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白了诗的语言是什么样子,就可以判断一个人写的是不是诗。读一首现代诗,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现代诗的语言是以现代白话为语言库的创作语言载体,这一点就能与旧体诗词区别开。但无论新诗还是古诗,它们对所摄取的主观诗意不会改变,只是表现形式变了。当下热门诗人余秀华的很多作品无疑可以诠释新诗的语言该呈现的样子。比如我们本期分享的余秀华的诗《十月的柿子挂在秋风头》。
《十月的柿子挂在秋风头》
诗 / 余秀华
火从肺腑起,殃及皮肉。疼从昨夜生,牵连余生
十月的柿子树举着雨水熄灭不了的火
十月的柿子树举着一个孤独的村庄
她在柿子树下坐到深夜。风摇晃着枝头
火与火碰撞在了一起,雨水与雨水碰撞在了一起
碰出的绝望,悬地三尺
此刻的村庄是倒悬在天空里的。和乡村一起倒悬的
是我
和她怀抱着的一个时代
我们是随时从风里掉下的一枚果。甜的安慰剂里
该失去的已经失去
应该得到的还没得到
这个秋天,她给你写了许多信
那些文字内部的灰烬
从未被烧起来
这首诗的题目传达出女诗人望物起兴的神思。十月里,色彩斑斓的柿叶即将落尽,而枝头熟透的柿子格外显眼,在风中摇摇晃晃。此时此景,女诗人想起走过的半生,在摇摇晃晃中走到当下。
女诗人已经不止一次把这些柿子写入诗篇了。如《再致》一诗中:“来不及爱,就得告别,像我遇见的那么多人一样 / 村庄里挂满了野柿子,下雪的时候 / 就会落下来”。
看得出来,女诗人把柿子与树的关系和人们在情感上的生死别离、恋恋不舍之意作类比,于是她的心灵上就有了一种鲜明的被割的疼感。诗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就能在身边的事物、景物中找到类似的变化过程,通过诗歌技巧的谐调、运用,使语言文字组合、生成特有的诗意句子。
余秀华这首《十月的柿子挂在秋风头》一共有五节,每节三行。
第一节开头就有很强的状物拟人的代入感:“火从肺腑起,殃及皮肉。疼从昨夜生,牵连余生”。
读到余秀华这四句一行的诗,想起了荆门作协主席韩少君在他的作品《杨家溪笔记》里的的状景:“杨家溪,暮秋青峰,火柿遗枝”。同样以简练语言写景,韩少君把柿子作为烘托渲染的形象来写,余秀华则把柿子作为了主体意象来寄托自己当下的生活体验,赋予它更多的人生精神内涵。两位荆楚诗人都以“火”形容柿子的外观形象,的确让人醒目。
现代诗不是不要求凝练含蓄,而是要求诗人把诗意中的主观情感、觉悟清晰地传达出,其中的文字可以凝练,也可以冗长,总之以触动内心、抵达灵魂为准。如此,即为好诗句。像余秀华在这首诗里所写的,你可以从表象上以为她在写枝头那些火红的柿子,你也可以认为她在以柿子为意象,象征、暗示她自己苦痛的过往、经历。
十月里的柿子从皮到肉皆是火红的颜色,宛如一腔怒火将要喷出。把皮肉烧红,能不疼吗?一夜之间从青涩变成熟,一定是经历了什么之后让余生变得牵牵绊绊。这仿佛女诗人岁到中年,总是带着一丝丝疼在余生里撕扯着心灵。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疼呢?这不由得让人回味、怜惜。
接下来的两行以柿子树为形象来描摹这十月里人间的场景:“十月的柿子树举着雨水熄灭不了的火 / 十月的柿子树举着一个孤独的村庄”。
女诗人以反复手法强调十月的柿子树,从侧面烘托挂在枝头的那些柿子如火且孤寂的心灵体验。这些雨水都不能浇灭的火,是实写,是一个人内心对生活及生命始终都在燃烧升腾的希翼。孤独是女诗人的主观感觉。一个人,一个村庄,一片人间,都是一个世界。在这里女诗人用一树柿子来象征着人间里的一都分,形象贴切。能托着这火、这村庄的,是比火更强劲的力量。无疑,这力量源自女诗人的灵魂。
总有人说余秀华的诗读起来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这说明那些人还是读得懂余秀华的文字的,但这话实际是这些人故意贬低余秀华的诗文。余秀华的诗写得好,可她的苦愁并不会传染给人。有生活阅历的人会在不经意的阅读中被敲打中心灵,由此觉得惊讶、震撼。比如第二节里第二、三行:“火与火碰撞在了一起,雨水与雨水碰撞在了一起 / 碰出的绝望,悬地三尺”。
第二节里出现的人物形象就是女诗人自己。这个在柿子树下坐到深夜的女人仰头所见的,低头所想的,真不是一般人所想到的那般境地。火与火的相遇、叠加,水与水的相遇、叠加,都是一场灾难,让这个女人不得安宁与希望。
第三节开头一行和第一节的第三行相呼应:“此刻的村庄是倒悬在天空里的。和乡村一起倒悬的”。
成熟的柿子一般都在枝头坠着,柿蒂朝上。女诗人感觉到了自己的孤独,她把这孤独赋予柿子,再以柿子比喻她所在的村庄。这样,她的主观感受就释放到了她所在的环境里。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然而诗人通过这种佯谬的语言已经达到了她的抒情目的。这是散文语言所不具备的特征。
第二、三行紧承第一行的后一句而单独分行,意在强调个人与时代的处境与关系,而前面的“倒悬”二字让人顿感突兀,晕眩,危机感重重。任何人都脱离不了他所在的时代,不管这个时代风平浪静还是风起云涌。女诗人怀抱她所在的时代,正是她对当下这个时代的热爱,永不言弃,不论她的生活颠沛流离、抑或颠三倒四,宛如倒悬枝头的柿子,正色地凝视这个时代和人间。
在第四节以熟透的柿子来比喻一代人的命运:“我们是随时从风里掉下的一枚果。甜的安慰剂里 / 该失去的已经失去 / 应该得到的还没得到”。
就女诗人自己来说,作为一位70后,对于得失看得很清楚,对于世情也体会良多。一枚柿子从枝头坠落象征着生命的结束,而它甜甜的味道显然不能令一个清醒通透的大脑晕眩、迷糊,也只是一种安慰的方式,止痛的作用。
她想得到什么?最后一节含蓄地写出女诗人爱而不得的悲情:“这个秋天,她给你写了许多信 / 那些文字内部的灰烬 / 从未被烧起来”。
鸿雁传书,君频回否?最后一行点透内情:从来不曾燃烧。她的许多信件如秋风头的柿子,每一封都悬着她那火红的心,却从不让人稀罕。诗至此结束,让人惆怅不已,悲叹不已。
关于余秀华这首《十月的柿子挂在秋风头》,诸位诗友读后感觉如何?欢迎一起交流讨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