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牛驴摄影 2024-09-20 17:24:44

它山堰

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西首的它山旁,樟溪出口附近,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之上。距宁波三江口约二十六公里。

鄞江镇西首

上游水利施工,少水

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又与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合称:“东南三大御咸蓄淡水利工程”。

它山堰于1988年12月底,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0月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它山堰建于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由当时贸县(即鄞县)县令王元暐亲自踏勘、谋划、集资、兴建的。

它山堰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全长113.7米,堰面顶级宽3.2米,第二级宽4.8米,总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是长2至3米、宽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

洪涝灾害时,70%水量流入鄞江,30%水量流入樟溪。

干旱灾害时,70%水量流入樟溪,30%水量流入鄞江。

堰坝分级

所用石块

樟溪河发源于浙江东北部的四明山区樟溪河,上游大皎溪、小皎溪的淡水在皎口汇合,通过樟溪河顺流直下进入鄞江,随后经奉化江在宁波市区的三江口汇入甬江,最终直通东海。鄞西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程2米。奉化江沿岸偏低,由西部四明山区向奉化江一侧微倾,并向甬江东北方向的出海口倾斜。

它山堰建成之前,樟溪河,鄞江为潮汐江,每日水位随潮汐起伏。

潮汐江

每逢旱季,江河水位下降,涨潮时咸潮沿鄞江上溯到樟溪河,海水倒灌使耕田盐碱化,给鄞西片区的居民用水,农田耕作,庄稼种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古籍载有“民不能饮,禾不能稼”。

到了雨季,樟溪上游洪水倾流激下,鄞江下游潮汐水涨上涌。此时会造成某一江段水位陡涨暴增,决堤泛滥,造成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干旱,洪涝,咸潮给古代鄞西平原。鄞江两岸的民众人带来极大的困难。有的饱受愁苦,有的背井离乡。它山堰的修建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它山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具有阻咸、蓄淡、引灌、泄洪等功能。

在河流枯水季节,当海水涨潮时,它山堰有效地阻隔了咸潮上溯。使它山堰上游的江河水质淡化,达到海水与江河的明显分隔,它山堰上游不再成为潮汐江,水位不再受潮汐的涨落而变化 。从根本上解决了阻隔咸潮上溯的问题。真正起到了阻咸的作用。

左边下游为咸水,右边上游为淡水

由于它山堰的阻挡,上游江河水位随之升高蓄积,珍贵的淡水在北边汇入南塘河滋润了整片流域。为这片肥沃的土地提供了持续、稳定而优质的水源补给。真正起到了蓄淡的作用。

上游淡水区水位升高,现前面樟溪河口在施工,没水了。

据文献记载,它山堰。坝的设计高度要求是:“涝则七分水入于江(奉化江),三分入于溪(即引水渠南塘河),以泄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

为达到它山堰既能灌溉又能泄流的目的,它山堰灌排渠系统沿线分布修建有完善的控制工程。它们包括九碶(泄洪闸),五堰(溢流堰),十三塘等一系列设施。

泄洪闸

溢流堰

它山堰所储蓄的淡水,在通过这些水利设施的调节和分流汇入纵横交错的河网,灌溉着整个流域的万顷良田。在旱季到来时,南塘河沿线碶闭闸合,积储淡水用于人们生活和农田灌溉。从而起到了它山堰引灌的作用。

它山堰部分功能示意图

到了雨季。它山堰顶可以溢流,同时沿线所有闸门开启,降低南塘河水位,江河水引流排入鄞江至奉化江,避免了鄞西平原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充分发挥了它山堰泄洪作用。

雨季沿线闸门开启泄洪

它山堰建成后,迄今千余年,经历年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灌、泄洪作用。

它山堰,使鄞江水害为水利,造福当地百姓,对当地经济,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山堰——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为你点赞!

本文到此为止,关于它山堰的视频等会即发,有兴趣的友友可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我的主页搜寻。

我是“老牛驴游”、谢谢关注点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