一团一中队(北大),前排右一张毓峋,右二唐尊准,右三张毓琦。后排右三王季青,右四何绍仪,右六刘居英。

在12月16日示威游行中,陆平走在北大引领的第三大队第二中队前列,并与其他同学冲出队伍与军警抢夺水龙;而魁梧英俊的纠察队长刘居英穿梭在北大引领的3000余人的队伍之间,保持第三大队在军警水龙阻击下的衔接和完整,勇猛向前。

在南下宣传团,他总是率先做最危险、最艰苦的工作,关照队里体弱的同学。3月31日的示威游行,他又是抬棺者之一。这个英勇无畏的同学让人印象深刻,也因为如此,刘居英面临被捕危险。1936年6月,中共北方局以特派员身份将刘居英派往豫西做恢复党组织,组织秘密武装的工作。他提前告别了北大,化名居英前往河南大学以体育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在闵乡、灵宝、卢氏、陕西华县一带做恢复和发展党的工作。

陆平心中无比牵挂。刘居英因任务有时偶尔经过北平,会秘密到北大找哥哥,在陆平(卢荻)东宅宿舍打尖休整,哥俩去沙滩小铺赊账吃几个夹肉火烧,叙叙别后经历。兄弟俩为自己的信仰追求骄傲,也为民族危亡之际的担当而备受鼓舞。

1936年北京大学教育系进步学生与因支持学生抗日爱国被北京大学解聘赴广西大学任教的进步教授尚仲衣(1937年入党,1939年卒)合影。后排:尚仲衣左二,陆平(卢荻)左三,宋尔廉左四。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兄弟同窗、同寝、共同成长化为珍贵的过往。8月,撤离北平后在济南做平津流亡学生宣传和转运接济工作的陆平,奉命从山东启程去太原,到全国民先总队部做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推进动员组织武装抗日工作,他将化名卢荻改为陆平;也在这个8月,刘居英在太原受命赴山东,到中共山东省委报到,执行组织抗日武装游击队的任务。兄弟俩相向而行,在兵荒马乱的济南匆匆见面,互道珍重,匆匆而别。

这一别长达12年,他们各自在硝烟中浴血抗战,走着艰险无畏的救国、救民之路,彼此不知生死。

这一年,陆平23岁,刘居英20岁。

1938年,时任全国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部长的陆平(右二)与西北民先队冬令营代表于小山(左二、于今)、张露萍(左四、时名余硕清、黎琳,后牺牲)等在陕西三原猫儿庵合影。

(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