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货币当时通用于整个东亚地区,宋朝金融业发达程度超乎想象

吕布省愚 2025-01-12 02:58:12

副标题:文学与历史杂谈26-翻开史料,很难想象这居然是宋朝的金融业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0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5 分钟)

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大约八百到一千年前,咱们华夏大地这片热土两次被残忍且蛮荒的马蹄踏过,被迫走上了倒退的路。而这两次,便分别是北宋与南宋的灭亡。

藏富于民,了然于心,这似乎已成为赵宋王朝的基本经济策略。所以,站在如今的视野去回望历史,才能看到宋朝时候辉煌且璀璨的文化,这当中,宋词便是集大成的体现。

今天讲宋朝的故事

然后,根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根本哲学原理推测,出现文化繁荣的根本基础需要足够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这也即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由来。由此,普遍认为中国的宋朝是全球工业革命之前,站在世界发展巅峰的超大规模经济体。

并且,还有有学者认为宋朝在经济上乃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旷古空前的伟大年代。那么宋朝在经济体系,尤其是金融学的范畴内有哪些超乎人们想象的细节呢?今日,咱们用简短的三千字,讲述清其中的奥秘。

·宋朝的货币通行整个东亚地区

整个宋朝时期的商业是非常繁盛的,这一点也能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看出端倪。当时通行的货币有铜钱、铁钱、白银与黄金。黄金是用以保值、跨洲贸易的最佳首选,铜钱、白银是作为中远距离交易通货,铁钱则是作为零钱于在地市集、做小额交易使用。宋政府每年铸造的货币量来衡量,其中个别年份所生产的货币数,就超过有唐一代发行货币的总额。

所以,此处的细节就能看出,彼时对外战争似乎不占优势的宋朝,其民间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当时的全世界是独特的存在。

宋太宗至道年间,也即是公元995年到997年这三年时间,每年铸币83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是为公元1074年,这个数据已经达到惊人的506万贯。可以毫不掩饰的讲,在工业革命以前的货币发行规模仅此一例,且远远超过世界各国。

提及宋朝,怎么能少了岳飞

尽管如此,宋货币的供给仍无法应付增长的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所以每年的朝议都将“钱荒”列为讨论议题。这里延伸开来思考,所谓的农耕时代下的市场化经济货币的历史例证,便是中华大地上的宋朝。

与此同时,加上巨大的商品需求,进而引起的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

另一方面宋朝货币精良信用稳定,东南亚、日本、朝鲜、金、辽等区域经济体一致通行宋货币,所以此处也能衍生另一个话题,宋金辽谁是正统?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本身三观就不正,宋朝的历史地位岂能是尚未开化的辽金能够比拟的?

当时,宋钱在南洋、日本、金国、辽国、朝鲜等国取代本国货币,成为当地主要通行货币并且作为一级东亚货币,宋代的铜钱大量外流东亚地区。因此,宋帝国内部铜矿稀缺,也造成硬通货短缺。

·宋朝的成都发达程度超乎想象

为应付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宋真宗时期,当时的超级城市成都民间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信用本位的兑换纸钞,代替铜钱仅仅在四川使用的一种地方货币,是为交子。如果而今您身处于成都,或者有去过成都,成都还有一条街纪念当初的“交子”,这条街的名字就叫“交子大道”,距离交子大道不远处,还有一座交子公园。省愚对此甚为熟悉。

按照现代经济学中对于纸币的定义,只有国家发行的才算真正纸币。所以,仁宗后改交子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

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

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政府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与五百文小面额钞票。到了乾道五年,也就是1169年开始,定为三年一界,每界发行一千万贯,以旧换新。

其实早在神宗熙宁十年,也就是1077年,宋朝岁入7070万贯,农业的两税为2162万贯,占30% ;另外工商税为4911万贯,占70%。工商税收入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主体。所以说,单纯从数据上看,宋朝早已经不是一个农业为根本的时代,可以称为是当时世界体系下独有的超级商业帝国。

·会子的兴盛与危机

宋朝第一界会子的发行额仅三百万贯。

到乾道四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仅七年的时间,发行额增加到七百万贯,在此之后,固定在一千万贯。尽管会子的加印与隆兴北伐有关,但是由于作为本位的金属货币没有相应追加,币值增长指数已经达到300%以上。

到理宗淳祐六年,会子发行额增加六十五倍。会子虽与铜钱可自由兑换,但由于会子不断贬值,两者汇率也急剧走低。南宋时期,宋朝掌握着富庶的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经济高度发达,由此产生的会子与铜钱之间的兑换行为,与当今世界的货币金本位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区别。但是细想,以上这一切居然发生在大约九百年前,着实令人难以想象。

宋孝宗,名气不大但是实力很强的帝王

再由此产生的联想,一场令人不忍回首的崖山海战,着实让这一切倒退到难以复加的地步。

南宋对维持会子的稳定与信用进行过一定的努力,除了制定数年一界的换新旧会子兑换制度控制流通量外,宋孝宗时期还制定了“中半纳入”的制度来确保其信用。此处的半班纳入指的是地方上缴的税赋可以有一半用会子缴纳,并且不计贬值、依其面值计价。这样也能很好的平衡纸币与本位货币之间的流通关系。

·会子危机本质上也是成功的经验

然而,公元1205年北伐失败造成的财政恶化导致了会子制度逐步走向破产,自宁宗宣布十一、十二、十三界会子同时流通后,会子之多犹如决堤之水,物价飞涨犹如脱缰野马,出现会子挤兑铜钱的现象。这也就是堪称世界文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大规模流通纸币与本位货币之间的挤兑危机。

嘉定二年,也即是1209年,宋朝规定新旧会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兑换,同时严禁不按比例兑换会子,否则抄家,并鼓励打小报告互相揭发。

这种以行政权力而非经济政策强制确保会子价值的手段无异于宣告会子信用破产。反而导致拒收会子与贬值的浪潮越演越烈。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社会无论中下层都损失惨重。迫不得已,政府发还抄没的家产,并筹措一千四百万贯来回收旧会子。嘉定五年后危机才渐渐平息。从此之后,会子换界已无法正常进行。

从历史的角度看全球经济学的发展,一旦发生财政危机,就会以滥印钞票饮鸩止渴。

理宗赵昀亲政后,由于十六及十七界会子数量巨大,险些再度造成通货膨胀。尔后,更是出现会子与铜钱的汇率从端平初年暴跌25%。十八界会子发行量更加大,白米涨到每斗米三贯四百文钱,是孝宗年间(公元1162年—1189年)的十一倍。

理宗淳祐七年,皇帝颁诏,十七、十八界会子永远使用,希望借此来抑制物价上涨。但是两百文的十八界会子却连一双草鞋都买不到,会子已与废纸无异。景定五年,也即是公元1264年,贾似道规定十七界会子须在一月之内全部换成十八界会子,并将会子改为“金银见钱关子”,宣布关子与会子的兑换比例为1:3,但通货膨胀更恶性发作。

不过,南宋的会子虽然一路贬值,但与元、明两朝的彻底失败相比仍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流通与信用,故可视为近代前较为成功的纸币实验。

回到本文的主旨中来,宋朝时期,璀璨的文化氛围下,雄厚的经济基础奠定了庞大商业帝国的经济基本盘。可惜,当时没能有工业革命,也没能处在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化时代,宋朝因此失去了将影响力播散到全球的机遇。最终先后两次被草原上的野蛮马蹄残忍踏过,造成极大的文明损失。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细想后来明朝为何会花费举国之力修建长城,或许就不用赘述其中的原因了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