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浴血昆仑关,打破了日军企图以战争逼迫中国屈服的妄想

北街老酒 2024-09-14 14:06:43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它见证了中国军民的顽强不屈与英勇无畏,那就是桂南战役。这场发生在 1939 年 11 月至 1940 年 11 月的战役,是抗战期间在广西境内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其中的昆仑关大捷更是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段艰难而悲壮的岁月。

1939 年,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的中国,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却从未动摇。10 月 14 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命令第 375 号,决定发动桂南战役,其战略目的便是彻底切断中国西南补给线。10 月 19 日,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向驻广州的第 21 军下达作战命令,要求其协同海军在钦州以南地区强行登陆,攻占南宁附近各要地,切断中国军队通向南宁的联络补给线,并使其成为海军向内陆进行航空作战的基地。

11 月 15 日,日本精锐部队第 5 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共约 3 万人,外加日本海军第五舰队、日本海军第三联合航空队等,在第 21 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指挥下,从钦州湾登陆,直扑南宁。随着战役的展开,日军第 18 师团等也投入作战,使参加桂南作战的日军兵力达 7 万人左右。

第一次长沙战役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桂南方向日军的动向未给予足够重视,而是判断日军可能集中更大兵力再次进攻长沙,因此中国军队大量云集湘北战场,华南守备薄弱。广西沿海重镇防城、钦州等很快被日军攻破。

为遏制日军攻势,保卫南宁这一西南边陲重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第 16 集团军以两个师固守南宁,无命令不得撤退,并紧急调遣杜聿明第 5 军由湖南衡山增援桂南,中方第 99 集团军由湖南湘潭途经贵阳转移至柳州窑屯,第 36 军自重庆南下依山集结,并令各军于 12 月 5 日之前集结完毕。

日军进展迅速,抢先于 11 月 19 日进抵唐宝、百济一线。日军第 21 军台湾混成旅团留守钦州,掩护第 5 师团补给线。第 5 师团穿越十万大山,于 11 月 21 日向南宁周边的平地进攻。11 月 22 日黄昏,日军抵达邕江,直取南宁。中国军队在邕江北岸与日军对峙。

11 月 23 日,南宁中国军队第 135 师等部与日军激战 20 余次,但由于长途奔波、仓促上阵,未能有效阻击日军渡河。11 月 24 日,数千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兵分左右两路夹击南宁,南宁周围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当天,日军攻陷南宁。12 月 4 日,日军攻下昆仑关,控制了南宁北通内地的两条交通道路要隘。

南宁失守,后果极为严重。国际交通线被切断,若日军继续北上,柳州、桂林将危,各战区后方联络干线也将面临威胁。日军航空兵还可以此为基地,轰炸内地重要目标,威胁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心收复南宁,火速从湖南、江西、广东、贵州等地紧急抽调部队,增援广西。到 12 月中旬,参战各部 15 万兵力大部陆续抵达昆仑关附近。

担负对昆仑关实施正面进攻的是第 99 军和杜聿明的第 5 军。杜聿明的第 5 军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下辖第 200 师、荣誉第一师、新编第 22 师,师长分别为戴安澜、郑洞国、邱清泉,皆为抗日名将。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训导下,杜聿明将第 5 军训练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王牌军。同时,中国驻桂林的空军约 100 架飞机也用于桂南反攻作战。

昆仑关地势险要,在南宁东北 50 公里处,是南宁北侧的天然屏障。附近群山叠嶂,绵延不绝,中间多悬崖深谷,这里是南宁北上到宾阳、柳州的必经之路,位置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94 年 7 月 7 日,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故事片《铁血昆仑关》在中国大陆公映,影片生动再现了昆仑关战役这一历史片段。

此时驻防昆仑关的日军有一个骑兵连队和一个步兵大队,并在昆仑关以北的高地修筑了堡垒、铁丝网,构成了铜墙铁壁般的防线。而中国军队分为北、东、西三个集团,共同承担反击日军和收复南宁的任务。12 月 17 日拂晓,第 5 军荣誉第一师像尖刀一样扎进日军纵深阵地,以新编第 22 师迂回攻占五塘、六塘,切断了昆仑关日军退路。12 月 19 日,西路军切断了日军由南宁及龙州向北增援的道路,东路军也在日军后方的邕钦公路沿线展开袭击,策应昆仑关方面的作战。

12 月 20 日,第 5 军第 200 师增强昆仑关方面攻击力量。郑洞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昆仑关战役,是中日两国精锐军队间的一次殊死决战,其激烈程度为抗战以来所罕见。”驻防昆仑关的日军凭借有力地形和密集炮火顽抗,激战数日后,荣誉第一师血流成河,伤亡很大。在持续一周的反攻中,中国军队对昆仑关的包围圈不断收缩。虽然当时血流成河,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官兵们斗志不减。

12 月 29 日,第 200 师、荣誉第一师、新编第 22 师与第 159 师等又再次发起强攻,不但将日军逼退,郑洞国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日军这时已处于我军的四面包围之中,仅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其弹药给养尤为困难,陷于绝境。不少横卧在山野上的被我军击毙的日军尸体,看上去衣衫破烂,有的甚至只着一条短裤,浑身肮脏不堪,从中可见其处境之窘迫。”在我军的沉重打击下,这支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冈军的士气开始下降了。

困守多日的日军终于抵挡不住中国军队的强大攻势。1939 年 12 月 31 日,杜聿明第 5 军在炮火支援下,向昆仑关发起最后冲击。上午 11 时,肃清全部日军,占领昆仑关。随后新编第 22 师又与荣誉第一师配合,攻占了 441 高地。第 5 军终于用辉煌的胜利迎来了 1940 年的元旦。一向骄横无比、自诩为天下无敌的日军王牌第 5 师团第 21 旅团,终于败在了中国军队手下。

能在一次战役中击毙如此之多的日军将领,这在中国整个抗战的历史中都是很少见的。尤其是第 21 旅团长中村正雄,他是少将军衔,他被击毙对日军的实际打击很大。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显示,昆仑关一战,日军第 5 师团第 21 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第 42 联队长坂田元一、第 21 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及第一、二、三大队的长官,均被中国军队击毙。该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官死亡达 85%以上,士兵死 4000 余人,被俘 160 余人,被缴获的物资不计其数。

这次战役,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仅第 5 军就伤亡 11100 人,阵亡 5600 人。中国军队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武汉会战后的一次重大胜利。攻取昆仑关,使中国军队以空、炮、坦等军兵种协同配合,对日军攻坚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给日军第 5 师团第 21 旅团以歼灭性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和士气,掌握了桂南战场的主动权。

为了祭奠在昆仑关战役中殉国的英烈,杜聿明将军在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含泪亲笔书写了 400 多字的悼念碑文。蒋介石、何应钦也题词纪念。在阵亡将士墓园中,杜聿明所写的挽联刻于柱上:“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

日军失去昆仑关要地后,紧急抽调广东的第 18 师团和国内的近卫混成旅团增援广西,并从关东军抽调部分航空部队参战。于 1940 年 1 月下旬向昆仑关一线进攻,并出动轰炸机炸毁中国军队后方的桥梁,对昆仑关及周围地区内的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中国军队也向桂南前线增调了 8 个师的兵力。1 月 28 日,派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到桂南协助指挥作战。但中国军队集结尚未完成,日军第 18 师团和近卫旅团、增援的日军第 5 师团就对昆仑关及宾阳等地重新发起了猛烈进攻。

中国军队在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下,奋勇作战。位于昆仑关的中国军队虽然阻止了日军的正面进攻,但日军的迂回部队却趁中国军队疏于侧后防范之际,于 1 月 31 日占领甘棠,并继续向北进攻,于 2 月 2 日占领宾阳。由于宾阳失陷,继续坚守昆仑关已无意义,且中国守军有被围歼的危险,因此,2 月 2 日,正面作战的中国各军全面北撤,在洪水河以南占领阵地,以确保柳州。

日军反击得手后,为避免战线延长、兵力分散、补给困难,决定收缩兵力巩固南宁。至 2 月中旬,日军第 18 师团撤回广东,第 5 师团收缩到南宁,近卫旅团和台湾混成旅团退守邕钦地区。中国军队尾随日军,占领日军撤出的宾阳、昆仑关等地。桂南战役到此结束。此后,桂南地区中日军队再未发生大的作战。

1940 年 9 月 23 日,日军入侵越南北部,从越南进入广西的战略通道已被截断,日军便逐步从南宁撤兵,至 11 月中旬全部撤退完毕。中国军队于 1940 年 10 月 30 日重新收复南宁,到 11 月 30 日,日军全部被逐出轨南,广西全省重新成为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

整个桂南战役前后历时一年,日军伤亡近万人,中国军队伤亡近 3 万人。桂南会战证明,抗战虽然已经进行了两年多,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中国军队仍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打破了日军企图以战争逼迫中国屈服的妄想。

70 多年过去,战火早已远去,中国军队将士们用生命守卫的昆仑关静静伫立。但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悲壮,将会永远地镌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那一首名为《昆仑关》的七言诗,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雄浑气势:“一树桃花惨淡红,雄关左侧一庭空。倭诗几处留残梅,汉纸依然卷大风。”昆仑关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见证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激励着后人珍惜和平,奋发图强。

1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