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楚国民歌赏析(一)

看历史信息小俊 2024-08-22 11:22:43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雄踞于我国南方的一个超级的大诸侯国。它不但是经济、军事上的强国,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以《楚辞》为代表的汪洋恣肆的楚文化,当时风靡华夏,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与楚辞一样"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国民歌,作为楚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这从“四面楚歌”可见一斑。刘邦与项羽决战垓下时,刘邦为瓦解项羽的斗志,令汉军高唱楚国的民歌。其实汉军的主要成份应是来自刘邦的领地汉中,说明楚歌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人人都能哼唱几句。可见其数量之多,流传的范围之广!

四面楚歌

令人遗憾的是,后来流传下来楚国民歌较之于其它诸侯国的民歌确非常之少,绝大部分失传了,仅有少量的散见于一些古文献中。个中原因,我想这大概有两个:

一是《诗经》中没有收入楚歌。《诗经》中收录民歌的十五国风中,有十三国风收录的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只有《周南》和《召南》收录的是介乎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地带。“二南”中各选了一首可以确定为长江流域的民歌,一首是《国风·召南·江有汜》,召南即召公封地的南部,从诗中写到的“江”、“沱”看来,产地当是在长江上游的支流沱江一带,即今天的四川中部,说明它是巴蜀地区的民歌。

另一首是《国风·周南·汉广》,这是一首表现汉江上游的男女爱情的民歌。周南即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专家们考证,其范围在今河南洛阳南部、陕西安康和湖北十堰一带。但这片地区在春秋时属麇国、庸国的地盘、到后来才被楚国兼并。所以它到底是不是楚国民歌,还当两说。

二是以故楚国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文化浩劫,南朝到梁朝的时候,爆发了“侯景之乱”,侯景攻破建康(今南京)后,将梁武帝萧衍囚于台城活活饿死。

梁武帝的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在徐文盛、王僧辩等人的协助下,平定了叛乱,称帝于江陵(今湖北荆州)。萧绎和他的哥哥昭明太子萧统一样,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才子,他自己收藏了数万卷图书,即位后又把南京的皇家藏书运到江陵。可惜好景不长,他即位三年后,北朝西魏的五万大军包围了江陵。城破之际,他下令将梁朝皇家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付之一炬。“江陵焚书”对南方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传承造成的损失是无以复加的,许多书籍由此失传。这也是造成当今作为南方文化重要内容的楚国民歌仅存寥寥几首的原因之一。

江陵被围

这些散见于文献中的几首楚民歌,并不是专为记录楚民歌而为之,而是在记录历史事件中所引用的,数量虽少,但为我们了解当时楚国的社会风貌和一些历史事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显得弥足珍贵。下面择其几首试加赏读。

楚狂接舆歌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这首《楚狂接舆歌》,始见于《论语·微子》。后来《史记·孔子世家》也作了收录。《论语·微子》的原文是:“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原文中不但记录了这首歌,而且对当时情境作了生动细致的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句中的“接舆”不是迎接坐车而来的人意思,是与对面的车相对而行,“接”与“对接”的 “接”同义,即迎面。它首先介绍了这个被称为“楚国狂人”的人与孔子相遇时的地点和反映: 二人相遇在路上,当他看清对面坐车而来的人是孔子时,他自顾自地高声的唱着歌与他擦肩而过。从“歌而过孔子”这个连贯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楚人行事非常利落、果断。

楚人所唱的歌,共六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

前两句为第一层次,指出天下无道的现状,并以此来讽刺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凤鸟啊凤鸟啊(到哪里去了呢)!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怎么衰败成这样了呢?

凤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只在圣人出世,政治清明时才会出现。据文献记载,伏羲掌管天下时,龙马背驮河图洛书出来;舜帝在位时,凤凰来仪;周文王当政时,凤鸣岐山。

身处礼崩乐坏环境中孔子,却以恢复西周时期的宗法礼制为己任。他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列国(其实也没跑多远,主要就是在今天的山东、河南境内打转转),不是在向各国的当政者在进行游说,就是风尘仆仆的奔走在游说的路上。

其结果是四处碰壁,进退狼狈,弄得身心俱疲。在郑国时,当地人说他 “累累若丧家之狗”( 瘦瘠疲惫得像无家可归的狗)。当子贡把这话告诉孔子时,他连忙说:“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如此,确实如此!)(见《孔子世家》)周游的个中艰辛由此可见!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邀请他去楚国,并派军队到边境迎接。当时身处陈国(今河南周口市境内)、蔡国(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一带)之地的孔子,动身去楚时,确受到当地统治者的阻挠,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都没有吃上米饭,最后靠颜回出去讨米才吃了一顿饱饭。迫不得已,他站在楚国的东北部向南方深深一瞥,返回鲁国,结束了游说生涯,去专心著书立说和办教育去了。

孔子讲学图

孔子到晚年,仍心有不甘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见《论语·子罕》),意思是,凤凰没有飞来,龙马也没背负黄河的图来,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楚人的这两句歌词,明显的是在揶揄、讽刺孔子到处奔走、求为世用的不合时宜的所作所为:你忙活这么多年,不但圣人没出现,怎么社会风气还赿来赿坏了呢?“何德之衰”中,疑问副词“何”字的运用,更增强了对孔子的作为表示怀疑与否定的分量。

中间两句为第二层次,是对孔子的规劝:结束周游,及早归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者:过去的日子。谏:有二义,一是劝阻,二是止、挽救,这里是挽回的意思。来者:未来的日子。追:赶得上,来得及。这两句是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那样了,无法挽回,但以后应该做什么事情,现在做好规划并不晚,还来得及。与“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的意思差不多。

这两句话,应该说是对孔子善意的规劝,因为春秋是我国著名的乱世,这时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一直没有停止,那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时期,大国打小国,小国打比他更小的国家,打的理由就是你比我弱,把你的土地给我得了。所以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没有正义战争)。

由此这个楚人清醒地知道,在这些诸侯们扩张野心正盛的时候,你要他们循规蹈矩,去遵循周朝的宗法礼制,会有结果吗?所以劝他,你用这些时间和精力去做点别的吧,别做无用功了!

当时能看清天下大势的不光是这个楚人。《论语》中还记载了一个孔子问津的故事。孔子叫子路去问前面那条河的渡口在哪里,当桀溺知道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后,对他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如今天下乱象就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并劝他不要再跟着孔子跑了。

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个楚国人和桀溺,都是洞察时势的智者。这场始于春秋的兼并战争前后持续了500多年,没有任何人能够制止。从春秋初年的100多个诸侯国,打到战国末年只剩7个,最后秦灭六国,形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局面才结束。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次,是对孔子的进一步劝阻、提醒。“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已而:算了吧、罢休吧。已,停止的意思。而,语气助词。殆:危险。这两句是劝孔子别再一意孤行:算了吧,算了吧!(因为)现在从政的人是非常危险的啊!

楚人说“从政者殆而”绝不是危言耸听,天下无道,朝不保夕。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就是对“从政者殆而”的最好注脚!

司马迁

这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先摆事实,接着讲道理,最后说怎么办。使诗歌的内容显得条分缕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孔子最后结束周游,是受此歌的影响亦未可知!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快走。辟:同避。孔子听到楚人唱的歌,知道这个人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而且歌的内容也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或许是想向楚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作些解释,或许想与楚人就一些问题作些探讨,或许是诗歌的内容打动了他,于是急忙下车,准备与他交流。谁知这个特立独行的楚人没有丝毫交流的打算,急忙快走而避开了,留给孔子的是扬长而去的越来越远的背影,看得孔子师徒目瞪口呆。这也可能是他被称为“楚狂”的主要原因。

这首诗歌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后世文人常以“楚狂”自居,以表示自己的隐居不仕或放诞不羁,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高歌一曲垂鞭去,尽日无人识楚狂”(吴融《灵宝县西测津》)等。

由于歌中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两句话富含哲理,所以常被一些书法爱好者写成条幅赠人。人们在交谈、写文章时也常引用它。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66年4月22日下午在杭州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时,毛主席在谈到要抓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斗争时,就曾引用了这两句话:“只要你不全面地系统地抓,就不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现在抓嘛!”

需要赘述几句的是,在先秦的文献中,有不少人们揶揄、讽刺孔子的记载,如两小儿当面质问他“孰为汝多知乎?”,以杖荷蓧的老人反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本文中的“楚狂”以及“孔子问津”中的长沮、桀溺对孔子的讥讽等,并不能否定孔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因为春秋时期是我国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那个时候没有权威,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在孔子学说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发现以前,孔子及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普通的一子一家。学派不同,相互反驳、质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孔子

孔子学说的价值被后世充分认识,始于汉朝,当时的统治者发现,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等观点,就是要求人们出门作忠臣,在家当孝子,不做出格的事。这对安定天下,巩固自己的统治非常有益。于是汉武帝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在百家之中一家独大。

到了宋朝,宰相赵普的几句话,更是无意中抬升了儒家学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宋初的赵普是一个很有作为宰相,别有用心的人背后说他不学无术,一生中只读了《论语》一本书(一个杰出的宰相不可能一生只读了一本书)。

宋太宗赵匡义问他是否这样。不知何因,他非但不加辩驳,反而顺着杆子上,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意思是:(是的)我一生所掌握的知识,确实没有超出《论语》这本书。过去我用这本书的一半,辅助太祖(赵匡胤)平定了天下,现在我再用这本书的一半辅助陛下,让天下太平。

此话一出,“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胫而走。

汉朝之后,历代君王都视孔子为圣人,用他的思想来教化四方,作为安定天下的根本。

时至今日,孔子学说的精华部分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被传承和利用。且世界上不少国家创办了“孔子学院”,来学习、研究他的学说,说明孔子的学说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一件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事!

文为首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