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欣欣向荣的大明帝国,心里是高兴的。战争的创伤慢慢修复,农民安居乐业,百业兴盛,民生得以恢复,国库充盈,边疆安稳。为了大明的安稳,自己倾注心血又建立的一套制度、体系,奋斗了一生的目标,实现了。
回想自己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尸山血海、生死地狱走出来的朱元璋,也仍然抑制不住心里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路啊,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一、凄惨的青少年时期元朝,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夜晚,濠州钟离县,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又生下一个男孩,这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了。
朱五四并没有像一个父亲为了刚出生的孩子那样感到高兴,他和妻子陈氏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们。
作为农民,朱五四能获取的养家的方式只有两个。农民嘛,首先是种地,这是元朝当时绝大部分百姓生存最依赖的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第二能,朱五四会做豆腐,靠着卖点豆腐,补贴家用。为了讨生活,朱五四和陈氏日夜不休的在地里干活,大点的孩子也要帮忙,就是这样一刻不停的干,一年到头,能温饱就算不错了。
一个月后,朱五四给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取名:朱重八。不像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取名,要花钱算命打卦,元朝人的名字很简单,就是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父母年龄相加。没什么讲究,一个代号而已,那个时代,人,比狗强不了多少!
谁都没有想到,朱重八,却成了后来那个灭掉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历史书里,大凡开国皇帝,出生的时候都会有异象,比如狂风暴雨啊,母亲遇到大蟒蛇啊,满屋子香气啊,院子里冒红光啊....等等,反正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人不是凡人!《明实录》记载,朱重八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地,邻居还以为老朱家失火了呢。
不管历史书里写的朱重八出生时有多么不同凡响。朱重八凄惨的童年、少年,只有他自己才体会得到。
虽然家里很穷,但靠着一家人一年不停歇的干,朱重八饥一顿饱一顿的,家里有疼爱的爹娘,有陪伴的哥哥,还算过得下去。就这样一年年的熬过来了。
但对于元帝国来说,确是一年比一年难。
这个由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王朝,越来越腐败,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不断对自己治下的百姓增加赋税,种土地要交税,经商要交税,打官司、走路、坐船等等,统统交税,甚至过节也要交税。不干事在家坐着总行吧,不行,平白无故的也要交税。就问你服不服?
天怒人怨!
1344年,上天也受不了元朝了,据说黄河里挖出来一个一只眼的石人,上书大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不仅有人要造反,上天也早已为元朝安排了埋葬的人----朱重八。
显然,朱重八还不知道自己的使命,还在为着自己家面临的灭顶之灾彷徨无助。
二、活下去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至死也不会忘记这一年。
北边,黄河泛滥,山东河南被淹,几十万百姓流离失所,饿殍满地。
南边,淮河沿岸旱灾叠加瘟疫爆发,人,一茬接一茬的死去。
厄运也很快降临到老朱家。
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老朱家接连死了四口人。
并不单单他朱家,当地死的人不计其数,十室九空,人间地狱。
朱元璋流干了眼泪,他不明白,自己家只是想有口饭吃,能活着就行。然而,这样卑微的诉求也是奢望。
哭完了,朱元璋还面临着问题:如何埋葬自己的父母。棺材、寿衣这些先不提了,就是埋人的地方都找不到,村里的地都是地主刘德家的,刘德是个刻薄、无德的烂人,是不会让别人随便在自己的地里埋死人的。
拉着用破席子卷着的父母尸身,朱元璋到处求人,最终,好心人给了他一块地,总算将父母安葬了。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在后来重新安置皇陵碑时,动情的说:‘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回忆这段日子,朱皇帝依然难掩心中苦楚。
从接二连三面对死亡的痛苦,到对导致死亡原因的疑问,朱重八心里生出的是愤怒,怒这个无道的朝廷、黑暗吃人的世界。痛苦、悲伤、愤怒过后,朱重八变得冷酷,冷酷的心里装着的只有两个字---复仇!
打碎这个黑暗的朝廷,让老百姓能吃上饭,燎原的火种已经悄悄种下,冲天大火即将燃烧。
从痛苦、脆弱到冷静、坚强,朱重八的心灵已经得到淬炼。
当然,首先还是要活下去。朱重八思来想去,最终选择当和尚。
三、反他娘的朱重八当和尚的寺庙叫皇觉寺。不要以为当和尚很简单,念念经,做做日课,打扫打扫卫生就可以了,那是现代在网络上看到的和尚。朱重八当的和尚如同给地主家做长工,和给地主干活没有差别。寺庙也有很多地产,租给穷人种,然后收租。朱重八在寺庙里干的就是清洁、收拾仓库、种地、砍柴等等,然后才能有口饭吃。
能吃上饭,也行,苦点累点能受得了。
但是,随着灾情加重,寺庙也养不起那么多人了。寺庙规定,所有的和尚到要去化缘。和尚去要饭,称为化缘。本质和乞丐要饭没有区别。
正是化缘这个事情,让朱重八获得了另一项能力,那就是察言观色、了解社会规则以及风土人情。
朱重八一边应对化缘时的白眼叫骂,一边观察淮西地区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了解到社会对于当时元朝黑暗统治的态度,更结识了不少英雄豪杰。
在这番游历的过程中,踏入社会的朱重八,逐渐走向成熟。从懵懂的青少年,蜕变成成熟、坚韧、会思考的成年人了。
困难让人痛苦,但也最磨练人,让人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元至正十一年,黄河挖出一只眼的石人,挑动大家的心绪。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老把戏了,造反之前都得有点仪式嘛,扯虎皮做大旗,上天江夏的旨意,能壮人胆气,迷惑愚昧的人。果然,几天后,韩山童、刘福通起义,反抗元朝的情绪转化为实际行动了。短短一年时间,元帝国内发生了几十起造反、暴动,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但天下已经看到了元朝的腐朽不堪,看到了元朝再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样肆意的压迫百姓了。
面对各地的造反、暴动,元帝国肯定是疯狂、残忍的镇压,抓到就直接处死。
朱重八在寺庙里也并没法过安稳的日子,因为元朝的这些兵们,为了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会抓无辜百姓,砍掉人头冒充造反的人,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朱重八也面临这个被冒抓、砍头的风险。
说来讽刺,是元朝的这些人亲手把埋葬自己的人推向了灭亡自己的战场。
在朱重八每天提心吊胆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信,是儿时好友汤和写给自己的 ,劝他来参加义军。
朱重八看着这封信,陷入两难境地。反吧,造反可不是闹着玩的,是要流血、掉脑袋的;不反吧,谁知道能活到哪天!?
于是,朱重八找到一个人,叫周德兴,想讨个主意,周德兴建议他算一卦。算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则不妨。逃或者呆着都不好,去造反闯一把,反而可能没事儿。(恩,要说这个卦算的还是挺准的。)
朱重八依然不能决定。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事,促使他做出最终的决定。
朱重八听到风声,寺庙里有人知道他收到了汤和劝他造反的信,要去告发他。
没得选了!
那就:反他娘的!!!
朱重八不会想到,自己开启了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元朝的统治者们也不会知道,埋葬他们的人,已经踏上了自己的征途!
四、征途开始元至正十二年,濠州城。朱重八在这里加入义军,成为城里的主帅郭子兴的亲兵。他也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朱元璋。朱者诛也,璋为玉制锐器,元就不用说了。诛灭元朝的锐器!
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无法阻挡。
在军队里,朱元璋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与天赋。他不但作战勇敢,处事冷静,而且善于思考,谋虑长远。缴获的战利品或者得到的赏赐,都分给手下的人,因此,朱元璋在部队里升职很快。
在这里,朱元璋还娶了老婆,是郭子兴的干女儿--马姑娘。很多人都知道,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皇后,确实,男人要成大事儿,背后有个好女人,很重要。
然而,郭子兴却越来越讨厌朱元璋。或许是他意识到了,朱元璋不是他能驾驭的人物。因此,为了除掉朱元璋,郭子兴安排他去攻克定远。当时的定远城防坚固,去就是送死,但朱元璋却抓住机会攻克了定远。更重要的是,攻克定远后,他来到了自己的家乡钟离,在这里有老乡投奔他,一传十十传百,总共约有约七百的老乡来找他,朱元璋有了自己的班底。在这里,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前途在哪里。
回到濠州,朱元璋向郭子兴提出辞行,郭子兴巴不得他离开。离开前,朱元璋挑选了二十四个人带走,听听他们的名字,你就知道,什么叫慧眼识人,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能成功。他们是:徐达、汤和、周德兴....,他们后来都成了大明朝的高级干部。
朱元璋带着自己的团队回到定远,下一步他的目标是滁州,定远太小了。在攻击滁州的过程中,一个书生来到军营,这个人给朱元璋指明了方向,成为他最重要的谋臣,他的名字叫:李善长!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顺利夺取滁州后,朱元璋看着自己的部队、自己的城池,他不再是那个要饭的和尚了,精兵如雨,强将如云,谋臣武将,剑指天下!
既然目标是天下,那么滁州也还是太小了。朱元璋将目光锁定到:集庆(今南京)。南京被认为是聚集了王气的地方,王气虚无缥缈,但南京确实是个好地方。前有长江,后有钟山,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神龙盘伏,石头山临江而立,好似猛虎占据,所谓:龙盘虎踞。
就是集庆!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朱元璋开始攻击集庆,元朝守城部队拼死抵抗,战斗中,郭天叙(郭子兴儿子)、张天佑先后战死,朱元璋顺理成章成为元帅。
第二年,朱元璋兵分三路,再次发起攻击,这次占领了集庆,改名为应天。
从凤阳到濠州,从濠州到滁州,从滁州到和州,从和州到应天,真正的霸业,开始了!
五、扫平群雄居家过日子,讲究远亲不如近邻。但在逐鹿中原的霸业过程中,有的只是---你死我活。伟大的教员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会那么温良恭俭让!
朱元璋占领集庆后,有两个邻居。这两个邻居哪一个都不是吃素的,很难对付。
南边的是:张士诚,1321年出生,私盐贩子。盐,作为封建时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从来都是政府垄断专营的(另一个是铁)。张士诚敢于贩卖私盐,和官府对着干,一看就知道是个狠角色,说他不怕死应该没错。
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反元,手底下都是原来一起干走私的私盐贩子,好勇斗狠,很有战斗力。起兵后,张士诚率领部下很快攻占泰州、兴华等地,并在高邮建都称王,号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
元朝对于称王的人肯定是往死里干,张士诚的高邮差点就被攻破,但因为元朝内部矛盾,在最后关头撤兵,成就了张士诚的一方霸业。之后张士诚迅速占领江苏、浙江等富饶地区,虽然占地不广,却是富得流油。
之后,张士诚变成了一个不思进取的人,守着这一亩三分地,再也不用像当年贩私盐时那样提着脑袋讨生活了。有了宫殿,有了女人,有了美酒,想吃啥吃啥,日子过得美啊!
朱元璋对于张士诚有个很精确的评价:器小。
再说西边的邻居,陈友谅。这个人最让朱元璋头疼,甚至害怕、恐惧。此人是真正的枭雄。
陈友谅,1320年生人(比朱元璋大8岁),原来是个渔民,沔阳人(今湖北仙桃)。后来干过文书工作,湖北人徐寿辉起义时,部队路过沔阳,陈友谅参加了他的部队,很快得到徐寿辉和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陈友谅读过一些书,又在底层摸爬滚打很多年,吃过亏、见过黑暗,相信“权力才是王道”的乱世丛林法则,从不信什么礼义廉耻、忠信节义。脸很厚,心很黑。
丞相倪文俊想要暗杀徐寿辉并取而代之,后来被发现逃到陈友谅的老巢:黄州。本因为自己很信任的陈友谅会帮助他,结果呢,陈友谅反手就把倪文俊的人头送到徐寿辉的案前,换来徐寿辉的加官进爵。
要说陈友谅多么忠于徐寿辉,那也是太天真。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不仅挟持徐寿辉来攻击朱元璋,在采石城的一座庙里,陈友谅不顾徐寿辉 苦苦哀求,让手下捶烂了徐寿辉的脑袋,取而代之。
至正二十年六月十六,陈友谅登基称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真够无耻啊,杀了领导抢来君位,还敢称“义”)。
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评价是:志骄。
面对两个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朱元璋并没有像评书中说的那样,灭了这个灭那个,那是老百姓喜欢听的,但那是故事,而已。
朱元璋还是想先维持和平状态,自己再壮大一些,有能力了再和他们斗。但陈友谅不这么想,他邀请张士诚一同攻击朱元璋,南北夹击,胜利后平分其地。
面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南北夹击,分析了自己的实力,显然朱元璋明白自己是不可能两线作战的。那么先打谁呢?在这个问题上,朱元璋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战略眼光和看人的能力。
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不是组织起一批人来完成一件事,那固然重要,但那只是“领导”这两个字中“领”的范畴,更重要的是能给自己手下的人指明方向,也就是“导”的作用,领着手下的人,向着自己指导的方向前进,并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领导。
无疑,朱元璋是成功的领导。
他分析,虽然张士诚的部队好打,进攻性不强,但如果优先进攻张士诚,志骄的陈友谅一定不会放过机会,他会倾国而来,与张士诚共同绞杀朱元璋。相反,如果先进攻陈友谅,器小的张士诚可能会坐视不理或者行动缓慢。因此,需要先干趴下陈友谅。
事实证明,朱元璋是正确的。
陈友谅最厉害的部队就是他的水军,可以说他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军。陈友谅的战船非常可怕,高数丈,上下竟然能有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下层只管划船,上下层相隔。这样设计出来的怪物,目的就是为了作战: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的人不会因为害怕逃命,还能保持动力。更为夸张的是,陈友谅还为每条船外面包裹上铁皮,不夸张的说,这应该是那个时代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了。
敌人固然强大,既然选择了战斗,害怕是没有用的。
从几个人的小队伍,奋斗到今天有这么多的部队,朱元璋明白,害怕,只会让自己丧失掉眼前的一切,再次回....,不,回不到从前的,要么赢,要么只能死!
那么就决一死战吧!!!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地点在鄱阳湖。针对陈友谅的巨型战舰不灵活的特点,朱元璋选择用小舰艇组团冲击的方案应对,这场战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型水战,据说整个鄱阳湖杀声震天,夜晚如同白昼一样被照亮,具体战斗的残酷与血腥,我们有时间再聊。最终,陈友谅在自己的指挥舰上被一箭贯穿脑袋,朱元璋取得最终的胜利。
看着眼前的敌人被消灭,朱元璋并没有多高兴,回想起战斗过程的惊险,他也只能感叹:命运这个东西是存在的。要不是常遇春舍命相救,陈友谅部下张定边直捣黄龙、取他首级的方案说不定就实现了。现在想来,后背还直冒冷汗。
消灭掉了陈友谅,张士诚就不足为惧了。
面对眼前的一片大好形势,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五年,经过周密准备,朱元璋发兵进攻张士诚。
只用八个月时间,就占领张士诚的地盘江苏大部如徐州、泰州等,甚至占领张士诚的国都高邮。
在这次战争中,张士诚表现的倒像个王者的样子,朱元璋用了一年多才攻克他的老巢平江,张士诚也很有骨气,宁死不降。朱元璋只好成全他,砍掉他的脑袋,并将他烧成灰。
好了,终于将眼前最大的两个障碍扫除了。
下面,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自己的仇人----元朝。
复仇之战,开启!!!
六、建明灭元元朝,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从兴起到制霸天下,蒙古人横扫欧亚,1206年,铁木真统一漠北,达到全盛。在统治了中原一百三十多年后,元朝的腐败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王朝的末日也在一天天到来。
朱元璋正是那个将它彻底埋葬的人!带着仇恨,携着胜者的威压,那个男人一步步走来!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吴王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向北,北伐!
此时元朝的元顺帝手下能打的只有一个人,叫: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看过金庸《倚天屠龙记》的读者知道,里面的女主角是元朝的绍敏郡主----赵敏,他的哥哥就是这个王保保。(为啥兄妹俩,一个姓赵,一个姓王?蒙古人说:我愿意,你管得着吗?)
王保保的军事才能是很高的,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虽然衰落,他们的战斗力一点都不弱,骑兵依然纵横天下。
可惜,他碰到的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名将:徐达。
徐达对付蒙古骑兵的招数很简单:骑兵对攻骑兵。这个看似简单的战术,却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积累与等待。蒙古人骑在马上横扫欧亚、蹂躏中原时,中原的人们也在不断琢磨如何对付他们,在学习蒙古人的过程中最终战胜了他们。徐达无疑是这些人中优秀的代表。
就在徐达、常遇春北伐远征的时候,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在大批臣僚的反复劝进下,朱元璋“无奈的”登上了龙椅,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
放牛娃、和尚、乞丐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匍匐跪拜的文武百官,想起饥饿而死的父母、哥哥,回忆从尸山血海中一步步走来的艰辛,百感交集。
最开始造反,也只是为了活命、为了挣口饭吃,谁能想到,自己竟然走了这么远?
都过去了,未来还有更艰难的任务等着他呢!
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与王保保在太原城下展开决战,利用夜间偷袭的计策,突袭破掉王保保十万骑兵,一战荡平元朝最后的兵力。
之后,他们一鼓作气,马不停蹄的展开追击,元顺帝仓皇从元上都逃窜至应昌。
对于朱元璋来说,敌人跑了是不行的,必须完全消灭才能放心。
洪武三年,朱元璋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军事行动: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四路大军,同时出发。
必须将元朝残余势力彻底消灭。
战争的结果很显然。
王保保最后的部队完全被徐达部击溃,带着老婆孩子越过黄河,逃往和林。
李文忠部则击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剌,到达元顺帝老巢应昌,此时元顺帝已经在恐惧、忧虑中死去,李文忠俘虏了城里的王公贵族、元顺帝的老婆还有一个孙子。唯一逃跑的是元顺帝的儿子(元和帝)。
事情还没有结束。
作为一个统治了百多年的帝国,死而不僵。两年后,王保保、元和帝从龟缩的地方又露出头来,占领了吉林、甘肃、宁夏等广大北部地区。
死灰复燃?在朱元璋这里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这一次拟定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远征沙漠的计划。将他手上几乎所有的名将全部派了出去:徐达、李文忠、冯胜、蓝玉、傅友德....,召集了十五万大军,苟延残喘的元朝,接受雷霆一击吧!
最后这次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将领是傅友德。傅友德的几万军队在北元如入无人之境,打出了七战七胜的杰出战绩,缴获的战利品实在太多,拉都拉不了,严重影响行军速度。这才班师回朝。
元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但他们留下的部队,在以后的岁月里还是给明朝不断制造麻烦。
大规模的战争短期内没有了。
朱元璋要好好想想如何治理他建立的这个王朝了。这并不比打仗简单,反而更加复杂。
朱元璋首先大大完善了科举制度,以八股文章收天下人才。又以狠辣残酷的手段杀掉有可能威胁政权稳定的大批功臣,包括百官之首李善长(滥杀功臣,一直被后世批判);以自己的智慧取消了丞相制度、建立六部制,加强皇帝集权;制定了《大明律》,并且成功的普及了这项律法;将老百姓按照职业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给百官制定了严格的等级规则,不得逾越,又建立的锦衣卫监察百官。可以说,给大明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规则。
朱元璋想把自己的大明建造成一个完美的、不动的模板,让所有人按照自己定下的制度机械的运行就好,这样,所有人都不用操心,王朝也就能永远稳固。
从这点上说,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不仅靠武力打下江山,还劳心劳力、事无巨细的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这种精力、思维,确实是个强人!
可惜,制度是死的,这个世界也不存在完美的东西。仅仅几十年后,他建立的这套严密的制度就土崩瓦解。
而瓦解它的竟然就是朱元璋自己的儿子。很讽刺。
但不管怎样,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看到得大明是蒸蒸日上的,坐在龙椅上,回忆中的那些痛苦、流血、死亡,都是值得的。
从放牛娃、和尚、乞丐到吴王、皇帝,朱元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
身后的是是非非,就留给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