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老板们似乎找到了一条新路径——员工持股贷,一个听起来既新颖又充满挑战的概念。
果然模式一出就被网友形象地称为“贷款上班”,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仅是对传统上班模式的一种颠覆,更是对员工忠诚度和企业归属感的一种考验。
让员工通过贷款购买公司股份,与企业共同成长,这事儿对员工来说真的靠谱吗?
为鼓励上班奇招使尽
上海最近推出的这个新招儿——员工持股贷,让很多打工人感觉熬出了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事儿听起来挺新鲜的,好像给了员工一个一夜翻身成老板的机会。
但这个员工持股贷是怎么运作的呢?
发出这一倡议的上海企业,员工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额度开放到了2000万。
当然这笔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买房买车肯定不现实,主要是用来买公司股份。
如此操作员工就成了“个体”股东,公司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员工的钱袋子,也就是终于可以为自己打工。
其实说的再高大上也就一个概念,这不就是“贷款上班”吗?
但如果公司发展不顺,股价下跌,想想看会发生什么?
这模式的好处就是员工持股后对公司的更加“忠心耿耿”,毕竟自己的钱在里面,谁不想自己的投资增值呢?
这样一来,员工跳槽的可能性就降低了,毕竟跳槽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股份。
当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员工的流动性,增强了团队的稳定性,是不是企业就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了。
让员工过于关注股价,是否就会容易忽视日常工作的质量和创新?
那么员工们会怎么看待这个既能让他们成为股东,又可能让他们背上债务的新政策?
其实这概念在上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对于最缺“投入”的科技企业来说,也是无奈之下想出这样的对策。
成了股东后的打工人,那干劲儿自然是“噌噌”往上涨,毕竟公司赚得多,自己的股份也就值钱了。
当员工和公司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大家不使劲往一个方向蹦跶也不行了。
这种模式的实施,无疑给那些渴望在职场中寻找新机遇的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员工持股贷,究竟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还是一场未知的冒险?
这模式还真有先例
股市这东西变幻莫测,今天涨明天跌的,谁也说不准,这压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还有个点值得注意,员工持股计划在税务处理上还挺复杂的,有时候可能会涉及到多重税负问题。
不过每个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对收益的期待也各不相同,这一项目前正在进行试点。
局内人看着一场赌局,也是有人愿意下注,有人选择观望。
东方雨虹曾经推行过一个,被网友戏称为“付费上班”的政策,也就是对员工开放购股计划。
这个计划听起来挺美,员工可以低价买入公司股票,和公司共同成长,但现实却有点骨感。
2021年,在实控人李卫国提出的自有资金本金兜底补足、提供年化利率8%的补偿承诺下,1411名员工投资东方雨虹总额达到27.6亿元。
但现实是残酷的,东方雨虹的股价从高位一路下跌,员工持股计划浮亏超18亿,股价相较于买入均价跌去了58.82%。
有离职员工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借钱买入的股票,如今离职一年了仍是血本无归。
这个案例和上海的新政策——员工持股贷有什么不同呢?
员工持股贷是员工向银行贷款购买公司股份,而东方雨虹的员工持股计划是员工直接出资购买。
而员工持股贷的最高贷款额度是2000万,而东方雨虹的员工持股计划涉及的资金规模却明显更大。
入局者还需细思量
东方雨虹的案例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计划听起来是很美,但实际操作中风险巨大。
员工需要谨慎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能只看收益而忽视了潜在的损失。
面对员工持股贷,员工的个人选择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投资决策,而是涉及到个人财务安全和职业发展的大事。
对于那些有能力、有资本的员工或高管来说,他们可能更有机会利用员工持股贷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一些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高管,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能够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及时调整策略或者找到新的投资机会。
但对于广大普通员工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这样的能力和资源,更多的是依赖企业的稳定发展来获取收入,保障家庭生活。
特别是在非国企、资产规模小、融资约束高以及控股股东相对控股的样本中更为严重。
这意味着,员工持股贷可能会对就业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压力较大的时期。
不过益处就是能够提高集体效能和社会活动参与度,强化员工的社会服务意识,促使其积极参与慈善和环境治理。
写在末尾
公司为了让当代打工人上班也是奇招使尽,但究竟会如何发展还得等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下手了再看,对此各位又怎么看呢?
信源:新华财经——上海全域试点科技企业“员工持股”单人最高授信2000万 2024.12.3
信源:第一财经-上海放大招!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贷”在上海全域试点!单人最高可贷2000万元
信源:百亿身家的东方雨虹实控人李卫国,竟要靠减持才能掏出钱?2024-01-17 16:44·潇湘晨报?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