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拉萨市西北红山上的标志性建筑,以其宫殿、城堡和寺院的三重身份而闻名。这座宏伟的建筑群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物,更是文化与艺术的宝库。1961年,布达拉宫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凸显其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到了1994年,它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其全球文化价值的认可。
布达拉宫,这座历史悠久的宏伟建筑,始建于公元7世纪初,由吐蕃王朝的缔造者松赞干布所建。它不仅是宫殿、城堡和寺院的结合体,更是藏族文化的象征。布达拉宫的建造,标志着拉萨成为吐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最初被称为红山宫,布达拉宫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展现了当时吐蕃王朝的强盛。据文献记载,红山宫外围有三道城墙,内部宫室达千座,体现了其非凡的规模。这座宫殿不仅是松赞干布的政治决策中心,也是他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建的居所。历经岁月洗礼,布达拉宫依旧屹立在拉萨的红山上,见证了西藏的历史变迁。
然而,由于遭遇雷击引起火灾,加之吐蕃王朝社会战乱,特别是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圮废。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其总管、政治家、学者第司·桑吉嘉措扩建布达拉宫,修建了今日所见红宫部分。此后,布达拉宫又经历了多次修建,才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模样。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最高处海拔为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整座宫殿东西长360余米,南北宽140米,由红宫、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红宫居中,外显13层,宫内实际有9层之高;白宫横贯两翼,高7层。整个建筑群红白相间,群楼重叠。
布达拉宫,藏式建筑的典范,完美诠释了“依山而建”的传统理念,赋予建筑以神圣与崇高。在古代,工匠们凭借智慧,巧妙利用自然山势,将红宫耸立于山顶,其他殿堂错落分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建筑的墙体设计内外有别,内部垂直,外部收分,展现了藏式建筑的坚实与庄重。檐部装饰以“白玛”草墙和绛红色涂料,点缀着祥麟法轮、八瑞相、七政宝等传统饰物,以及金顶、胜利幢、毛耋、宝瓶等特色装饰。外墙以红、白、黄、黑四色为主,色彩对比鲜明,彰显了藏族建筑装饰的独特魅力。
我国古代历来缺乏宏伟的石质建筑,布达拉宫以其独树一帜的宫堡式结构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体建筑包括白宫、红宫、德阳夏平台、角楼及僧舍,体现了藏式寺院石木结构的经典。巧妙融合山体,布达拉宫将红宫置于山顶,其余建筑沿山腰错落分布,构成和谐的整体。其墙体内部垂直、外部收分,展现藏式建筑的坚实与庄重。赭红色柽柳边缘与金色歇山式屋檐相映成趣,彰显汉藏建筑艺术的交融。东西两侧圆形碉楼象征日月,曲线与直线的对比,展现建筑的动态美。
据史料记载,在红宫修建过程中,康熙皇帝还特意从内地派了汉、满、蒙古等百余名各族工匠进藏,参与布达拉宫这一浩大的扩建工程。可以说,布达拉宫继承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又学习和借鉴了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汉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布达拉宫,作为藏族文化的宝库,珍藏着8座达赖喇嘛的金质灵塔、5座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约7万余件各类文物,和6万余函(卷、部)的典籍。这些文物和典籍不仅涵盖了藏族文化,还包含了汉、满、蒙古等民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卓越成就,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在布达拉宫各个殿堂的墙壁上,均绘有壁画及卷轴唐卡和木制刻版,其工笔细腻、线条流畅。在现存最早的曲杰查布佛殿,1300多年前的壁画至今色泽艳丽。除了佛像、佛教故事外,文成公主入藏、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皇帝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能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上找到。2009年8月,布达拉宫脚下的珍宝馆正式对外开放,200件(套)稀世珍宝展露真容,包括9世纪的贝叶经、12世纪的白釉暗海螺纹碗、14世纪的八瓣莲花喜金刚坛城像、17世纪的桃形玛瑙杯和乾隆御笔佛塔唐卡、18世纪的鼻烟壶等诸多珍贵文物。
布达拉宫典藏丰富,包括梵文贝叶经、藏文古籍、政府文件和满文大藏经等,覆盖历史、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是西藏文化的杰出代表。特别地,梵文贝叶经,这些珍贵的文献被珍藏于红宫,以其宏大的规模和完整的形态,展现了极高的文献价值。
布达拉宫所藏政府文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元代,主要包括中央政府颁发的诰敕,见证了中央与西藏的密切交往。其中,清代皇帝诏书17件、敕书250件、上谕21件,作为“遗留性史料”,充分证明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满文大藏经》,亦称《清文全藏经》,全球仅存两部,一部在布达拉宫,另一部在故宫,极为珍贵。这些文献的保护与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西藏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
布达拉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为“松赞珠康”,即松赞干布的禅修室,与山洞相连,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松赞干布在红山建宫殿后,曾派禄东赞至长安求亲,以五千两黄金为聘礼。公元641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至吐蕃,标志着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
文成公主入藏,携带了大量典籍,极大地推动了藏族文化的发展。据传,天文历算书籍超过300种,现行藏历即在借鉴汉族历法基础上,结合藏族特点及生产经验创制。同时,《列子》《尚书》《战国策》《孔子项橐相问书》等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亦传入西藏,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布达拉宫的司西平措大殿内,陈列着一对极为珍贵的锦绣围幔,它们是布达拉宫的稀世珍宝。这些围幔由康熙皇帝下令制作,依照藏族传统唐卡绘画技艺精心绘制。1696年,康熙帝将这些围幔作为红宫落成的赠礼送往拉萨,象征着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紧密联系及民族间的深厚友谊。
在布达拉宫红宫中,七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依次建立,其中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壮观。1904年,面对英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年仅28岁的十三世达赖喇嘛英勇领导西藏人民进行抵抗,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对布达拉宫的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极高重视,投入巨资进行修复,并采用创新方法保护文物。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布达拉宫的珍贵文物逐渐向公众展示,使其成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