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学历至上的时代,有一个大专生却凭借一技之长拿到了“金饭碗”。
2024年11月1日,18岁的杨贺淇还没毕业,却有无数企业向他抛来橄榄枝。
甚至有的企业直接拿出了35万年薪,还有编制。
他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又是怎么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的?
探索机械的奥秘
杨贺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他的父母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员工,每天辛勤劳作,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始终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
然而,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杨贺淇从小就对机械表现出了独特的兴趣。
当其他孩子还在玩弄玩具车时,杨贺淇已经开始尝试拆解家中的电器了。
他第一次动手拆解机械,是在五岁那年。
那天,家里的闹钟突然停止了运转,杨贺淇的父亲正准备拿去修理。
可是,好奇心驱使着杨贺淇,让他悄悄地拿起了闹钟,开始研究起来。
他小心翼翼地拆开闹钟的后盖,露出了里面复杂的齿轮和发条。
这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杨贺淇着迷地看着这些精巧的零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问号。
这些零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它们又是如何精准地计时的?
尽管这次尝试以闹钟的彻底损坏告终,但这丝毫没有减损杨贺淇对机械的热情。
相反,这更加坚定了他探索机械奥秘的决心。
从那以后,家里的闹钟、收音机、电风扇……几乎所有能拆的东西,都逃不过他的手。
杨贺淇的父母起初并不理解儿子的这种“古怪”爱好。
在他们看来,一个孩子应该专注于学习,而不是整天鼓捣那些机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爱好,更是杨贺淇与生俱来的天赋。
于是,他们开始尽自己所能,为杨贺淇的兴趣提供支持。
杨贺淇也在不断的拆解和研究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毕业后,由于成绩并不理想,杨贺淇未能如愿考上大学。
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陷入了迷茫和彷徨。是继续复读,还是选择就业?
经过深思熟虑,杨贺淇最终决定就读技校,学习一门实用的技术。
怀揣着对机械的热爱,他在专业选择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数控铣专业。
步入技校的大门后,杨贺淇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他认真听讲,记录笔记,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老师讲课时,他总是坐在第一排,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
课后,他会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哪怕是一个细节,他也要弄得一清二楚。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杨贺淇很快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
他深知,数控铣床的操作需要精准和细心。
每一个参数的设置,每一次刀具的更换,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
杨贺淇常常一个人在实训车间里待到深夜。数控铣床的轰鸣声,成为了他最熟悉的旋律。
他一遍遍地练习,一次次地调试,直到每个动作都达到完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杨贺淇能够熟练操控数控铣床,加工出精度极高的零件。
那些复杂的曲面,精细的内孔,在他的操作下都能够完美呈现。
他甚至能够加工出精度高达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零件,这在许多老师傅看来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技术大赛冠军
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为杨贺淇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让他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提前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
这对于一个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
在企业实习期间,杨贺淇跟随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
尽管已经掌握了精湛的技术,但他并没有骄傲自满。
他明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杨贺淇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他虚心请教每一个步骤和要领,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和诀窍。
师傅们对这个谦虚好学的年轻人印象深刻,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
在实践中,杨贺淇接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无法接触到的问题。
他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工况下保证加工质量,如何与客户沟通需求,如何在团队中协同工作……
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杨贺淇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
他开始意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数控工程师,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杨贺淇出色的表现,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
他们认为,这个年轻人已经具备了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实力。
于是,在老师的推荐下,杨贺淇报名参加了河南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的数控铣项目。
杨贺淇深知,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关乎学校的声誉。
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赛场上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比赛前,杨贺淇几乎每天都在实训车间里练习。他仔细研究赛题,反复推敲每个细节。
他知道,在比赛中,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杨贺淇在赛场上脱颖而出。
他沉着冷静,准确无误地解读图纸,快速思考最优的加工方案。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每一次刀具的更换都精准无误。
比赛进入最后的关键时刻,杨贺淇的优势开始显现。
他熟练操控数控铣床,动作流畅,一气呵成。
复杂的曲面在他的加工下渐渐成型,精细的内孔在他的操作下完美呈现。
裁判们看到杨贺淇的作品时,都不禁赞叹不已。
这个年轻人展现出的技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
最终,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出色的表现,杨贺淇夺得了数控铣项目的冠军。
当结果公布的那一刻,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杨贺淇夺冠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行业。
一些企业专门派人来到学校,考察杨贺淇的实际操作能力。
他们惊讶地发现,杨贺淇能够熟练操控各种型号的数控铣床,利用它们加工出精度达2.5微米的零件。
除此之外,他还能够针对不同的加工需求,快速设计出最优的加工方案。
杨贺淇的技术实力,在业内得到了高度认可。许多资深的老师傅,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技艺。
一时间,杨贺淇成为了企业争相招揽的“香饽饽”。
企业们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给出了高薪和各种优厚的待遇。
有的企业甚至开出了高达35万的年薪加编制的待遇。
杨贺淇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职校学生同样可以取得骄人的成绩。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职校学生开始专注学习,刻苦钻研,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技能。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对高级技工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目前国内高级技工的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许多企业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高级技工,尤其是精密机床的操作与维护人员,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但这样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完成的。
面对高级技工紧缺的现状,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引进。
他们给出优厚的待遇,提供高薪和编制,努力留住优秀的高级技工。
但高级技工从何来呢?毕竟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在高级技工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也还有待提高。
许多家长和学生仍然倾向于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不近导致了优秀学生源的流失,也影响了高级技工的培养质量。
而杨贺淇的成功,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要想培养出更多像杨贺淇一样优秀的高级技工,职业院校必须创新发展路径,与时俱进。
校企合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职业院校要主动走出校门,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产教融合机制。
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育。
同时,学生也要走进企业,在实习中了解生产全过程,积累实践经验。
这种“干中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杨贺淇的成功,打破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专业人才,他们都值得尊重。并非每个人都能在读书方面取得傲人的成果,但只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升,同样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参考文献】
大河报-2024-11-02——《18岁大专生还没毕业就拿到编制:年薪35万他做零件误差比发丝细20倍,网友:原来一技之长真的是金饭碗啊!》
牛皮吹破 看看107年以后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