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倘若知晓其十八世孙竟有此等之辈,恐怕会被气得死而复生

吕布省愚 2024-10-03 03:53:58

副标题:相传是范仲淹的子孙后代,分明可以做佼佼者,却用一己之力诠释什么叫贰臣

(本文中的所有图片皆源自互联网,若有不当之处,烦请联系删除)

(本文共计 40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2 分钟)

有这样一个人,相传,他的十八世祖是宋朝著名的大文豪范文正公范仲淹;又相传,他的十七世祖是范仲淹的次子范忠宣公范纯仁。以上两个是相传,倒很难找到实际的证据,倒是有一定贴金的嫌疑。但是,鄙人认为,假如他要真是范仲淹老先生的后代,范文正公要是知道自己的后代子孙出了如此一位败类,想必都能气活过来。

范仲淹、范纯仁后代一说暂无确切史料记录,难以确认。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此人的曾祖父正经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兵部侍郎。如此显赫的背景,他原本应该是忘却一切实现自身价值的典范,然而,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却是主动投降后金,成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四朝满洲君主的座上宾,通过自己对于文治的理解,奠定了满清进军中原进而用铁蹄踏过中原土地的规制根本。

那么,这样的人照理说应该受到余生的罪孽救赎才是根本,但是遗憾的是,他不仅得到了善终并且还收获了巨大的富贵荣华。直到其终于从地球消失几十年后,清朝的乾隆皇帝都看不下去他这些有失祖宗体面的行为,打算将其编写进入《贰臣传》中,最终受到各方势力的阻挠才作罢。可以说,这位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人,却在各种影视作品甚至是教科书中罕有提及。他到底是谁呢?

范文程的造型着实难看

足够多的伏笔,用早已经准备好的史料衬托到了合适的位置,让我们收拾心情进入今天的故事,今日文章之主角是为满清取代明朝的关键文治大臣-范文程。

·家族沿革

据满清遗老赵尔巽所主编《清史稿》所言,范文程的先祖是宋朝时期的文豪范仲淹。此处需多言一句,赵尔巽等人编撰的《清史稿》在早年一直被列为禁书,当时清朝已经灭亡,专制时代早已结束,但是赵尔巽等人仍然从思想的根源上企图复辟满清,在《清史稿》编撰过程中多处动手脚,处处彰显自己是满清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其实说来也对,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封建王朝的维护者?那只有一个可能,他是既得利益者,他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进行任何问题的思考,仅此而已。

其心叵测!

历史上的范文正公范仲淹有四子,分别名为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与范纯粹。此处,赵尔巽等人的引述认为,范文程的先祖出自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一支。

赵尔巽等人其心叵测

其实,此处颇为蹊跷。

范文程可查询到的脉络,出自于其曾祖父范鏓【zong 4】,根据《明史》的记载,范鏓有可能是范仲淹的后裔,但是《明史》为清人著述,有过大量的修改,范鏓在嘉靖年间担任兵部侍郎以及代理兵部尚书之时,可从未声称过自己是范仲淹的后裔。能够确定的是,范鏓这一支,当然包含其后来出人头地的曾孙范文程,世代均居住于辽东沈阳中卫,也即是如今的东北重镇沈阳市。清修明史与后代满清遗老赵尔巽等人所作的《清史稿》均认为,范鏓这一支在明朝初年因罪被发配至沈阳,无可查证,大概率这一切攀高枝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作恶多端的范文程找寻一个堂而皇之的高贵出身。

作为一个对于明清历史故事有着独特爱好的业余书写者,鄙人认为,诸如像给范文程之流强行找一个汉族历史上的大家作为先祖,这是满清的惯用伎俩,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人性的致命弱点。

所以,范文程到底是不是范仲淹的后裔确无可考,如果是,那么范仲淹估计都能气活过来,子孙后裔竟然出了如此败类。当然,可以确定的是,范文程的曾祖范鏓曾贵为兵部侍郎,显然,沈阳范家这也是名门世家,更为可贵的是,范鏓曾于80周岁那年复官,这在整个明朝时期也算是绝顶的存在。那么到底是出自何原因,会导致范鏓的曾孙范文程在明末做出这等伤天害理之事呢?着实是个谜。

·主动投靠

那么范文程到底做出了何等伤天害理之事?一步一步渗透,咱们一步一步的观看。

万历二十五年,是为公元1597年,范文程出生于辽东都指挥使司沈阳中卫文官屯。关于其父亲与祖父,也即是嘉靖兵部侍郎范鏓的子孙记载不可考,仅知范文程少时喜好读书,“年十八补生员”,十九岁为沈阳中卫学生员。

按照常理,一位兵部侍郎家的孩子,理应传承书香门第的根本传统,但是不久后,意外出现。

那一年是为万历四十六年,也即是公元1618年。原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于当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兵分两路入侵明朝。努尔哈赤以左翼四旗进攻东州、马根单,自己亲自指挥与部署率右翼四旗直取抚顺。抚顺城位于浑河畔,是明与女真互市之所,由于努尔哈赤年轻时曾在抚顺从事贸易活动,因此对抚顺城的情况了如指掌。

抚顺之役,大小战斗共历时一周,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不仅攻占了抚顺、东州、马根单,还劫掠了大小屯堡五百余座,俘虏人畜三十万,编为千户,毁抚顺城后班师。而就在这次遭遇战中,时年二十一周岁的范文程主动投靠努尔哈赤。史料中并未记载其投靠努尔哈赤后是如何获得这位建州酋长的信任,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在时长为一周时间的抚顺遭遇战,这位兵部侍郎家的曾孙范文程一定为努尔哈赤提供了大量了信息来源与出兵策略,最终引致后金一方的大胜。

这一次战役之后,范文程便彻底将自己与家族一起列入“贰臣”的非凡人选名单中。其实此事想来也是十分难以理解,他所做的一切到底图谋何事?图富贵?难道兵部侍郎的家族富贵还不够?图心安?难道背叛就能心安?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带路党,如果你带来的是文明的进阶,似乎还无可厚非;但是你带来的却是如假包换的文明倒退,这就让人无法理解。最终,这一个小小的投靠行为直接深远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发展。

·元辅高风与《贰臣传》

投靠努尔哈赤的同时,范文程还随同自己的兄长范文采一起,算是将整个家族的命运与建州女真或者说后金捆绑在了一起。

史载,努尔哈赤曾对诸贝勒有言:“此名臣孙也,其善遇之!”显然,此时的努尔哈赤也知晓了眼前这个范文程便是明朝兵部侍郎范鏓的后代。

在此之后,范文程兄弟二人随努尔哈赤征讨明朝,攻取辽阳、西平等地。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成为信任后金大汗,此时范文程的地位愈发提高,被皇太极引为左右。说个题外话,满清开始学习汉语之后,给自己人取得汉名也着实算是故作聪明,“皇太极”这个名字并非是其本名,皇太极到底叫什么?暂且不表,以后咱们专门讲述。

史载,范文程在皇太极时期任大学士、议政大臣等职,《清史稿》有载:

“崇德元年(公元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范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进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加拖沙喇哈番,赐号‘巴克什’。复进二等精奇尼哈番。”

此处的官职名称皆为满语翻译而来,细致说来,甲喇章京相当于八旗参领,正三品,掌管所属的战备、兵籍、争讼、户口、田宅等;阿思哈尼哈番相当于二品男爵;巴克什是清朝的学者头衔;精奇尼哈番相当于一品子爵。

换言之,在皇太极手下,范文程享有了一个寄居于满清之下的汉族官员的最高礼遇,当然,范文程自己并不会觉得丢脸。非但不觉得丢脸,更是乐在其中,史实即是如此。

清朝康熙五年,也即是公元1666年农历八月,余生享尽了荣华的范文程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年六十九周岁,康熙帝为其上谥号文肃,并且入贤良祠。清朝的贤良祠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明朝的太庙,作用类同。

贤良祠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同仁堂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也即是范文程死后四十七年,康熙为他亲题“元辅高风”匾额。

但是,您看,这实在是风光无限,享尽荣华富贵的带路党的即视感对不对?但是即便如此,范文程也就差点在清朝还没结束的时候就翻车。什么情况呢?这事儿还真与良心发现的十全老人乾隆帝有关。

弘历当皇帝的时候,为不少当初明朝的忠臣贤臣们上了谥号,并且推出了大型真人秀记录文摘《贰臣传》,这部书记录了几乎先效忠明朝后来转而谄媚于清朝的官员们。而这部《贰臣传》差一点点就收录进范文程了。

这部《贰臣传》中著名的收录者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等人,以后省愚必须给这些名垂青史的贰臣们纷纷进行故事章回体的讲述,传播其优秀事迹。当时,乾隆帝一度想把范文程也列入该名录中,但是尴尬的是,范文程作为后金时期以及改元清初期的重要文臣,如果一旦否定了他,就会彻底否定清朝的立朝根基,这甚至会影响清朝执政的合法性。这种束手束脚,畏首畏尾的思维模式根本上限制了满清几百年统治进程中对于人们思想解放的上限。

弘历虽然贵为皇帝,最终还是没有将范文程的光辉事迹列入《贰臣传》中。为此,其专门杜撰出一个理由:“凡取得明朝功名但未出仕者,不视为贰臣。”也算为难他了,范文程当初那个生员水平,若是都能取得明朝的功名,可能明朝才会亡得更早。

·无处说理

“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不知道范文程在世之时,是否有听到过他侍奉的思维满清君主说过类同的话,如果说过,不知道范文程自己认为自己属于“我们”,还是属于“代价”。总之,范文程在世之时,以及至其曾孙亦辈之时,范家依然是满清君主们极为倚重的一家。

范文程有子六人,其中长子是兵部尚书的女婿;次子曾做过福建总督;三子更不得了,做过云贵总督,又做过两江总督;四子这一脉的一个曾孙曾官至户部尚书;五子曾做过兵部侍郎;六子曾是后金开国五大臣额亦都的曾孙女婿。

很显然,通过各种联姻与交叉,范文臣把自己与满清勋贵们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不过有一说一,从史料的记录来看,曾孙辈之后,似乎便很少再出现范家人翻云覆雨的记录了。

由于当初毫无征兆的倒戈带路,后来为中华民族带来深渊一般的灾难,范家人却飞黄腾达,从“代价”变成了“我们”,这实在是无处说理去。都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家人不但没有自毙,还处处毙人,这似乎才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真实现状。什么所谓“恶有恶报”,无非目的都是劝人向善并且利于统治而已。这算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中行说投胎转世

范文程的故事就算是讲完了,整理史料这段时间,心中着实五味杂陈,眼里看着范文程的事迹,心中始终想要为其找寻一个历史模型。

思来想去,鄙人最终认为,西汉时期原为汉朝宦官后投降匈奴的中行说似乎十分贴切。咱们暂且按下暂停键,以后有机会为大家讲述中行说的故事。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