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初期的全民学俄语到被冷落为何会有这些变化

云飞四海 2024-09-07 15:39:11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统一开设俄语,大学英语根本没有地位可言,更谈不上大学英语教育了。

全国呈现出“俄语热”。而民国时期英语教学被“边缘化”了。新中国建立伊始,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我国进入了全面“学苏”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英语教育处于勉强维持阶段,教材与教法和新中国成立前并无多大变化,但教育目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求外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国家建设和人民事业服务。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面百废待兴,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困难很多,我国当时缺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尤其缺乏管理现代经济的经验,知识不足,技术落后,各种人才严重缺乏,而苏联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对丰富的建设经验,经济、技术、知识相对到了较高的水平,培养人才的质量也相对较高。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各行各业迅速兴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为了培养俄文干部,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俄语教育备受重视,一股俄语学习的热潮随之兴起。另一方面,当时意识形态的分歧使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逐渐采取了观望、禁运和全面封锁的措施,使得中国无可选择地站到了社会主义的阵营中,同时也确实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新中国在所有方面几乎“一边倒”的选择。自1952年开始,国内就掀起了一场批判亲美、崇美、恐美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直接给英语教育罩上了一层阴影。人们认为,学习敌人的语言就是不爱国的表现。因此,英语逐渐从课堂上消失了。至1954年,从中学到大学,俄语几乎成为唯一的外国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方针,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国高校外语教学语种的选择。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语教学方面确立了“学习俄文”的外语教育方针。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强调了学习俄语的重要性,“要搞好新民主主义建设并使我们的国家稳步地走向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更加认真地向苏联学习。这是一件有决定意义的大事。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各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成就,就必须首先学好俄文。俄语是伟大的列宁和斯大林的语言,也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学好俄文决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而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殊背景之下,俄语教学迅速发展起来。1949年10月、12月,先后成立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和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上海俄文学校。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九所高校相继设立俄文系、科。到1952年后,全国共建立了七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俄专、上海俄专、哈尔滨俄专、沈阳俄专、西南俄专(重庆)、西北俄专(西安)、新疆迪化俄专。中国人民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十七所综合性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学院、苏南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贵阳师范学院等十九所高等师范院校都设立了俄文系科。另外,各业务部门也相继开设了俄文学校,如一机部的大连工业俄专、二机部的北京工业俄专等等。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当时高等院校的公共外语课程大多是俄语,很多中学也开始开设俄文课。一时间,俄文学习热潮遍及全国。

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了冷遇。英语教学被边缘化了。1953年7月,教育部颁发各类师范学院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在《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中,规定全国八所高等师范院校中只留华东师大一校设英语专业,其余改设俄语专业。下半年,基本完成高校院系调整工作。经过调整,全国共有高等院校182所,其中只留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8校设英语专业。而当时,教育部对各高校其他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则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到1952年,除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有五名学生选修英语(每周六学时)外,高校公共英语几乎绝迹。很多英语出身的教师被迫改教俄语课。

然而,中苏友好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国际路线、国家利益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对立。

苏联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敌对和压迫的政策,包括撤走在华专家、取消援助项目、加强边境军事部署、挑起边界冲突、支持印度入侵中国、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等。

中苏关系由友好同盟转变为敌对对抗,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几乎完全中断,甚至于在中苏边境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和对立。珍宝岛事件的发生,使得中苏关系彻底跌入了谷底。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几乎完全中断,俄语在中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作用。学习俄语不再是一种必要和优势,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障碍。大量俄语人才,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纷纷开始改行。有的俄语学者被边缘化或遭到打击,有的甚至被当作“苏修分子”或“特务”而受到迫害。俄语人才一下子就出现了断层,到了1971年,全国学俄语的人数,已经不足1千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西方国家的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中国逐渐崛起并普及。而俄语,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一直都是不冷不热的状态,和其他小语种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0 阅读:24