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发现腿越来越肿?医生讲解:术后如何自我防护

绿夏聊养护 2024-10-09 04:39:25

李先生,57岁,因交通事故导致右腿骨折,进行了紧急手术。手术后,他被要求卧床静养,避免活动。

然而,几天后,他突然感到右腿剧烈疼痛、肿胀,同时呼吸也变得急促。在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医生发现他患上了深静脉血栓(DVT),并且部分血栓已经脱落,堵塞了肺部血管,形成了肺栓塞(PTE),险些危及生命。

幸运的是,经过紧急处理,李先生最终脱离了危险。但这场意外让他明白,术后并非只是静养这么简单,深静脉血栓这种“隐形杀手”常常发生在术后患者身上,特别是那些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的患者。



什么是深静脉血栓(DVT)?

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发生在深部静脉中的血液凝块,最常见于下肢。通常,血液在静脉内流动时不会凝结,但当患者长时间不活动(如手术后卧床),或存在某些促凝因素时,血液流动变慢,就可能形成血栓。

如果这些血栓在静脉中停留,会引发疼痛、肿胀和发热等症状;更危险的是,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部血管,就会引起肺栓塞。

肺栓塞(PTE)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血栓堵塞了肺部的动脉时,会导致呼吸急促、胸痛,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和猝死。

据统计,肺栓塞的致死率高达30%,特别是未及时发现和治疗的患者。术后患者如果出现了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胸部不适等症状,必须立刻就医,进行相关的血栓筛查。

为什么手术后易发生血栓?

手术后,特别是一些大手术(如骨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血流速度变慢,使得血液更容易凝固。同时,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管内皮可能受到损伤,加上术后身体的高凝状态(即血液凝固性增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大大增加了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根据图片中的内容,特别针对骨科手术、术后卧床患者的血栓风险分为四个等级:

低危风险:手术时间少于30分钟,无其他风险因素,<40岁。中度风险:手术时间大于30分钟,或<60岁伴有其他风险因素。高危风险:手术时间大于60分钟,伴有其他并发症。极高风险:长时间卧床、伴严重并发症患者。

针对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医院通常会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早期活动与物理预防

对大部分患者来说,早期活动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如果患者术后不能下床活动,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下肢间歇性气压装置(IPC)或医用弹力袜(GCS)。这些设备通过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液淤积和血栓形成。

2.药物预防

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液凝固,减少血栓形成的概率。抗凝治疗通常会在术后12-24小时开始,持续几天到数周不等,具体时间由患者的病情决定。

3.药物治疗

一旦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华法林和利伐沙班等。华法林需要根据患者的血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调整,通常控制在2.0至3.0之间。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防止出血或再栓塞的风险。

4.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难以控制的血栓病例,医生可能会采取手术取栓或在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以防止血栓进入肺部,降低肺栓塞的风险。

术后如何自我防护?

对于手术后的患者来说,尽管医生会制定详细的预防方案,但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同样重要。以下是几点术后防血栓的自我防护措施:

尽早下床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尽量早期进行适度的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遵医嘱使用弹力袜或气压装置:这些物理预防措施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如果医生开了抗凝药物,一定要按时服用,并定期复查血液凝血功能,防止出现过度出血或药物不良反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因为脱水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容易导致血栓。结语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虽然危险,但完全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尤其是在手术后,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防治方案,尽早活动,并按时服用药物。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如腿部肿胀、疼痛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只有通过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才能有效避免血栓对生命造成的威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