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大同在久围之下迎来和平解放,作为前线负责人到王平到华北军区司令部汇报工作。正好遇到四野政委罗荣桓,一番交谈后,对方希望他来四野工作,职务是兵团政委。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算是“挖墙脚”吧!
此时,虽然平津战役结束,华北无战事了,但地方还有不少工作要处理。罗荣桓怎么就看中王平呢?四野兵多将广,难道还找不到一个政工将领担任兵团政委?
王平是政工出身,土地革命时期在红3军任职,抵达陕北后,被派去陕北红军任职;抗战爆发后,是最早被派往晋察冀敌后展开工作的。
王平与罗荣桓可是很早就认识,如果说土地革命时期交集不多,那抗战爆发后,王平被派往晋察冀展开敌后工作。作为115师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带领政治部也在此工作,展开政治宣传工作。王平是只身前往,需要骨干力量协助,罗荣桓抽调几十名干部帮助他。当罗荣桓奉命离开时,希望他将这几十位干部归建时,他答应让他们随后赶到,却没有这样做,因为这里太缺干部了,就留下来了。
此后,王平就一直留在晋察冀直到新中国成立。
王平在晋察冀军区组建后,担任军分区政委,二级军区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在地方军区担任政委、司令等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发展和巩固根据地,为主力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协助主力作战,如清风店战役,主力在保定北部,他奉命从阜平赶到前线,用地方部队迟滞敌人北上,为主力抵达指定战场争取时间。
1948年,随着大同周边被解放,上级采取围而不大的政策。因为这里很多文物古迹,一打就是严重损坏。采取政治攻势,使得敌人从内部瓦解,最终取得胜利,和平解放大同。
对于政治工作,王平完全有能力和资历担任兵团级职务的。
实际上,东野改编为四野后,成立四个兵团,兵团领导已经配备完成,罗荣桓让他担任13兵团政委,因为原政委肖华要去参加国际会议。此时正赶上四野南下解放中南,部队需要干部,而且华北军区抽调萧克、赵尔陆等作为参谋长南下。
最终聂老总没有同意,也是有原因的。
平津战役结束后,华北军区下辖部队成为战略预备队,哪里需要调去哪里。因一野在解放大西北的兵力不够,调18兵团、19兵团划归一野指挥,只剩下20兵团留守华北军区,而且司令部副司令员萧克、参谋长兼后勤司令赵尔陆被调去四野,等于是华北军区干部外调很多,虽然大战事没了,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剿匪、土改等都需要人。因此,这才没有同意他南下。
1952年,王平在评级时被评为副兵团级,从他的资历和职务来说,应该评为正兵团级没问题吧。
尽管没有担任兵团司令或政委,可当时的察哈尔军区与兵团一个级别。实际上,军队评级不仅仅是资历和职务,而且还需要有战绩。王平长期在地方部队任职,战绩相对野战部队政委而言,显得浅一些。
像韦国清、莫文骅、李天焕等当过兵团政委等,后来被评为副兵团级,也是因为在二十多年的革命中,并非一直在前线工作的。
如果他调去四野担任兵团政委,对日后评级或许并没有太多改变,南下中南作战是四个兵团,打大规模作战不多,也就是衡宝战役,其他都是不大规模作战,13兵团的作战任务就是解放广西。
王平没有调去,14兵团政委莫文骅调去13兵团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抗美援朝后期调去担任兵团政委、志愿军副政委、政委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