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0年,一对农村夫妻挑着柴火,从圆明园的大水法跟前走过。
若非一旁东倒西歪的断壁残垣为证,谁又能料想到,这荒凉之地竟是圆明园遗址,满清皇族骄奢淫逸的乐园。
八国联军的一把火,将圆明园化为灰烬。而周围的村民,对家国仇恨似乎早已抛诸脑后,纷纷涌入废墟之中寻宝捡漏,据说有人在大水法捡到了大金条,还有村民将坍塌的建筑石料运回家,筑起了猪圈。
数十年下来,圆明园废墟上,早已变成了一片片农田菜地,唯有那些散落的石块,默默地躺在原地,无声地诉说着圆明园往昔的辉煌。
清政府的面子工程1722年,68岁的康熙把北京城外西北方向一处风光秀丽的园林,送给了他的四儿子胤禛,并赐名“圆明园”。
胤禛在“九子夺嫡”大获全胜后,荣登大宝,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五位皇帝——雍正帝。
然而,民间关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争议不断。雍正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雍正三年,他不惜将康熙帝赐予的圆明园扩建至原来的五倍规模,以此昭告天下,他才是康熙帝最为器重的皇子,其皇位乃天命所归。
不过,在雍正期间,圆明园的主要作用除了皇室度假以外,大部分时候都用于接待外宾使臣,彰显大清国力的用途。
皇位传到乾隆的时候,他和雍正康熙的工作态度完全不同,康熙创下了大清广阔的版图,雍正勤勉持家,使得国库充盈。
因此,乾隆可以说,光是吃他爹和爷爷的老本,就可以轻松把皇帝这份工作干好。这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皇帝,在刚刚即位的第一年,便大肆扩修圆明园。
期间,圆明园新增了不少建筑组群,尤其是规模庞大的长春园和绮春园,和圆明园一起,被后世称为“圆明园三园”。
同时,在长春园的北边,在郎世宁等人的建议下,建造了中西合璧的西洋楼景区。此时的圆明园的奢华程度,几乎达到了中国社会的顶级规模,成为了清朝政府最为骄傲的“面子工程”。
错过的工业革命殊不知,乾隆正在忙着扩建圆明园时,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悄然崛起。
1733年,一个叫凯伊的英国人发明了“飞梭”,使得英国的纺织工业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这让人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于是大批英国人醉心于工业设备研发之中。随后,蒸汽轮船和火车这些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先驱也相继诞生。
而清朝贵族仍旧活在“固步自封”之中,心中仍抱持着“万国来朝”的虚假盛世。
殊不知,一个拼命炫奢华,一个拼命搞研发,最终,贪婪于中国金银珠宝的八国联军,一路从中国最南边打到了北京城。
八国联军之所以一路北上如此顺利,这离不开那些为英法联军带路,扶梯子、挑武器的中国人。
想来也能理解,对于当时的底层百姓而言,清朝政府只是一个管理者,而非代表国家。
再加上清朝贵族沉溺于声色犬马,对百姓的剥削日益加重,导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人民对于这些发放薪饷的“外来敌人”自然少了些敌意。
辉煌陨落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来到圆明园,他们的士兵就像土匪一般,大肆破坏搬运圆明园里面的财宝。
直到10月18日,他们把能搬的都搬完之后,英国人又谎称清政府把英法两国的俘虏囚禁在了圆明园,要求他们释放人质。
可是对于这莫须有的罪名,清政府上哪里找人质出来放了?最后英法联军为了销毁他们掠夺宝物的罪证,一把火把圆明园烧了。
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直到辉煌了一百多年的圆明园最后化为一片废墟,标志着大清国运从此衰败。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废墟才重新得到了重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圆明园遗址上,修建出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圆明园公园。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圆明园
2、 新京报:从荒园到公园,保护“被烧毁”的圆明园
3、 新京报:圆明园20载修复史:皇家园林曾一度沦为农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