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回来的人,都在比谁的pin多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4-08-13 10:37:58

文 / 马珍妮

「你要换pin吗」,大概是奥运i人社交的最佳搭话语。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参与哪个奥运项目,是否是参赛选手,很少有人能够抵挡奥运pin。而pin交易,更是一项让人欲罢不能的奥运场外运动。从库里到马龙,从孙颖莎到小威,这条赛道上挤满了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人。为什么换pin如此流行?pin有着哪些不一样的意义?奥运纪念品目不暇接的当下,这小小的pin究竟为何如此受欢迎?这一切还要从本届巴黎奥运会上的换pin热说起。

pin,巴黎奥运一大潮流

巴黎奥运会上,有一堆pin的人可太多了!开幕式上的中国代表团旗手马龙、美国篮球运动员库里、感动全网的乒乓球运动员倪夏莲……我们熟知的很多运动员,全都是集pin小能手。

图片来源:倪夏莲直播间;World Table Tennis官网;@Team USA

国内运动员中,国乒队的集pin能力可谓在第一梯队。除了在开幕式上美美炫耀了一波pin的马龙,与中国香港乒乓球选手吴咏琳交换pin的孙颖莎也已经多枚pin在手。而且莎莎有自己保护pin的方式,就是不给咱看她都有啥......

图片来源:@pedrey.1020

随美国队征战奥运会的斯蒂芬·库里,也是个集pin大师。比赛至今,他最出圈的视频不是三分球也不是庆祝动作,而是跟其他运动员换pin、展示自己的pin等名场面。集pin能力之强,连美国男篮官推都忍不住晒图炫耀。

集pin大户库里。图片来源:@usabasketball X账号

集pin这件事,全球各地的运动员们都是认真的。英国男子网球队成员丹·埃文斯向《每日邮报》透露,他们男子网球队一直在比赛,看谁能收集到最多的国家pin。

身处奥运现场的志愿者、媒体、观赛者也在分享各种各样的pin体验。自己去商店扫货、把pin送给运动员、与国外志愿者朋友相互换pin……如果说这次的巴黎有什么东西炙手可热,那么pin一定榜上有名。

「集pin」可谓奥运赛场之外的一项流行运动,人们孜孜不倦地收集和互换pin,希望自己能成为朋友圈里的「pin王」。再佛系的收集者,也不免在巴黎的街头扫街逛店,加入集pin大军之中。

图片来源:小红书巴黎奥运会#pin相关帖子热度非常高。

巴黎奥组委很懂这届体育人,他们授权了150家奥运会官方商店、超过30000家经销店销售pin。从香榭丽舍大道到埃菲尔铁塔,从地铁站到休闲公园,入店任君挑选。

你可以找到凯旋门等巴黎经典地标pin、金色会徽pin、和平鸽pin、以及游泳、足球、柔道等各个项目的pin。不过很多热门运动员同款pin大概已经处于售罄状态,毕竟小小徽章真的太火了。

巴黎奥组委推出的pin。图片来源:Paris 2024官网

最火的莫过于体操女王西蒙·拜尔斯的pin。本次奥运会,她带了一些印有她名字的金色心形pin来到巴黎,与体育迷和各国球员交换。

无数运动员以获得这枚金色勋章为傲。新西兰女子七人制橄榄球队运动员Tysha Ikenasio就是其中一位,她在社媒称:「西蒙·拜尔斯的个性化奥运pin是最佳(GOAT)的pin」。连同队的集pin大师库里在获得一枚之后也曾忍不住炫耀。

图片来源:@Simone Biles ins账号

可以看出,竞技场之外对pin的收集与交换热情十分激烈。关于「拿到多少pin、拿到谁的pin」的比拼俨然是一种奥运潮流。运动员抵挡不了,普通参与者也抵挡不了。但是,这股热潮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很难猜到,这样的奥运「pin现象」其实早在128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pin交易,一段跨越128年的故事

「集pin」在国内成为无人不知的赛事流行活动,始于北京冬奥会。

家门口的奥运会,爆火全网的冰墩墩,成千上万的国内志愿者,发达的社交网络……天时地利人和,让早已有之的pin文化一炮而红。

图片来源:IOC

事实上,我们现在玩的都是128年前的人类玩过的。根据奥运会官方网站,pin交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也就是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当时,奥组委为了识别参赛运动员、裁判和官员而颁发了由硬纸板做成的官方徽章。

1896年奥运会的官方徽章。图片来源:olympic-museum

100年前的巴黎奥运会,奥运村的出现极大地扩大了pin交易的影响力。此后,随着搪瓷材料制成的碟扣徽章出现,逐渐发展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悉的pin。pin的功能也从最初的识别参与者变为纪念赛事参与。

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加入到集pin大军中。1982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以后,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名为「Olympin」的奥运pin藏家俱乐部。这家非盈利组织至今仍在活动,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500名会员。

Olympin官网。图片来源:Olympin

「Niche Collecting is Nice(小众收藏很好)」是官网首页的一句显著标语。当下奥运会上pin的火热,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这群骨灰级爱好者的预期。这些小巧精致的徽章,正在让太多人欲罢不能。

发展至今,这项「运动」甚至有自己的规则:国际奥林匹克收藏者协会(IAOC)制定了一些徽章交易礼仪,包括「公平、诚信交易」「对新手保持友好。如果他们改变了主意,要同意退货」等条款。对于热爱收集pin的人来说,这项活动真的不单单只是爱好而已……

AIOC的pin交易指南。图片来源:AIOC官网

在pin受到欢迎的同时,赛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意识到了这小小徽章的价值。1994年利勒哈默尔奥运会的东道主足足销售了1800万枚pin。30年过去了,销售奥运会pin俨然已经是赛事主办国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

赞助商、各国奥组委、转播商等也加入推销pin的行列,通过pin传递自身形象与特色。各种各样的pin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内外,哪个国家和地区的pin更胜一筹也逐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今年,美国队的pin设计就遭到了很多收集爱好者的吐槽。这相差无几的造型,不知设计者到底是如何考虑的……对比之下,像中国、加拿大这些代表团的pin至少种类丰富且颇有本土特色。

图片来源:@UNCLE PIN 小红书账号截图

在收集pin已经不止是收集pin本身的今天,无聊的设计显然不具有吸引力。作为在四年一届的大赛期间流通的互换物,pin承载的已不仅仅是一面国旗、一个奥运五环这么简单。

人们为什么这么爱pin?

收集pin和交换pin之所以这么火,其所具有的「纪念」属性是基础。当你终于有机会参与奥运会这样的全球盛会时,想要有所留念也是必然。像pin这样的纪念物,是人生特别经历的具象化。

纪念物承载了每个人心中的奥运记忆与情怀。一枚小小的pin,能够唤起在奥运现场的经历,让你想到pin交易发生时的交流与场景,勾起你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收藏的意义,便在于此。

图片来源:Paris 2024

但是,每届纪念品种类如此丰富,为什么独有这一种「pin文化」?原因很简单:pin是一种社交货币。

「你要换pin吗?」是一句绝佳的社交开头语。即便是面对一个完全不会本国语言的人,人们也能够通过换pin的契机产生互动和交流。在一个又一个镜头之外的换pin活动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找到了践行奥林匹克「together」精神的良好方式。

正如两度参加奥运会的艺术体操运动员Laura Zeng所言:「我一直很喜欢pin交易的艺术,因为它迫使我活在当下,让我有社交勇气,并帮助我结交朋友。任何人都能接受交换pin的提议。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在这三周的时间里,最重要的是共同的生活体验。」

Laura Zeng收集的pin。图片来源:Laura Zeng

如今,Laura已经是一名资深的年轻pin玩家。她在回忆自己集pin经历时提到,即便是在封闭的东京奥运会期间,奥运会现场交换pin的活动也从未间断,人们通过换pin的方式找到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普通人也有类似的体会。担任过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小雨跟我们分享:「当时我不抱希望地问了一个看起来很冷漠的外国记者要不要换pin,没想到他直接给我了几个。后来我们还聊了聊,给他介绍了中国春节的传统活动。」一次换pin,带来了这种特别的跨文化交流体验。

有时,这种以pin为中介的联结不仅出现在运动员个体之间,也成为国家之间非正式友好交往的一种象征。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冰壶选手范苏圆和凌智赛后将两份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冬奥会pin送给了美国选手。这在当时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一幕,一度引得网友称赞。

图片来源:咪咕体育

一些pin的存在还是国家/地区的象征。自称是一流pin收藏家的小威分享了自己的集pin经历:「有一些我认为根本就不再存在的国家,但是它们却参加了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

小威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获得过一枚朝鲜的pin。在与奥林匹克官方对话时,她说:「这是我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拿去交换的一个pin。」小小的pin,有时具有超乎设计者意料的符号意义。

图片来源:@olympics 官方账号

巴黎奥运会已经落幕,如果你想留点什么纪念物,一些物美价廉的pin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多年以后,这些小小的纪念品将能够带你回到过去,忆起彼时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点滴。

5 阅读:2174
评论列表
  • 2024-08-13 13:42

    我们专业记者一天搞这些没用的新闻

  • TT马 14
    2024-08-13 13:51

    说人话,队徽就队徽,非得用英文字母

  • 2024-08-13 14:59

    现在的所谓的记者所谓媒体人,不但人话都不会说了,还搞这些没多少新闻的新闻,真是连鸡者都不如,难怪有人说别读新闻专业呢

  • 2024-08-13 11:54

    全部都是中国义乌制造[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