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年,史上评分最高的纪录片神作又杀回来了。
《地球脉动》第三季,BBC出品,评分9.8。
这三个关键词,足以让人把它加入“年度必看”的序列。
一直以来,《地球脉动》系列被公认为纪录片界的“超级大片”。
从草原到高原,从原始森林到大海深处,《地球脉动》斥巨资拍遍了地球的各个角落。
前两季,在很多人心里是近乎满分的存在,也留下了很多“名场面”。
比如第一季上千万只幽灵蚊聚集在湖上交配时形成的巨型烟柱;
还有第二季火遍全网的“海鬣蜥幼崽大战游蛇”。
到第三季,摄制组动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给观众带来更为丝滑的视觉震撼。
总共8集的体量,却是摄制组花费5年多时间,跑遍43个国家和地区的成果。
各种刁钻奇特的无死角拍摄,也让不少网友发出惊呼:
但《地球脉动》费尽心思,显然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的猎奇心。
在让观众感到震撼的同时,也抛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在当今这个“人本位”所主导的世界,动物如何适应与人为邻的生活?
▲尼泊尔的某处城镇,犀牛悠闲走过熙熙攘攘的人群
今天皮哥就和大家聊聊这部新鲜出炉的纪录片神作,以及拍摄幕后的种种故事。
01
“为母则刚”的狒狒和珍珠章鱼
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眼里,动物只是一种没有办法思考的机器。
它们的行为并不具备情感,而是自然而然的机器反应。
▲亚马逊雨林,角蝉妈妈一脚踢飞捕食幼虫的蚂蚁
但这种观点并不具有科学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地球脉动》正是用真实的动物故事,证明人类拥有的许多感情,在动物世界同样存在。
▲雄性非洲水雏正在教授孩子们生存的本领
最典型的莫过于父母之爱。
对于我们而言,父母之爱是普天下最深沉的情感,对于动物来说也是如此。
在纳米比亚的豚尾狒狒家族,这只母狒狒由于极度缺水,已经没有奶水可以喂养孩子。
好不容易发现一个水坑,还得按照家族成员的等级高低排队喝水。
处于底层的母狒狒排在队伍末尾,很有可能还没轮到这娘俩,水就喝光了。
母狒狒思虑再三,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插队。
打乱等级顺序插队,会遭到管理者的严厉惩罚,甚至有可能送命。
但为了孩子,它必须豁出去拼一把。
面对管理者的撕咬驱赶,母狒狒也龇牙咧嘴迎上去,几个回合下来竟然把对方吓得仓皇逃跑。
母亲的身份,激发了它从未爆发出的战斗力。
“为母则刚”这四个字,同样适用于生活在深海的珍珠章鱼。
即便背靠火山水温适宜,但是想要孵化宝宝仍然需要长达两年时间。
这两年时间,身为母亲的珍珠章鱼不会再出去觅食,而是一心照顾宝宝。
为孩子清洁,喷水补充氧气,章鱼母亲要一直忙乎到孩子破卵而出。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耗尽全部精力的母亲也将迎来死亡。
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中,周迅饰演的景岚让人看到母爱的伟大与疯狂并存。
尽管儿子背负杀人嫌疑,身为母亲的她仍要拼尽全力护他安全。
得知老金把儿子抛尸大海后,景岚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踩着油门一次又一次撞向老金。
就像景岚说的,她就是一只母狼,如果谁伤害她的儿子,是要见血的。
也许在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上,动物永远无法企及人类;
但二者不顾一切保护孩子的本能,又是如此相近。
就像《地球脉动》的制片人之一乔尼·基林说的,
“动物和人类有着一样的情感,揭示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02
团队,骗术,杂色狼、海狗、雨丽鱼的各种“骚操作”
动物世界里,母亲对于子女的情感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但这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很多行为方式上,动物也表现出与人类的高度相似性。
▲非洲,猎豹从15米高的树上直接跳下捕食
就像当代人类最讲究的团队精神,在很多动物群体中也有体现。
非洲的杂色狼,最擅长的就是团体战。
面对体型比它们更庞大的驴羚,这群杂色狼制定了非常明确的围剿战略。
追捕,引诱,包抄,最后将落单的驴羚团团围住一举拿下。
但最经典的团队合作案例,来自这群南非海狗们。
面对顶级捕食者大白鲨,缺乏战斗能力的海狗已经被逼到了绝境。
海狗们只能紧贴着崖壁躲避攻击,在大白鲨眼里,这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意想不到的是,无路可退的海狗们竟然组织起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几十只海狗集结在一起,转过身朝着大白鲨冲了过去。
越来越多的海狗加入这支队伍,它们利用集团优势逼迫大白鲨一点点后退,直到将其“驱逐出境”。
这场集体作战堪称全片的高燃场面,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和人类一样,海狗们也懂得“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总好过束手就擒。
动物世界里既有团队协作的勇士,也不乏骗术高超的大师。
比如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大斑躄鱼,在它头上有一根长长的“钓竿”。
在钓竿的末端,是一个酷似小虾形状的诱饵。
它只需要伸出这根钓竿,轻轻挥舞,自然会有猎物“愿者上钩”。
还有生活在非洲的利氏雨丽鱼,装死是它们最拿手的把戏。
必要时,它们甚至可以暂时停止呼吸,等待放松警惕的猎物靠近。
在人们认知中“只有七秒记忆”的鱼竟然拥有这种智慧,连科学家也很难解释其中道理。
除了以上几位,几乎每种动物都拥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印度尼西亚地区的射水鱼,是方圆百里有名的狙击手。
它能用吐出的水柱精准击中树叶上的虫子,等虫子掉到水里后一口吞食。
就像人类不是天生就会开枪,射水鱼的狙击能力也需要经过勤奋学习。
需要的水量,与猎物的距离,甚至是水面折射造成的位置变形,都要被考虑进去。
会进攻,也得懂防守和“孙子兵法”,才是自然界的生存之道。
北美沿岸的冷水海域,这条出生不久的虎鲨正在学习捕猎,同时又要小心成为他人的猎物。
百密总有一疏,贴地前行的小虎鲨还是被隐藏在沙地中的扁鲨一口吞掉。
但几秒钟后,小虎鲨竟然又被吐了出来。
原来虎鲨身上长了一种硬刺,任凭对方牙再硬胃再铁,也难以吞咽。
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像这样的秘密武器简直是“开挂”的救命法宝。
还记得2006年真人秀《荒野求生》开播后,贝爷的极限生存技巧刷新无数人的认知。
从大象粪便里提取水源,用蛇皮做导管喝尿,模仿刺豚鼠的叫声吸引猎物,每一项技能都足够硬核。
连处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想在大自然生存都如此艰难,更何况以自然为家的动物。
在大自然面前,永远不要低估动物的智慧和能量。
03
被毁掉“神性”的动物们
在远古时代,动物是沟通天地的“神物”,被人类作为拥有非凡力量的神兽崇拜。
▲飞鱼在海面上优雅翱翔
但时至今日,动物的神性早已被人类弃之脑后,它们早已成为人类活动的牺牲品。
比如随着气候变暖,生活在雷恩岛的绿海龟将要面临灭顶之灾。
因为温度越高,越容易孵化出雌海龟。
长此以往,只有雌性却没有雄性出生,绿海龟就无法进行繁衍。
不仅是气温升高,海平面也在不断升高,淹没了很多绿海龟的洞穴。
那些还未孵化的绿海龟,就这样被淹死在潮水中。
诸如此类的悲剧并不罕见。
据统计,人类每年都会往海里排放1000多万吨废品,其中最要命的是废弃的渔网。
每年大概有50万只海洋动物,被这些渔网缠住而丧命。
还有因为气候变暖,风暴变得更加频繁猛烈。
这让处于季风中心地带的火烈鸟繁殖地一再遭受致命打击。
风暴会将它们的巢穴毁于一旦,许多刚刚出生的幼鸟因此丧命。
作为始作俑者的人类,已经开始想办法补救。
比如针对绿海龟,工作人员专门从数百公里外的澳大利亚运来机器和沙土,扩大海龟的筑巢面积。
他们还会将刚孵化出的小海龟送到岸边,等待它们长大后再回来筑巢生产。
还有大西洋的南露脊鲸,一度因乱捕滥杀濒临灭绝。
随着商业捕杀被禁止,南露脊鲸得到保护,如今已经恢复到1万多头。
被困在灌溉水渠的印河豚,会由当地的专业救援队专车运送到广阔的水域。
一个月的时间,救护人员救回了近30只印河豚的生命。
虽然能做的有限,但更多人的加入,使得动物的处境在一点点变好。
就像《地球脉动》的制片人迈克尔·冈顿说的,
“只要我们做出改变,就可以看到自然界超凡的自愈能力。”
04
该出手时,就出手
拍到第三季,《地球脉动》越来越强调人的存在。
就连藏在幕后的摄影师,也常常进入动物的故事主线。
一般来讲,自然类纪录片的摄影师只能观察拍摄,不能干涉到动物的生活。
▲摄影师潜入海中进行拍摄
但对于一些动物的遭遇,《地球脉动》的摄影师却频频打破惯例。
比如刚生产完的雌海龟,在爬回大海的途中精疲力竭无法前行。
摄制组和工作人员随即进行救援,用人力的方式帮助海龟脱离险境。
遇到被废弃渔网缠住的红海龟,摄影师出手剪断渔网,将它们放回大海。
一趟拍摄下来,摄制组救下了8只海龟。
还有因为吃鱼被困在渔网的小海狮,渔网外是束手无策的海狮母亲。
摄影师直接跳到海里,扒着渔网把小海狮放出,让它们母子团聚。
母子俩离开时,转过头冲着摄影机叫了一声,似乎在和摄影师道谢。
在《地球脉动》的摄影师看来,自己的行为并无不妥。
“如果是鲨鱼要吃一只海龟,我们不会阻止,这是自然行为;
但是你看到一只海龟被困在废弃的渔具中,我们可以帮助它。”
他们的行为与其说干涉,不如说是一种让人感到温暖的立场和态度。
摄制组的频频出手也让观众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动物与人类的生活竟然有那么多的交叉。
其实已经有不少动物开始学着与人类共处。
比如生活在巴厘岛寺庙的猴子,已经学会和人类”做生意“。
它们先把游客的手机、钱包、证件等抢走,然后再让游客拿食物交换。
精明的南美海狮会在渔民撒网捕鱼时坐享其成,跳进渔网内尽情享用。
但也有一些海狮因为来不及跳出渔网,会被困在其中直到被溺死。
可以看到,走近人类生活的动物们,还在为这种新奇生活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地球脉动》第三季中,有这么一句话让皮哥印象深刻:
哪怕一种关键物种的灭绝,都很有可能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非洲骷髅海岸,在海岸边寻觅猎物的狮子姐妹
就像本片的片名,地球脉动依靠的不仅是人类,而是万物共同的生命脉动。
《地球脉动》与其说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不如说在向全人类发出警报:
我们不只是自然世界的“看客”,而是与其他物种命运相连的关键一环。
给予它们生存空间,就是给予人类自身更长久的未来。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