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王朝-襄王

君达看文物 2024-11-13 05:22:33

周襄王(?—前619年),名郑,是东周第六代君主,周惠王之子。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51年至前619年,共三十三年。以下是他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

1. 诸侯会盟与霸主更替:

• 周襄王元年(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以齐桓公为主盟。周襄王为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派周公宰孔参加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这次会盟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

•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称霸,但他在泓水之战中因坚持所谓的“仁义”而坐失战机,被楚军打得大败,自己也受伤而亡。

• 前632年,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国的践土大会诸侯,周襄王亲自前往践土会见晋文公,这也标志着晋文公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

2. 子带之乱:

• 周襄王三年,其异母弟叔带(王子带)联合戎、翟谋作乱,被发觉后逃至齐。后来,王子带又多次引导西戎兵攻周,但都先后被挫败。

•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发觉王后隗氏与王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王子带得知消息后,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周襄王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后来,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王子带,然后迎周襄王回都城,并将王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

周襄王去世后,其子姬壬臣继位,成为周顷王。在周襄王的统治时期,东周王朝进一步衰落,诸侯争霸的局面愈发激烈。但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借助诸侯的力量维持了周朝的统治。

周襄王在历史上的评价较为复杂,既有一定的积极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1. 积极方面:

• 善于借助诸侯力量:周襄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面对诸多挑战和威胁,他能够审时度势,借助诸侯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王室的尊严。例如在“子带之乱”中,周襄王出逃后向各国诸侯求救,晋文公出兵帮助他平定了叛乱,重新回到都城,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周王室的局势。

•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尊严:周襄王在位期间,尽管诸侯势力强大,但他仍然努力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例如,在齐桓公召集的葵丘之盟上,周襄王派周公宰孔参加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这是对诸侯霸主地位的一种承认,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面子和尊严。

2. 消极方面:

• 政治能力有限:周襄王在面对周王室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威胁时,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政治能力不足。“子带之乱”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周襄王对内部事务的处理不当,导致王后与王子带勾结,引发了叛乱,使周王室陷入了混乱和危机之中。

• 无法有效遏制诸侯争霸:周襄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愈发激烈,周王室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周襄王无法有效地遏制诸侯的扩张和争霸行为,使得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成为了诸侯争霸的背景和陪衬。

• 决策缺乏远见:周襄王在一些重大决策上缺乏远见,例如在对待秦国的问题上,他没有认识到秦国的崛起对周王室的威胁,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使得秦国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周王室的控制,成为了周王室的强大对手。

总的来说,周襄王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软弱、政治能力有限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未能有效扭转周王室的衰落趋势,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对周朝的延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周襄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1. 农业方面:

• 生产技术缓慢发展:与西周相比,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延续和缓慢进步。传统的农耕方式仍然占据主导,比如耦耕等方式仍在使用,但在一些地区可能出现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萌芽。例如,一些简单的铁制农具开始出现,但尚未广泛普及,青铜农具依然是重要的生产工具。

• 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明显。各国经常面临水旱灾害、蝗灾等,这些灾害导致粮食减产,甚至引发饥荒。例如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晋国就发生了大饥荒。

• 土地制度有所松动: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在周襄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诸侯和贵族对土地的争夺日益激烈,私田的开垦不断增加。这使得原有的土地国有制度受到冲击,土地私有制开始萌芽,一些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崛起。

2. 手工业方面:

• 种类增多且技艺提高:

• 冶铁业:冶铁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虽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已经能够生产出一些简单的铁器,如农具、手工业工具等。铁器的出现为社会生产带来了新的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

• 铸铜业:铸铜技术在传承西周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分铸、焊接等技术更加成熟,失蜡法等先进的铸造技术也开始出现,使得青铜器的造型更加精美、复杂,装饰工艺更加多样化,如镶嵌、错金银等装饰手法广泛应用。

• 制玉业:制玉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铸铁技术的应用,制玉工具得到改进,玉器的制作更加精细,纹饰更加丰富,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纺织业:纺织技术不断提高,丝织技术发展迅速,丝织品的品种更加丰富,绢、纱、绨、缣、绉、罗、组、绦、锦、绣等成为重要的纺织品种,各地的丝织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 漆器制造业:漆器生产有了新的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漆器的种类增多,涉及生活用品、饮食用具、乐器等多个方面,制作工艺更加精湛,艺术风格更加独特。

• 手工业分布广泛:手工业生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的控制,各诸侯国纷纷发展自己的手工业,形成了多个手工业中心。例如,长江流域的铜矿开采和冶炼发达,安徽铜陵、湖北大冶铜绿山等成为重要的铜矿遗址。

3. 商业方面:

•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商品交换频繁,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和贸易中心。例如,齐国的临淄、卫国的濮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吸引了众多商人前来交易。

• 货币经济发展:货币的使用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贝币外,金属货币逐渐流行起来。各国纷纷铸造自己的货币,如齐国的刀币、赵国的布币、秦国的圜钱等,货币的种类增多,促进了商业交易的发展。

• 商业政策各异:各诸侯国对商业的政策各不相同,一些诸侯国重视商业的发展,采取鼓励政策,如齐国实行“通商工之业”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一些诸侯国则对商业进行限制,以维护农业的主导地位。

4. 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东方的齐国、越国等国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经济实力较强;而西方的秦国等国家,在早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商鞅变法等改革的推进,经济逐渐崛起。周王室所在的地区,由于政治地位的下降和土地的逐渐萎缩,经济实力也大不如前,甚至出现了周顷王无钱葬父这样的窘况。

周襄王在位时发生了以下重要历史事件:

1. 葵丘之盟: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而以齐桓公为主盟。周襄王为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这次会盟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

2. 王子带之乱:

• 第一次叛乱发生在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王子带召引扬、拒、泉、皋和伊洛的戎人一起进攻周王城,戎人烧毁了都城里的东门。随后秦国、晋国带领大军来援救周襄王,王子带联军失败,逃向了齐国。

• 第二次叛乱发生在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发觉王后隗氏与王子带秘密勾结,废黜了隗后。王子带得知消息后,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周襄王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并向各国诸侯求救。

3. 晋文公勤王: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王子带,然后迎周襄王回都城,并将王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

4. 践土之盟: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河南省濮阳县内)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大会诸侯,周襄王亲自前往践土会见晋文公。

5. 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穆公任用贤才百里奚等人,增强国力,于公元前624年伐晋,取得大胜,威望大振,连西戎20多个小国和部落都闻风归附,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东发展,扩地1000多里。

6. 秦军过周王城: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国军队想要偷袭郑国,行军通过周王城北门,每辆兵车上的左右士兵都只是摘下头盔向王宫礼拜,算是向周天子表示敬意。但刚一下车又一跃而登车前进的有三百辆兵车的秦国士兵。这次偷袭郑国的军事行动劳而无功,秦国军队回国途中,遭到晋国伏兵在崤山的痛击,秦军的三个主帅白乙丙、西乞术、孟明视全被晋军俘虏。

周襄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管辖范围大减,实力衰微,已如同一个小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大不如前。而各诸侯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兼并,势力逐渐强大,一些诸侯开始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对周王室的命令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遵守。例如,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王子带召引扬、拒、泉、皋和伊洛的戎人一起进攻周王城,这表明诸侯势力已经敢于直接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2. 诸侯争夺霸主地位,利用周王室名号:

• 在周襄王时期,诸侯争相称霸,他们希望借助周王室的名义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合法性。例如,齐桓公在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之盟中,得到了周襄王派周公宰孔送来的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还被周襄王声名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这使得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极大地提高了他在诸侯中的威望。

• 晋文公也在帮助周襄王平定“子带之乱”后,获得了在诸侯中树立权威的机会。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同年冬,周襄王亲自前往践土会见晋文公,这也标志着晋文公成为了新的霸主。

3. 周王室对诸侯仍有一定的依附关系:

• 周王室实力弱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需要诸侯的支持。例如,在“子带之乱”中,周襄王仓皇逃出都城,避居于郑国的汜,并向各国诸侯求救,最终依靠晋文公的帮助才得以平定内乱。

• 周王室在一些重要的仪式和活动中,仍然需要诸侯的参与和认可,以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例如,诸侯会盟时,周王室往往会派人参加,以表示对会盟的认可和支持。

4. 部分诸侯仍对周王室保持一定的尊重:

• 虽然大部分诸侯不再像以前那样尊崇周王室,但仍有一些诸侯出于传统观念、政治利益等因素,对周王室保持着一定的尊重。例如,西虢国自“王室遂衰”以来始终与周王室紧密地站在一起,在周襄王时期,西虢国仍然是周王室的重要支持者。

• 一些诸侯在表面上仍然尊奉周襄王为天子,遵守一些基本的礼仪和制度,以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但这种尊重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诸侯们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周襄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在不少古籍中有记载,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籍及相关记载:

1. 《左传》:

• 详细记载了周襄王时期诸多重大事件,如“王子带之乱”。第一次叛乱发生在周襄王三年,王子带召引戎人进攻周王城,戎人烧毁了都城里的东门,后来秦国、晋国带领大军来援救,王子带联军失败后逃向齐国。第二次叛乱时,王子带引导西戎兵攻周,周襄王逃出都城避居于郑国,后晋文公出兵勤王,帮助周襄王平定内乱等事件都有详细描述。此外,还记载了周襄王与诸侯之间的一些外交互动、会盟等情况,比如周襄王对晋文公勤王的赏赐等。

2. 《史记》:

• 在《周本纪》中对周襄王的生平事迹以及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有所记载。提到周襄王是周惠王的儿子,其继位过程以及面临的王子带之乱等情况。并且还记载了周襄王时期一些诸侯的行为对周王室的影响,如齐桓公派管仲调停周襄王与王子带的矛盾等。

3. 《春秋》:

• 作为编年体史书,对周襄王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简略记载,可与《左传》相互印证。例如对周襄王派遣使者参与鲁国相关事务等有所提及。

4. 《国语》:

• 其中的部分篇章可能会涉及到周襄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诸侯的态度等方面有一定的反映,可作为研究的参考资料。

这些古籍为我们了解周襄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但由于这些古籍成书年代久远,且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信息的偏差或缺失,因此在研究时需要综合分析、相互印证。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