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目前为止心理学上对于学习倦怠仍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国外学者Pines等最早提出了学习倦怠相关概念,具体是指学生在长期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引起的精力衰竭,长此而往,无论是对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会显著降低,无法融入到更好的同学朋友交际圈中,学习成绩受到明显影响,并且人生态度出现显著的负面情绪。
Rick.Low认为学习倦怠是当个体认识到当前自身的状况无法从容面对一切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压力,并且从社会中获得的帮助又极其有限时,出现的一种内心空虚与精力耗竭的现象。Schaufeli等对学习倦怠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并首次将学习倦怠与投入研究相结合起来,当学生的自我接受理解能力与较高强度学习状态之间无法相匹配时,学习兴趣大大减小、情绪不断起伏、自我评价能力显著下降。
Lin等认为学习倦怠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如学业压力、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心力衰竭、成就感下降等主观心理因素引起的,处于学习倦怠状态下的学生有四个特点:低成就感、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学习情绪消极。
我国台湾学者较早地展开了学习倦怠的质性研究,不过对于学习倦怠的相关中文译法仍存在较大程度的争论。台湾学者张治遥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因为较重的学习压力或者较弱的心理抗压能力而引起的一种个人成就较低、非人性化的现象。
杨丽娴等选取的研究样本为大学生,他们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是指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时的疲劳、消沉、懊恼等心态,此时个体对于学习处于一种消极怠慢、疲惫不堪的状态。胡俏等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超负荷的学习而导致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导致情绪、态度和行为中的一些负面反应。
陈丹丹等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的体力、精力和能力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然后出现身心被繁重的学习掏空,斗志在压力前消失殆尽,并最终可能演变为逃避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种行为。唐馄的研究也表明,学业倦怠在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起因是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并由此产生的一种学习效能感低、师生之间疏离和身心产生耗竭的消极心理状况。
02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口学因素
研究表明,性别、年级、学业状况、家庭因素等人口学相关变量会影响学习倦怠。从性别方面的研究来看,己有的研究表明女性在工作中比男性更有可能经历心力衰竭,男性在工作中比女性更有可能经历去个性化。从年级方面研究来看,处于中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要低于高年级,学习倦怠水平最高的年级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倦怠与学生的学习压力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学习状况来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更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低。
在家庭因素方面的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父母的教育水平及职业地位与学生的学业有关。如果父母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子女的精神健康,就会引发影响子女学习的心理问题。
2、外部情境因素
己有研究表明,影响学习倦怠的外部情境因素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社会支持等。马丽荣认为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对学生的学习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对学习倦怠的发生有降低的作用。于格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学习环境等因素均会对学习倦怠引起相应的影响。陈家胜的研究指出压力本身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只有在长期高压情况下无法缓解,并且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时,压力才会演变为倦怠。戴青在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研究中,指出不同的社会支持则其学习倦怠程度也存在不同之处,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学习倦怠程度。
3、个人内部因素
在自尊方面,黎亚军等以初中生为被试,表明自尊对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
在人格特征方面,彭晓红在一项关于人格特征与英语学习倦怠研究中发现,神经质之外的人格特征都与英语学习倦怠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潘琳在研究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时发现,两者之间具有负向关系,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其学习倦怠程度。
从应对方式方面研究来看,庞智辉等用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了SEM方法来研究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影响作用,指出社会支持只能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习倦怠。在专业承诺(学生对所研究领域的认同感)方面,孔维恒在对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研究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专业认同及其三个维度(认知性认同、适切性认同和行为性认同)均可以负向预测学习倦怠程度。
03
如今在学习倦怠方面的干预研究仍处于发展和探索的阶段,在干预对象、干预材料、干预方案和干预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肖潇以硕士研究生为研究样本,依据硕士生学习倦怠的特点编写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硕士生的学习倦怠是否具有良好的作用。张平等以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萨提亚治疗理论为基础自编了辅导方案,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祝丹丹运用箱庭疗法来对初中生学习倦怠进行干预,其方案的专业性较强。
叶馨采用团体正念训练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进行干预,其活动带领者有较丰富的正念练习经验。施颖以加强人际沟通训练以及团体游戏等形式设计团体辅导,研究初中生提高社会支持和学业效能感的角度改善学习倦怠。熊小明自编七次课程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方案,研究其对江西省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倦怠干预效果。徐智豪以团体动力学和团体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自编了八个单元的辅导方案,以纠正高中生的不良社会比较方式从而缓解学习倦怠。
黄笛轩运用自编的以积极情绪为理论基础设计的辅导方案,从调适情绪的方向入手,改善高中生的情绪,从而对学习倦怠产生干预效果。魏渊博(2018)在对专科护生的研究中,采用召开主题班会、个别访谈、营造学习环境、加强榜样示范等方式进行干预。
苏科玮在对大学生的研究中,采用8周正念团体咨询干预方案,用Segal等所创立的8周正念认知疗法为干预方案,正念团体练习后,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状况明显改善,改善效果随时间得以维持。我们把正念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经验整理成了著作“禅疗四部曲”和“解忧四部曲”,有兴趣者自己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