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领导心腹后的自保之术:他这三招很精妙,又非常出人意料!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4-07 01:55:50

俗话讲:“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得罪大领导很可怕,得罪大领导身边的人更可怕。因为大领导或许出于胸怀或精力原因,不会跟你一般见识,但领导身边的“小人”则不同,他们往往非常空闲而且睚眦必报。那么得罪领导身边人之后,怎么办呢?虽然很难过关,但下面案例中的“自保之术”对我们颇有参考价值。

【案例原文】镇又举开封府推官苏轼为谏官,御史谢景温奏罢之。镇遂上疏请罢,凡五上,其后指安石用喜怒为赏罚,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臣知言人触大臣之怒罪且不测。然臣职献替而无一言,则负陛下矣。”疏入,安石大怒,持其疏至手颤,自草制极诋之。乙酉,以户部侍郎致仕,凡所得恩典,悉不与。镇表谢曰:“愿陛下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天下闻而壮之,人更以为荣。既退,轼往贺曰:“公虽退,而名益重矣。”镇愀然曰:“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日与宾客赋诗饮酒,或劝使称疾杜门,镇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

【案例剖析】在别人炙手可热的时候,对别人的工作“泼冷水”,无疑会彻底得罪一个人。本案例中翰林学士范镇就这样做了,他上书力陈王安石变法的“副作用”,从而得罪当时皇帝身边最大的红人——王安石,令其“持其疏至手颤”。惹了这么大麻烦之后怎么善后呢?笔者反复研读案例,终于勘破其应对之策中的奥妙所在。

1. 占据道德制高点,强调自己举动的正义性。

对于组织发展路线的争论,可以是双方见解不同,也可以是双方出发点和立场不同。如果只是见解不同,大家还可以磋商协调,但如果是出发点和立场的对立,那么彼此之间就只能斗争和较量了。在本案例中,翰林学士范镇把自己与王安石的政见差异定义为立场的对立,并宣扬对方是为了个人的政绩不择手段从民间搜刮财富的“躁进之徒”,这样就能够牢牢地占据道德制高点,就能够团结更多志同道合之士与对方继续斗争。

2. 强调功亏一篑,塑造悲情英雄的人设。

本案例中,苏轼看出了范镇的策略高明,并对其声望更重表示祝贺。而范镇历经宦海浮沉多年,他的城府不是后生晚辈范镇能够轻易窥测的。于是,他话锋一转强调自己在阻止奸臣害民这件事上“功亏一篑”,自己内心十分愧疚(“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一下子就让一个悲情英雄的人设矗立起来。这样一来,再经过苏轼妙笔生花地传播一下,试问朝野内外谁人能不声表同情?

3. 拒绝韬光养晦,强调相信领导的判断。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在锋芒太露之后,应该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来保全自己。殊不知,这种常规操作,往往会显得“矫揉造作”而适得其反。而本案例中,范镇深谙谋略,在别人劝谏他要“称疾杜门”时果断拒绝。他富有深意地指出:“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这里的“天”其实是指“天子”(即皇帝)。意思是说,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于领导,才是当前正确的自保之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料定,自己铺垫这么多,动静这么大,没有一个领导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处罚自己,而承担“昏君”的骂名。

总而言之,谋略没有固定的套路,也没有任何计谋是“万试万灵”的。它的使用,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前的形势和自身的条件去“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谋略与兵法”,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