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地摊也热闹非凡,宋代经验值得借鉴

耀耀历史啊 2024-08-21 21:10:38

最近一周,摆摊成为刷屏的热词,地摊经济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也成为很多人再就业的机会。都说地摊让我们看到烟火与生机,其实,这烟火与生机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开始。

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类似地摊的商贩。

《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可见,在西周时期,推着小车摆地摊的商贩,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地摊再度发展。

出自《韩非子》的成语“自相矛盾”“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虽然是对商人的讽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商业发达,摆地摊让很多平凡百姓安居乐业。在这一时期,地摊和地摊经济推动了社会的繁荣,保障了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推行抑商重农政策,直到宋代之前,地摊经济发展得并不快。但期间也出了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刘备,一个是黄巢。

刘备是挑着担子卖草鞋的小贩,这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演义》说关羽是推车卖枣子的小贩,张飞是卖猪肉的小贩。这两个身份也许是真,也许是罗贯中杜撰,因为两人的传记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物以类聚的原则推理,两人的身份也高不到哪里。

身份高不高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关张三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尤其是刘备,尽管是个卖鞋的小商贩,却以皇叔自居,到40岁还在感慨怎么会一事无成。在平均年龄35岁的三国时期,小商贩刘备超过了平均年龄还在奋斗,在追求。这精神确实可嘉。

正是这种执着的追求,才有了后来蜀汉政权的建立,有了刘备在历史上的留名。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也曾经是一个小商贩,不过,他做的是违法生意:卖私盐。黄巢本来就个书生,连续考了无数次又无数次落榜后,他加入了贩卖私盐的行列。卖私盐的队伍越来越大,黄巢眼看要当盐帮帮主,但他矛头一转,带着他的几千贩盐的弟兄造反。

从江南到广州,再从广州返回长安,黄巢走了多半个中国,历经曲折,终于赶跑了唐僖宗,自己坐上龙椅,当了皇帝。虽然他很快被正规军赶出长安,又很快战败身亡。一个卖私盐的小贩,把辉煌一时的大唐搅得天翻地覆,黄巢也算得上小贩中了不起的人物了。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地摊也再度红火起来。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而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则用文字的形式,描述了汴梁地摊的繁华:

“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熬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

摊位密集,价格实惠是州桥夜市的特色。这里的地摊主要以吃食为主,这些小吃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天卖冰镇食品,北方的瓜果自然少不了,南方的果蔬也是常客,荔枝、木瓜、竹笋,也都被做成小吃,出现在帝都的夜市上,直到三更天才逐渐散去。

东角楼街巷的地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五更天卖衣服、日用品、书画、珍宝玉器和古玩,天亮后卖小吃,午后卖主食,傍晚卖梳妆用品和玩具。如此精细的分类,恐怕现在都比不了。

这是对《清明上河图》的详细解释,透过文字,我们看到北宋的繁荣,看到地摊的红火而有序。

毋庸置疑,地摊对疫情之后恢复经济有很大帮助,但地摊带来的一些问题,如乱占摊位、食品质量、乱丢垃圾等现象,也值得我们思考。而宋代对地摊的规划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如果人间烟火与城市生机两者得兼,岂不是更好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