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少诉苦,向内求

嫱嫱聊玄学 2024-09-04 14:01:47

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见许多人,有人对你评头论足,有人对你指手画脚。

愚人,时常焦虑不安,迷失在他人世界;唯有智者,坚守内心,活出清醒的自己。

很认同一句话:“活在别人的眼里,就会死在别人的嘴里。”

要想摆脱生活的枷锁,就得学会向内求,向心走。

1

成年人的世界,有千万种声音

古语言:“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凡是有人出现的地方,便有是非,谁的背后无人说,谁的背后不说人。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能逃脱“人言可畏”的命运。

作家莫言在《吃的耻辱》中讲述了一件事:

有一日,他邀请朋友们共享美食,当酒足饭饱后,桌上还剩下几片烤鸭。

为了不浪费食物,他毫不犹豫地大口吃了起来。

不料,这一举动却引来旁人的窃窃私语:“瞧瞧莫言,非得把那点钱吃回去不可。”

就是这一句话,让莫言感到十分尴尬与窘迫。

回家后,莫言将此事倾诉给母亲。

母亲听后,建议他以后请客时,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在之后的聚餐中,莫言每次都提前吃上一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自己的吃相。

然而,又有人嘲笑他:“看看莫言那假模假样的劲儿,好像只用门牙吃饭就能吃成贾宝玉似的。”

这番话,如同冷水浇头,让莫言再次陷入沉思。

他意识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总会有人评头论足。

刘伯温曾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人生之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曾件件让人称心,样样令人满意。

有人心中欢喜,出口蜜语;有人百般刁难,舌下恶言。

这些声音如同风中的尘埃,无处不在,时刻扰乱我们的情绪。

然而,我们既堵不住旁人的嘴,也合不上自己的耳朵。

唯一能做的,便是用 “蜜语”的满足感,去为“恶言”的挫败感买单。

生而为人,学会在千万种声音中,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旋律。

2

别拿外界的言语,左右自己的人生

古语有云:“烦恼由心生,不想自然无。”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太过在乎外界的声音。

越想越深,来回细细琢磨,于是内心脆弱,不堪一击。

好比,路走多了,硌疼的是脚;在意多了,累坏的是人心。

苏东坡与金山寺的禅师,常常相聚,探讨禅意。

一天,苏东坡自认为在修行上有了进步,于是赋诗一首。

诗成之后,苏东坡满心期待着禅师进行批语,可却只等来“放屁”二字。

他愤然乘船前往金山寺,质问禅师为何骂人。

禅师听后,哈哈大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这简单的一句话,让苏东坡瞬间醒悟,总以为修行境界高,能够抵御世间的侵扰。

可当面对禅师的批评时,被一句“放屁”便轻易激怒,让自己崩溃。

有一个词,叫做“滚刀肉精神”。

这“滚刀肉”是一种坚韧的肉质,蒸不熟也煮不烂,连最锋利的刀口也不曾叫它服软。

生活的舞台,总是充斥着各种声音,左右我们情绪和选择。

一个拥有滚肉刀精神的人,却能在其中游刃有余,不为所动。

《增广贤文》中云:“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越是在乎他人的看法,言语越是缠绕得紧,让人无法呼吸。

当你学会坦然面对一切,所有的纷扰自会烟消云散。

要知道,别人的嘴,铺不出我们的路,决定不了我们的方向。

做个明白人,有所判断,有所取舍。

人生的答卷,还请自己涂写,花开花落,也终是自己的。

3

一个人开窍最好的方式:向内求

《忆龙泉寺》中云:“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山泉的流水,从不被外物阻塞,无拘无束,自在而清澈。

一个人整日被世俗所困扰,内心早已浑浊不净,活得不像自己。

心犹树之根,根深则叶茂。

正如,内心的声音,才是我们灵魂的指引。

清代才子袁枚,一举成为秀才,科举之路更是畅通无阻,官至县令。

可他骨子里却流淌着一份不羁与率真,始终想要挣脱世俗的偏见。

袁枚曾写下一副对联,字里行间尽显其真性情:“不做公卿,非无福命皆缘懒;难成仙佛,吾爱文章又恋花。”

他宁愿舍弃公卿之位,只因去追求自己心中想要的生活。

三十三岁的那年,袁枚毅然辞官归隐,去往南京小仓山,将随园作为心灵的归宿。

那里,他饮酒作诗,赏花赏月,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把酒言欢,度过了五十多年的逍遥时光。

有人指责袁枚过于放纵、不求上进,可他却毫不在意

一生坚守着内心的热爱,沉浸在书香与美景之中,怡然自乐。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有一句话:“人生的有趣,是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生命的意义,在于向内探寻,活出真我。

眼不追随他人,耳不留存他言,为自己为活,正是一个人最大的觉醒。

智者,常向内而观,深耕自己。

不妨将人生调成静音模式,让心灵在纷扰之中,寻得一片净土。

学会向内而生,从容看待万物,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光景。

从心出发,向内修行,这便是人生最好的活法。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