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迄今为止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小说,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它通过贾府的兴盛和衰亡为我们展现了清朝时期封建社会制度的变革,一场牵扯到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在大观园中展开,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其中的主角。
这二位从前世就注定了难舍难分的关系和交集,只不过今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未曾遇见,随着林黛玉进入贾府,和贾宝玉以及诸多金陵女子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开始展开,和紫娟之间的主仆之情,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以及和薛宝钗之间姐妹加上情敌的关系彼此缠绕混合。
但让人感到奇怪的事,作为母亲的娘家,贾府对于林黛玉来说,似乎有些过于陌生,不仅自己如履薄冰,还有一种强烈寄人篱下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两位舅舅竟然连面都没见到,贾政对林黛玉究竟是什么态度?他曾三次暗示表态,只有贾母秒懂默契不说话。
未能见面的见面
林黛玉进贾府这件事发生在全文的第三回,作为红楼梦的开端,随着贾雨村的高升,贾府显赫的社会背景,崇高的地位,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各式各样的人物都依依展现在了读者面前,通过林黛玉对贾母的拜见,贾惜春,贾探春,王熙凤等全都通过林黛玉侧面介绍给读者。
不仅如此,王夫人,邢夫人,李纨乃至荣宁二府的房屋,家人,甚至丫鬟都对林黛玉做了介绍,又顺次引出了袭人,鹦哥等,对诸多人物的,曹雪芹做了举重若轻,充满层次感和节奏感,多数人物的重要程度也在这一时间得以体现。
林黛玉和贾母见面时,两人掩面哭泣,尤其是在提到母亲贾敏去世这一事件,双方泪流不止,由此可见,此时的贾母已经将自己对女儿贾敏的情感完全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二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全部展现了出来。
而贾宝玉前来后,直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林黛玉自己也感觉“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似乎一下就拉进了她和贾府之间的距离,双方甚至能看出眼神中满满的情感,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是目如秋波,转盼多情;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泪光点点,似喜非喜含情目。
作者如此描写也有其用意,通过林黛玉眼中不着痕迹的眼泪来预示后来木石姻缘的悲惨结局,相比于对两位舅母的描写,林黛玉前去拜访两位亲娘舅的情节,在文中则略显平淡,前去拜访两位亲娘舅的情节,在文中则略微平淡,甚至在阅读时多容易被忽略。
作为艺术大师,曹雪芹为书中的每一个重要人物都安排了量身定做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例如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贾宝玉的欲扬先抑和一波三折,之所以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没有见到贾政和贾赦两位舅舅,主要是因为作者对此二人的展现并不在这里。
纵观全书,贾赦完全可以用“好色”两个字概括,也就是说,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应该是在成群的妻妾和丫鬟之中,在声色犬马和古玩字画中才能表现出最真实的贾赦,而贾政作为贾府的核心人物和贾宝玉的父亲,他的表现应该是在官员以及请客的交往之中。
人如其名,贾政多涉足政治事务,贾府的繁荣,也寄希望于他在朝廷之中的斡旋,另外,在教育子女的事情上贾政也会有所参与,作为外甥女的林黛玉远道而来投靠娘家,此时的贾政不出来相见,也让故事情节简略了许多,增加了叙述的流畅程度。
尤其是对王熙凤的描写已经引起多人注目之后,应当用缓和的情节进行过渡,如果让贾政在这种情况下与林黛玉见面,意味着二人见到了自己亲妹妹的遗孤,情到深处,难免要再悲伤一番,这样的情景在开篇已经有过描写。
除此之外,贾政和贾赦作为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男主人公,又是贾府之中的长者,忧伤流泪似乎并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如果此时出现出建林黛玉,对二人后续的形象塑造也十分不利,所以干脆不安排他们见面,超越坚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特殊的家庭角色贾政
贾政在整个贾府中算是少见的正常角色,作为贾府的主要掌权者和管理者,他在生活和家族事务中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而从这些不同的身份中,也能看出其对外甥女林黛玉的态度。
在林黛玉第一次来到贾府之时,贾政以见面伤心为理由并未与林黛玉相见,看似是为了情绪考虑,其实在这里已经初步展现出了对林黛玉的态度,虽然是外甥女,但重要性相对而言并不高。
尤其是作为贾府出嫁女子的女儿,从嫁人的那一刻起,就与这个家族脱离了关系,正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林黛玉虽然是“进贾府”,但寄人篱下的成分却是人尽皆知,甚至林黛玉自己也因此而感到自卑。
对于贾政而言,眼前的林黛玉只是一个家道中落,母亲亡故之后前来投靠之人,所以显得并不重要,自己并不需要出面,如果真要面对林黛玉的话,还需要在贾母面前表现出伤心的样子,这对于贾政来说充满矛盾,所以他选择了不露面,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这一情节中,贾政率先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孝”,主要体现在千方百计让贾母快乐,表现为赡养和顺从,对于自己的年迈的母亲,不仅是身体上的照顾,还有精神物质上的赡养,而贾政对林黛玉的态度,其实也是对贾母的一种暗示。
即使贾政没有直接面对林黛玉,但是后续一定能看出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关系的不同寻常,如果仅有一位女子,凭借贾政对“孝道”的理解,顺母亲的意默认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也并不困难,只可惜后来出现了薛宝钗,这个来自薛家的女子同样看中了贾宝玉。
这意味着贾政需要在二位女子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薛宝钗乃是薛家的掌上明珠,从小就受到最传统的封建家族教育,颇具才华,如果与贾宝玉结婚,将来定然能成为儿子的一大助力,甚至还可能拉拢和薛家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家族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但对于林黛玉,无论是妹妹贾敏还是母亲的滤镜,出于对孝道的遵守,似乎也不应该拒绝这一段感情,但成就大事必须要有所取舍,贾政的态度虽然不能明说,但必须表现出来。
连续三次的暗示
众所周知,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贾母将其安置在潇湘馆处,阿甲正对潇湘馆的评价,也能看出他对林黛玉态度的暗示,在潇湘馆处,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身一世”,说完之后就立刻看小贾宝玉,而后者连忙垂下头。
这里无论是对贾政的描写还是对贾宝玉的反应都恰到好处,众人皆知,贾宝玉并不喜欢读书,不仅翘课,还多次让下人替他在课堂学习,而贾政对潇湘馆关于“读书”的评价也是在敲打贾宝玉,认为他应该用功读书。
正好在潇湘馆下,所以贾政认为,只有在潇湘馆窗下用功读书,并且身边有林黛玉这样的红颜知己陪伴,才不枉此一生,也就是说,贾政在家族社交和孝道之间选择了后者,这种暗示无疑是对贾母的肯定,现在的贾政对林黛玉是颇为认可的。
无论是其表现出来的才华,还是对贾宝玉的情感,都十分符合贾政的内心所想,而到了薛宝钗的蘅芜苑,贾政却说“这处房子无味得很”,这一形容不仅说明了贾政对薛宝钗的态度,也体现了贾府对薛家的态度。
此时的贾府尚且繁荣,所以贾政的态度更倾向于“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感觉,薛家十分有钱,但始终是商人出身,和贾府这样的官宦世家尚且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此时的贾府而言,薛家这个合作伙伴可有可无。
从当前的满意程度上讲,林黛玉在贾政看来是要超过薛宝钗的,从对爱人住处的暗示就可以看出,贾母对这一点看破不说破,一开始,她也认可林黛玉将来作为自己的孙媳妇。
只可惜世事无常,后来的贾府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为求自保不得不牺牲贾宝玉的婚姻和薛家走向联合,曾经那个贾政认为可有可无的姻缘,现在也不得不去执行,对于林黛玉的态度,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发生巨大转变。
所以在红楼梦的大环境中,家族的利益总是排在首位的,对府中之人的态度可以随着家庭利益的变化而变化,林黛玉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迎来了自己的悲剧,最后郁郁而终。
参考文献
[1]毛成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贾环的悲剧对比[J].青年文学家,2022,No.807(27):89-91.
[2]高元琼.成长环境对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从《红楼梦》中贾环的成长说起[J].吕梁学院学报,2021,11(05):89-92.
[3]滕德永.清代皇帝抄家的收入[J].中国税务,2022,No.450(0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